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新年
“思明,我在美国时曾到三藩市的唐人街参观过中国人庆祝他们的旧历新年,记得当时的情形热闹极了,到处都张灯结彩,街上挤得水泄不通,大家争着看舞龙。香港人对于庆祝旧历新年是否一样热心呢?”约翰问道。
约翰是耶和华见证人的一个海外传道员,几个月前才由美国派到香港从事传道工作。今天早上他和他的工作同伴思明,一个中国籍的耶和华见证人,趁新年的假期之便上门探访邻人,将圣经里关于一个和平的新事物制度行将来临的美好希望告诉他们。现在他们刚工作完毕而在返家途中。
“旧历新年是中国人在一年中最重视的节日,所以在世界各地都一样热烈庆祝。不过以通常而论,愈守旧的地方便愈郑重其事,例如在农村里通常庆祝得比都市更起劲。在香港这样的大都市里,一般人由于生活忙碌,自然不像农村里的人庆祝得那么起劲。虽然各地的新年习俗可能彼此稍有不同,其实只是大同小异而已。有些基本的习俗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当中都是同样流行的。”
“例如舞龙和放爆竹是吗?”
“不错。不过舞龙在外省较为流行,在南方各省则舞狮比较流行。(1)a例如刚才你在徙置区里岂不是看见有些小孩拿着一个狮子头敲着锣鼓逐家向人讨钱吗?”
“对了。不过我在美国唐人街所看见的舞龙比这个好看得多。我还记得当时有七八个人用竹竽将龙头和龙身撑起,上下左右舞动,真是生动有趣得很。你知道舞龙的风俗起源于什么时候和含有什么意思吗?”
“据历史记载说,在七八百年前的宋代已经有这种风俗了。(2)b这本来是新春期间一种带有体育性质的集体游戏。由初一到十五之间,农村里的各乡都组织舞龙队。天天到各处表演,所到之处人们会放炮竹和点香烛表示欢迎。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吉祥,可能他们觉得看了舞龙就可以像龙一样‘龙马精神。’”(3)c
这时约翰留意到许多人家的门口贴着各式的春联,于是问思明说:“这些红色的纸条上写着些什么字呢?它们也是新年的点缀品之一吗?”
“不错,这些纸条称为春联。它们通常都是红色,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是一种代表喜庆吉利的颜色,所以新年的装饰品大部份都用红色。春联上所写的均是一些富于瑞祥庆贺意味的话,希望借此带来好运。这种风俗据说起源于宋初,但到明代才在民间流行。(4)d在新年之前的几天,你可以在市内各处见到卖春联的贩子出现,有些人更在街头设摊当场替人写春联。”
这时他们经过一间大菜楼的门口,约翰看见入口处摆着一株盛开的巨大桃树,不禁惊叹说:“好美啊!不过将整棵桃树砍下来作摆设岂不是太浪费一点吗?”
“这么巨型的桃树相信至少要花一两千元港币才成。不过买者仍然感觉值得,因为一方面可以赢得人们的赞赏而出出风头,同时他们也相信这可于带来好运。因此特别是一些老式的大商号,每年都必须有一株大桃花应景不可。”
“好运吗?是否因为桃花是红色,所以被视为吉利呢?”
“可能这是原因之一。一般人相信他们所买的桃花开得愈盛就愈吉利。所以自然桃树愈大愈好,花朵则愈多愈妙。据说每年有些特别巨型的桃树称为桃花王,甚至在二三十年前便常达一千余元一株了。(5)e”
“茶楼门口还摆着好几盆桔子树,那又代表什么呢?”
“这其实不难猜到。你留意到桔子的颜色吗?”
“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代表黄金吗?”
“不错。因此长满黄澄澄的桔子的桔树便成为财源广进的一个象征了。除此之外,中文的‘桔’字和‘吉’同音,所以人们都喜欢把桔当作吉祥物。为了类似的原因,柑和橘都被人视为贺年的好礼品。”(6)f
“刚才我在传道时看见有些人互相交换一些红色的小信封,这也是贺年的礼物吗?”
“这些红色的小信封称为利是,其实是长辈给幼辈的一点赏钱。根据历史记载,宋代的人每逢节目赏赐给人的钱称为‘利市’,同时当人结婚时,客人习惯向新娘讨利市以象征吉利。(7)g但在今日,利是则主要是指在年期间人们互相赠送的这些红封包而言。”
“这仅是广东人的习俗吗?”
“不。利是的习惯非常普遍,在中国南北各省都很流行,不过在北方通常称为压岁钱。在有些地方,后辈在除夕向长辈辞岁,于是长辈发给压岁钱。在另一些地方则由孩子们在年初一穿上新衣向长辈拜年,于是长辈便发给压岁钱。”(8)h
“提起新衣,我的确留意到许多小孩都穿着新衣,难怪他们这样兴高采烈啦。”
“其实新年受小孩子欢迎还有其他理由。他们跟父母出外拜年时不但从大人获得利是,同时在每一家都受人以糖果糕点招待,所以他们自然皆大欢喜了。”
“刚才我在传道时也有好几家人请我吃糖果。有一家人甚至要我吃一些看来有点像煎饼的东西。我试了一块,觉得味道还不差,但是却很黏。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这称为年糕,是特别制来在新年期间供拜神和馈赠之用的一种糕点。在农村里,通常十二月底家家便忙着制年糕了。但今日在城市里,大多数的人只是买一点回来应景便算了。甚至吃年糕也含有吉利的意思;由于‘糕’和‘高’同音,所以这代表一年比一年高的意思。”(9)i
“看来中国人过年的风俗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在新年期间他们用什么话互相祝贺呢?欧西人士在圣诞期间互祝圣诞快乐,中国人在新年也有类似的祝贺词吗?
“至少以香港而言,最常用的新年祝贺词是‘恭喜发财。’看来一般人都觉得发财便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和最值得追求的目标了。”
“其实并不是中国人才有这样的想法,今日世上大部份的人何尝不是怀着这种崇尚物质的思想呢?所以难怪圣经说人若要事奉上帝就必须彻底改变以前的思想,包括贪财之心在内,”约翰评论说。
“因为中国人在新年期间如此注重吉利,有些宗教遂利用这种心理谋利。新春期间,你可以在有些人家的门口或屋内见到挂有灯笼。这些灯笼是从道观和神庙投来的。在香港,有许多观神庙利用春节开投花灯,所得的收入常常足以维持整年的费用。这些灯上都写着一些善颂善祷的吉祥话,例如万事如意啦,丁财两旺啦,福禄寿全等,挂满在神殿前让人公开竞投。人们时常不惜花百数十元至千数百元投得,于是便皆大欢喜以为自己注定赢得灯笼上所写的福气了。”(10)j
“不过我相信最有理由欢喜的还是庙里的和尚道士吧,”约翰幽默地说。
“中国人在新年期间注重好兆头的心理也连带产生了许多属于迷信性质的禁忌。例如在新年期间禁说任何不吉利的话或提及任何不吉利的事,例如死之类。在初一至初五之间也不可扫地,因为人们迷信若在初五之前扫地,便会把今年赚钱的好运气一扫而光了。(11)k在台湾,新年期间打破茶杯或碗盘等陶器也禁忌。若不小心打破了,就要用红纸包扎起来,一到正月五日之后投入河里。这种迷信虽然无稽得可笑,今日却仍有许多人相信。(12)l”思明不禁叹息说。
“老实说,迷信绝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品。甚至在欧西许多所谓的文明国家里,人们仍然怀有许多可笑的迷信,例如至今还有许多西方人认为十三这个数字是不吉利的,以致有些楼房只有十二楼,十四楼而没有十三楼。事实上,你会发现迷信通常和伪宗教有很密切的关系,”约翰指出。
“你说得很对。例如有一个与新年有关的习俗便是由伪宗教促成的。在中国国内许多地方,人们相信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是灶神上天述职的日子,所以要为他举行一个欢送的仪式。”(13)a
“灶神吗?这是个怎样的神呢?”约翰好奇地问道。
“灶神又称为灶君,就是厨房之神。这个神之所以受人重视是因为人们相信他是玉皇大帝派驻在人间每个家庭里的钦差,专门负责监察世人的言行,然后每年返回天上提出报告以便大帝决定那一家人明年的吉凶祸福。因此人们都想讨好他希望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坏事少说,好话多讲,于是明年就家运亨通了。在这一天人们准备了祭品香烛替他饯行,有些人甚至烧些金纸箔给他作车马费和烧匹纸马给他代步。(14)b这种公开贿赂厨神的行为,你说岂不是很可笑吗”?思明感叹说。
“有些人觉得利诱还不够,甚至试图将厨神灌醉以免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的坏话哩,”思明补充说。
“哦,献点酒给他喝吗?”
“不,更直接一点。他们干脆将厨神的像在酒里浸一浸。”
“如果厨神有灵,我相信他对这种待遇一定不会太高兴吧,”约翰笑道。(15)c
“他既然没有对这种虐待提出抗议,那就显然证明他没有灵了,”思明回答说。
“这至少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看出圣经的上帝和许多人所崇拜的假神多么不同。我们的确可以感觉庆幸耶和华是个‘诚实无伪,不受贿赂’的上帝(申命记32:4;10:7),”约翰评论说。
“还有一件事我也想问问你,”约翰继续说。“前两天我在报纸上读到明年是犬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国人怎样决定那一年属于那种动物呢?”
“若要了解这个问题,你必须知道中国人纪年的方法。据传天皇氏创立了所谓的天干和地支,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据说在黄帝的日子人们开始将干支相配作甲子,例如甲子、乙丑、甲戌、乙亥等。既然天干有十个字,地支有十二个字,两者相配便可以形成六十种不同的组合,相当于一至六十。起初人们将甲子用来纪日,后来更用来纪年月。例如第一年称为甲子年,第二年是乙丑年,第十一年是甲戌,第十二年是乙亥年等,如此类推遂形成六十年的一个周期。满了六十年之后又再重头开始。(16)d后来人们又选出十二种动物去代表地支的十二个字。这十二种动物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于是甲子年便成为鼠年,乙丑年成为牛年等。去年是己酉年,所以属鸡,今年则因为是庚戌年而属犬。”
“哦,原来如此。人们认为这些动物具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吗?”约翰进一步询问。
“一般算命家都喜欢根据一年所属的生肖去推测这年的凶吉祸福。当然,这只是他们胡乱猜测而已。我记得1967年是羊年,许多占卜家都推测这年十分吉祥,但结果香港却发生了大暴动。所以任何明理的人都可以看出这种预言是不值一笑的,”思明答道。
“新年的庆祝延续到什么时候才告结束呢?”约翰问。
这因地因人而异。在北方,新年的庆祝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正式结束。通常在农村里人们庆祝得热烈和长久一点。但在城市里,大多数的人到初四初五已恢复工作了。在香港,对许多人说来这几天就是他们一年仅有的假期了。”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应该尽量利用这几天的机会多探访些人,将圣经的好消息带给他们了。”
“不错,与其将时间用来庆祝新年,倒不如利用假期将上帝行将更新万物的好消息告诉别人;这样行对人对己都有意义得多。”
参考
[脚注]
a (1)《风土小品》,漫客著第7页。
b (2)同上,第7页。
c (3)同上,第7页。
d (4)《风土与生活》,施翠峰著第32页。
e (5)《风土小品》,第59页。
f (6)《岁时漫谈》,娄子匡著第24页。
g (7)《风土小品》,第1页。
h (8)同上,第2页。
i (9)同上,第11页。
j (10)《风土与生活》,第39页。
k (11)同上,第38页。
l (12)《星岛晚报》,1969年三月四日刊第8页。
a (13)《风土与生活》,第31页。
b (14)同上,第31页。
c (15)Chinese Creeds & Custom, by V. R. Burkhardt Vol, I p.75.
d (16)《辞海》,第4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