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体贴家人像你体贴外人一般吗?
“非常高兴你能够光临”,主人对一位宾客说。宾客答道:“啊,我说来一定来!”不错,他以一诺千金自豪。但他对待家人也是一诺千金吗?——未必尽然。
德国的一句谚语说得好,‘在家中毫无礼貌的莽汉可能在街上是个天使。’这句谚语道破人类的通病。例如,在宴会告终时,一位巳婚男子也许热心帮忙一位年青小姐披上大衣,但让妻子自顾自的将大衣披上。显然这位丈夫对漂亮的小姐发生了罗曼蒂克兴趣以致他变成殷勤的绅士。但他若能对自己妻子表示殷勤和罗曼蒂克礼貌会更加好得多!这会表现他爱妻子如同爱自己,这正是丈夫所应为的。——以弗所书5:33。
“慈善始于家庭”这句话多么肯确,那便是,它应该在家庭开始。这不仅在必需的金钱施与,而且在互相帮助的事上为然。我们在陌生人问路或其他询问上岂不是立刻予以帮忙?那末,在家里岂不应敏于帮助,甚至更急切地帮助家人吗?可是许多时家中一位成员在忙得不可开交之际,其他的家人均对帮忙的机会视若无睹。有几个孩子岂非要在某个钟点之前穿着妥当吗?那边岂非有许多碗碟要洗吗?“妻子要上班”的丈夫们尤其应该了解到,若不愿妻子负担太重的话,则男子工作范围是什么和妇女工作范团是什么的古老观念必需修正。
慈善始于家庭也包括忍耐别人的弱点和过错。有人易于宽容外边的朋友和熟人,例如偶然一同工作的人。我们岂不应更敏于和乐于忍耐自己家人的短处和弱点吗?在有些例子中,也许由于爱之深期之切,以致妻子或丈夫对配偶过度挑剔。
远较重要的是,我们以道德上的支持来彼此造就,宽恕微小过失或弱点,胜于凡事责备求全或要求别人达到我们认为所应达到的标准。此外,不断纠正别人者也许便是犯错的人。当然,日夕相对能彼此帮助避免错误,可是在担当你配偶的“苛刻批评者”的角色上很容易做得太过分。
不错,最体贴的事情便是宽容别人的弱点。请记得,在模铸性格方面,人往往受到遗传或环境的极大影响。因此明智的途径也是,我们若能尽量对人慈悲,别人也会同样地以慈悲对待我们,正如耶稣有一次指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路加福音6:38)美国有一位妇人公开反对妇女解放运动所采取的立场说:“我待我的丈夫如王帝,他也待我如王后。”
“亲密产生轻视”这句俗世的话不应运用在我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上。事情应该恰好相反。亲密应该“产生”忠贞和尊敬,因为我们有机会彼此更加熟习、了解和体会。幼时在家里受过适当训练的人很自然地以相当尊敬的态度对待外人或陌生人。圣经岂不是说,务要“尊敬众人”吗?这“众人”应该包括我们自己家人,岂不是吗?(彼得前书2:17)借着彼此表示尊敬,家庭中的个别分子可以增强彼此的性格,使每个人都能对别人有更好的帮助。表示尊敬的方法是对人谈话时适当尊重其身份和感觉,在谈话的内容或谈话的态度上莫不皆然。
家庭中的一分子有时认为对待家人可以绝不客气,苛刻批评,虽然他认为对待外人不应这样。可是,这样行岂非透露他缺乏体贴同情心吗?例如,我们自觉犯了错误而自行纠正和别人向我们指出错误而要求纠正之间的感觉有极大的差异。体贴同情心会帮助我们体会到这种差异。
可是,许多时我们待家人未能如对待外人一般仅是由于疏忽之故。尤其是将应该隐讳的事直说出来为然。我们对待外人有较为谨慎的倾向。但对待家人也以思而后言为佳。轻而易举的法则是自问一下:这些话“是仁慈的吗?是真实的吗?是必要的吗?”同时,说话的方式也要考虑。疏忽的反面是表示体贴。甚至小事也不能忽略,有句谚语说得好,“见微知著”。表现体贴的方法是求人做事时先说“请”后说“谢谢!”所得的恩惠不论多么微小也不例外。
诚然,有许多理由促使我们对待外人要表示乐意帮忙、慷慨、尊重和体贴。表现这些品质能为我们带来道德上的满足,与人建立更良好的关系,它帮助我们获得别人好感,甚至在物质上得益。可是我们若能对家人表现这些品质岂非也从各方面得益吗?不错,甚至获益更多。此外,我们这样行也可以说是‘积儹财宝’,在需要时可以取用。这证明是一项多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