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有其时,感情亦有其时
“用一下头脑罢!”烦躁不耐的机械师对一个新来的助手喊道。“好心一点吧!我正在非常努力地找工作呢!”一个失业的负债者向银行家恳求说,这个债主威吓他如果他不立即偿付利息便要将其抵押金吞没。
从这一类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头脑的各种不同机能,例如一方面是推理,思考,记忆和意志,另一方面则是情爱,同情,和怜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显然两者都需要,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我们则必须在两者之中择其一。举例来说,你若在一个忙碌的星期六早上走过纽约市第十四街的话,在每座楼之前你都会遇到好几个人向你求助。求援者可能是一个瞎子,或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瘫子,一个靠附轮的溜冰鞋来爬行的跛子,或是一个穿黑袍的修女。他们是否都配受你的施舍呢?抑或一个也不配呢?你的心可能想施舍给每一个求乞的人,但是你的理智却告诉你你无能力这样做。此外,求乞的人当中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值得受你帮助的呢?
这使我们记起很久以前一位贤智的君王所说的一项原则:“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传道书3:1,8)不错,造物主既赋与了我们智慧,公正,慈爱和权力的品质,遂期望我们能够判断在什么情形之下应该运用那一种品质。一种情形可能需要我们主要应用公正的品质,另一种情形则需要我们用智慧,另一种则需要我们用仁爱。因此正如当事实表明我们应表现怜悯时我们却坚求严正的公平是不对的。同样当事实指明我们应该表现严格的公正时,我们若迁就情感便也是错误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用理智,有的时候则需要用情感。
耶稣有一次所讲的关于浪子的比喻便说明了这项原则。当这个浪子花尽了他所承受的产业之后,悔过而回到父亲的家里,他的父亲宽恕了他,甚至还为他设宴庆祝。由于得回儿子而极感欣喜,这位父亲受着感情的支配。但是他的哥哥则不然。他是理智的。他所说的话一点都不错。他从来不是一个败家子,反之多年来一向忠心地为他的父亲工作,然而他的父亲却一次也没有像对“你这儿子”一样为他设过宴。这个大儿子所说的话都是真的,然而他却错了。因为当时不是斤斤计较算账的时候,而是让情感奔放流露出来的时候,是欢乐的时候,因为“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路加福音15:11-32。
圣经里关于大卫王因年老而应禅位时的记载则说明了一种相反的情形。他的一个儿子亚多尼雅,没有等候他的父亲选立他为继承王位者便骄傲而充满野心地不断说:“我必作王!”他甚至“为自己预备车辆,马兵,又派五十人在他前头奔走。他父亲素来没有使他忧闷,说:‘你是作什么呢?’他甚俊美。”——列王纪上1:5,6。
大卫何以让他这个俊美的儿子随意妄为呢?他何以会不说任何制止他儿子歪念的忠言呢?因为大卫未能体会到人有的时候需要运用理智,需要坚定和叱责,而情感亦有其时,于是他遂养育了一个野心勃勃的逆子想在他将王位交给合法的承继人所罗门之前夺取王位。
显然大卫王在对待他那更英俊的儿子押沙龙方面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当这个奸诈跋扈的儿子在一次谋篡父亲王位的叛乱失败而被杀时,大卫似乎无法节哀而悲伤不已地哭道:“我儿押沙龙,我儿,我儿押沙龙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龙啊,我儿,我儿!”他的将官约押很适切地谏劝大卫说:“你今日使你一切仆人脸面惭愧了,他们今日救了你的性命和你儿女妻妾的性命,你却爱那恨你的人,恨那爱你的人。”不错,大卫在这时候为他的邪恶逆子押沙龙哀恸逾恒的情感是多么不恰当!——撒母耳记下18:33;19:5,6。
今日有许多父母也和大卫王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当他们应该用理智的时候却为感情所左右,当他们应当坚定地紧守和实施公义的原则时,他们却受感情所支配,而结果亦会得到同样的收获。因此在一本最近出版的书《少年的横行霸道》里有两位少年教育方面的权威人士表达了他们的忧惧,因为“成年人为了纵容未成熟的[少年人]而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和特权。”其中他们叙述到在人们前往渡假之主要各州的警官“似乎均同意,当他们在夜里打电话通知父母们,他们十余岁的儿女已因酗酒滋事和行为不端而被捕时,一般父母所作的最典型反应便是一种不信和恼怒的混合情绪——恼怒警方。”
但是你没有儿女吗?这项原则仍然适用于你,因为你可以将其应用在你自己身上。有的时候你可能需要对自己仁慈一点,但是有的时候你却必须对自己坚定一点,对自己严厉一点。当耶稣知道上帝已定意叫他走一条受苦的途径,而彼得却要耶稣对自己宽大一点时,耶稣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我们亦可以说当彼得之三次不认他的主便是由于他在应该坚定时却想对自己仁慈。——马太福音16:21-23;26:69-75。
毫无疑问地,理智有其时,感情亦有其时。我们若知道什么时候运用那一个,我们便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