“你的道就是真理”
活人可以帮助死人吗?
香港有一种特出的景色常常使游客深感兴趣地驻足而观。它是什么?一小群中国人带着各种纸制的物件模型在挤满行人的路旁将其焚化。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假如有人死了,在葬礼已经安排好之后,家里的人便开始定制他生前喜欢的事物,亲友也有捐助这种费用。这些由竹篾和纸扎成的模型是复制品,例如屋子,家私,船,人力车,钞票,保险单,推荐信和甚至仆人。大多数的模型都是简单细小的。但有些却巨大而精巧,视乎这家人的富有程度而定。在出殡前一天,黄昏日落之际,这些纸制模型便带到路旁或其他方便的地方焚烧。可想而知地,陌生的旅客自然会想知道这是为了什么。
中国人对于这类事情看得很认真;他们认为那些已逝的人需要帮助。他们觉得这些纸制的祭品会保证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生活舒适;这方法使他生前所享受的东西在死后也能享受。他们也相信所献的东西能提高死者的身份和地位。家人必须特别关顾死者的各项需要,否则他们恐怕死者便会成为饿鬼回来骚扰他们而为活着的家人带来不幸。甚至在纸制的祭品焚化时。他们在数尺之外同时焚烧一些东西以引开企图夺取死者物品的其他鬼魂的注意。他们常常把煮熟的饭酒在焚烧的物品上给在场的饿鬼享用以阻止后者垂涎所献的祭物。
在东方居住的大多数人,包括许多属于基督教国各教派的教徒都赞成这种习惯。但是也许有人会问,“死去的人是否真的能从亲人所献的东西得益吗?他们真的会变成鬼回来为害不如此行的活人吗?”人类自己的创造主和伟大的供应者,耶和华上帝,在他感示人写下的真理之道圣经里给予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提摩太后书3:16,17。
如果一个人具有不死的灵魂而在肉体死后仍然生存,那末死去的家人作这种献祭尚属无可厚非。但你怎么确实知道人有个不死的灵魂呢?许多世纪之前,当先知摩西和其他以色列人扎营在亚洲的一个半岛上时,他写下了关于人类被造的记录:“耶和华上帝抟土为人,嘘生气于其鼻,乃成生灵。”(创世记2:7,《文理圣经》)上帝并没有赐予人类一个不死的灵魂。他“成为生灵”。
许多年之后,一位东方的王,属人统治者中最聪慧的一位,承认整个人类都由于遗传而有罪,说“世上没有不犯罪的人”(列王纪上8:46)那末,那些有罪的人死了之后又怎样呢?主耶和华这样说:“睇吖,众人嘅灵魂属我嘅,好似父亲嘅灵魂属我,个仔嘅灵魂都系,犯罪嘅灵魂定必要死。”(以西结书18:4,《广东话圣经》)这是全能的上帝自己通过以西结先知所作的宣告。这使我们毫无疑问地确知人的“灵魂”是会死的。
我们在以上引证过的那位智慧和受上帝感示的东方国王所罗门同时告诉我们死者的真正情况。他写到:“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到赏赐。”因此,有什么东西能对他们有益呢?这位君王也给予我们健全的忠告,说:“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作。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有智慧。”(传道书9:5,10)死亡乃是生命的消失。在死亡的境域中没有任何工作,知觉或智慧。既是这样,那末,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房子,家私,船,银纸和仆人又有什么价值呢?显然地,死人并不能从活着的亲友所献的东西得到任何益处。由所罗门的话我们也可以知道没有任何人的鬼魂会回来骚扰活着的人。
或者你想知道,所罗门所提及的阴间(希伯来文,希屋尔)是什么。何不让约伯,一个敬畏上帝的东方人,回答你呢?当他受病痛折磨几濒于死时,他喊道:“我若盼望阴间(希屋尔)为我的房屋;若下榻在黑暗中,若对朽坏说‘你是我的父!’对虫说‘你是我的母亲姐妹!’这样,我的指望在那里呢?我所指望的,谁能看见呢?等到安息在尘土中,这指望必下到阴间(希屋尔)的门闩那里了。”(约伯记17:13-16)我们必须承认当约伯提及阴间(希屋尔)一词时他所指的乃是人在尘土中的坟墓。
人类的死亡其实与其他动物并无分别。这些动物活了一个时期然后死去,朽坏而复化为尘土。智慧的所罗门王写到:“因为世人遭遇的,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传道书3:19,20)约伯和所罗门都一致同意在死亡的时候人复归于尘土。因此死人并不能从活人获得帮助。
但死去的人并非不能获得上帝的帮助。如果上帝的旨意要这样行,死去的祖先或戚友都可以被复活,而复得生命。约伯曾充满信心地说:“唯愿你把我藏在阴间(希屋尔),存于隐密处,等你的愤怒过去,愿你为我定了日期,记念我!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你呼叫,我便回答”(约伯记14:13-15)今日,当时在“东方人中就为至大”的约伯,以死去而在地上的尘土中沉睡着等候在上帝的王国治下在地上复活。像他一样,将有亿万死去的人会被耶和华上帝从阴间(希屋尔)复活过来——约伯记1:1-3。
不,活着的人绝不可能以物质帮助死者。但是,当死者在上帝所应许的新规制中复活过来时,他们便可以和其他的人一同享有一个真正的家。关于这件事,正如在其他的书上一样,上帝的道圣经将真理告诉我们。——彼得后书3:13;诗篇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