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3 12/8 3-4页
  • “让我们开诚布公地谈谈吧”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让我们开诚布公地谈谈吧”
  • 警醒!1973
  • 相似资料
  • 帮助儿女培养一颗爱上帝的心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7年
  • 在家庭里和会众里彼此沟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1年
  • 家庭沟通——可以怎样改善?
    警醒!1986年
  • 保持良好的沟通
    使你的家庭生活美满幸福
查看更多
警醒!1973
《警》73 12/8 3-4页

“让我们开诚布公地谈谈吧”

“啊,尊夫人实在很关怀你的健康”一位男子最近告诉他的朋友说。“是吗?”朋友回答。“她却从未使我有这样的印象。”后者知道这件事很感安慰,因为在他看来,他的妻子并不对他特别关心。

这件实际发生的事多么典型!丈夫和妻子告诉别人的话往往是应该先告诉对方的(这是婚姻顾问所深知的事!)。父母时常抱怨他们不了解儿女。反过来,儿女也对别人埋怨父母“顽固”。雇员和雇主无法谈得拢,雇主也无法和雇员沟通思想;这一切都发生了恶劣的影响,无论在感情上抑或在经济上。

现代的人性研究家强调沟通意见的重要性;这是不错的,因为今日许多不幸事件都是愈来愈少沟通所致。1972年有一本书致力于帮助已婚男女从婚姻获得更多的喜乐和满足,方法是增加彼此的了解,它说:“许多夫妇认为自己了解对方多于他们在实际上所了解的。”

不错,将事情对第三者谈论、吐苦水或鸣不平比直接与当事人或有关方面的人谈论容易得多;对待当事人较容易的方法是“保持缄默”。可是较易的方法往往并非较好的方法。关于误会、不愉快的情况或弱点,若要与当事人沟通意见便需要勇气、智慧、机巧和爱心。

有一位丈夫的妻子十分聪慧,但却主观颇强,他便面临这样的难题。看来他每次提出意见妻子都表示反对,因此他便逐渐不肯发表意见了。但是他发现这并不是解决办法,因为他们的关系正日益恶化。由于一位朋友的规劝,他憬然觉悟,于是有一次以温柔仁爱的态度对妻子说:“太太,让我们开诚布公地谈谈吧。”开始时他首先表达他对妻子的感激和爱意,然后逐渐谈论到他认为需要一同讨论的事情。结果他们彼此的关系改善了。事实上她一向都未发觉到她对丈夫所作的反驳是多么鲁莽以及对他有什么影响。

圣经人物以斯帖王后在这方面为我们立下榜样。她的脑海中正想着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挽救同胞的生命。她本可以保持缄默和乘机置身事外,但她却没有如此行。由于堂兄末底改的敦促,她机巧地采取善法,开诚布公地与作君王的丈夫商谈。结果如何呢?她和她的同胞都能保存生命。——以斯帖记5:1-7:10。

当我们与别人之间有明显的不和存在时,我们为了自己和别人的福利着想都应该作一次开诚布公的讨论。圣经一再提出这项原则。圣经一方面告诉我们,倘若我们知道别人对自己不满,我们就应该主动地将事情解决,在另一方面,圣经也告诉我们,倘若我们对人发生嫌隙,便应该去和那人坦率地讨论。——马太福音5:23,24;18:15-17。

借着开诚布公地谈论,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这对双方都有益处。一位丈夫也许对美丽的异性太过留意。他或者没有什么坏念头,仅是想献献殷勤而己,可是他那位没有这么美丽的妻子却大感沮丧。她不应对此保持缄默,反之应该率直地与丈夫谈论。

青年人若表现桀骜不驯、一意孤行的态度又如何呢?他们的父母应该让他们自行其是吗?许多时父母们听到儿女因吸毒被警察拘捕、儿子染上性病或女儿未婚受孕时才大惊失色!父母们若及早和儿女作开诚布公的谈论,他们会如此吃惊吗?不,因为若非儿女能及早回头便是父母会预期有什么事发生。缺乏意见沟通可能令人隔膜到什么程度从美国布洛克林一位女儿的事可以见之;她产下了私生子而使家人大感惊愕,因为在此之前家人甚至不知道她怀了孕。她虽然与家人同住,父母却说他们从来没有留意到她的外表有什么异状。

何以有些人不敢与别人作开诚布公的谈论呢?有些事倒也许是由于生性内向,自怜自艾或从所受的痛苦感到某种满足。

也可能是由于自骄心作祟。有些人也许不愿承认自己受到伤害或被烦恼所困。或者这人不愿低首下心,因为提出率直谈论往往要保持谦卑才行。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百分之70是不用言谈的,意即借着手势或行动而非借着说话。虽然我们可以借这些方式来沟通感觉,却不能仅以行动使人明白理由,也不能就此便澄清误会或纠正错误的印象。但借着将事情讨论便可望获得成功。请记得,这样行需要勇气、智慧、机巧和爱心,但是报酬却十分丰富!

不错,在目光之下凡事都有定时。当有隔膜发生时,更好的是,在难题尚未形成之前,便鼓起勇气说:“让我们开诚布公地谈谈吧。”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