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6 9/8 25-27页
  • 民答那峨的海上吉普赛人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民答那峨的海上吉普赛人
  • 警醒!1976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巴佐人的部落
  • 海之子
  • 熟练的航海家
  • 宗教信仰
  • 结婚习俗
  • 不稳的前途
  • 吉普赛人——被人误解了吗?
    警醒!1986年
  • 基督徒的婚礼应该反映出合理的态度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9年
  • 海
    洞悉圣经(上册)
  • 死海
    洞悉圣经(下册)
查看更多
警醒!1976
《警》76 9/8 25-27页

民答那峨的海上吉普赛人

《儆醒!》杂志驻菲律宾通讯员报导

当我们听到吉普赛人时,脑中首先浮起的印象自然是肤色黧褐、黑眼睛、习俗奇怪、服色鲜艳,在欧洲大陆四处流浪的人。但是你曾听见过他们的海上副本,东方的水上吉普赛人吗?

你若前来菲律宾,在美丽的三宝颜或更南的苏卢群岛中阳光普照的海岛上便可以见到他们。这些巴佐族人是菲律宾八十一个民族部落之一。他们获得水上吉普赛人的雅号是因为他们浮家泛宅,过着游牧式的生活。多个世纪以来,他们仅是居于住宅艇上或在沙滩和珊瑚礁上搭屋而居。

水上吉普赛人也出现于马来西亚、印尼和缅甸等地,居于菲律宾的也被认为属于印度马来裔。人类学家相信他们的祖先是来自婆罗州沿岸平原的移民。典型的巴佐人看来满脸风霜。头发因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下而变成赤褐色。他的颜面瘦削,颧骨和鼻梁高耸。

据说在1521年,麦哲伦在远东找寻新航线时已看到婆罗州和菲律宾群岛之间的水上乡村。但甚至在此之前,巴佐人已从一个碇泊处驶至另一个碇泊处,移舟泊岸售卖或以鱼类和珍珠换取他们的简单需要:参茨、米、甘蔗、椰子或热带水果如榴连、马令、林不丹和山竹果等。有些在陆上仅逗留数小时;有些则停留数周或数月,这样遂形成了暂时的部落。

巴佐人的部落

巴佐人在浅水滩头以长竿支撑,搭成一间间小木屋,以脆弱、可移的木桥互相连贯,这些桥梁往往仅是一条没有栏杆的木板或竹竿而已。梯子更不寻常,仅用一条木斜凭在公用桥上或浅滩上,直达门口便行。木屋周围或底下是许多当地称为‘利巴利巴’的独木舟,有舷外斜木的小艇或住宅艇。巴佐人是个紧密团结的民族。一间木屋或一艘住宅艇上可能居住着整个家族,包括父母,已婚的子女和孙儿。

儿童多数裸着身体,在低潮时游泳戏水。妇女们在水上洗衣时兼沐浴,作烹饪或在门外闲聊消遣时光。有些妇女则照顾孩子,补渔网或织席子。有些出外找寻贝类、海藻、海胆或其他海产。在另一方面,男子们忙于建造和修理艇子或准备渔具。造一只独木舟要三个月才能完成,也许三年之后便要重新造一只。他们的工具很简单——凿子、斧子和其他原始型的工具。男子们有时集体出外打渔。他们以十只小舟排成水平线形,一见鱼群出没即发声惊吓它们逃入礁石或其他易于枪刺的地方。他们许多时捕获鲨鱼、鹞鱼、章鱼和鲔鱼等。

至于他们的气质,巴佐人喜爱和平而与世无争。一见陆上的人找他们的麻烦或有干涉的征象,他们便会出海了之。在他们看来,海是他们的避难所和朋友。当他们离去时,整个部落随即不见了。

海之子

大多数巴佐人是在家里出生的。“家”便是小舟,它也许是采自婆罗州的一条大木或在海里找着的树干,耐心地用手雕凿成船形,然后用棕榈复叶造个上盖。舟旁有竹制的浮筒,像雪橇的滑行部分一般拱卫着两旁以减少倾覆的可能性。

据说巴佐孩子在很幼小时便被抛在水里。孩子若是浮起,即被认为是真正的海之子。他们的高超泳术使他们成为当地第一流的采珠人。他们的潜水术远胜其他土著,可以不用任何潜水装备留在水下许多分钟。

熟练的航海家

巴佐人对于苏卢群岛的水道了如指掌。天黑路远并不能阻挠这些航海家。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断定方位,毋须罗盘或类似的航海工具。他们仅是跟随星宿,伸手蘸点海水尝尝便行。这有什么帮助呢?原来,据他们解释,海水中盐的含量各处不同,品尝它的味道便可以定出位置。然后,借着估计海峡的水流速度,便可以算出离陆地有多远,并估计抵达的时间。

他们对海的惊人知识是基于累积的事实,熟悉大小波涛和风势,然后将知识传之子孙。据说借着这些知识,他们预知台风的酝酿。因此甚至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水不扬波之际,他们也会相率进入海港避风而成为陆上居民的台风信号。

宗教信仰

巴佐人既不是“基督徒”,也不是回教徒;他们没有特定的宗教或传统的崇拜方式。有些老年人自称颇懂圣经和涉猎可兰经,对两者均称善。关于上帝和他的旨意等,他们的答案并不一致。有些当地岛民认为巴佐人崇敬海洋,因此无可抗拒地为海所吸引。

耶和华见证人很乐意在民答那峨和苏卢与巴佐人分享“这王国的好消息”。(马太福音24:14,《新世》)许多时,当他们碇泊在和鲁岛或三宝颜海港之际,青年的见证人会趁此时机与他们交谈。他们从一艘住宅船跃上另一艘住宅船,以生硬的杜索语和他们谈话,并介绍阿拉伯文的圣经书刊。言语的障碍许多时可用手势或微笑沟通,使他们接受刊物。

结婚习俗

在东方大学人文科学研究中心赞助之下,伊玛奥作了一项少数民族调查。他在《编年》杂志1968年九月廿八日刊对巴佐人的婚礼和其他仪式有生动的描述。他声称巴佐人盛行早婚,有早至十三或十四岁的。女孩也许在幼时出嫁,但要等到适龄才获家长准许与丈夫同房。配偶是由父母安排和选择的。

婚礼通常在族长住处举行,日期多数选择在十月十一月的“祭坛月”,特别是月圆时候。婚礼之前的准备包括传统的沐浴或“新娘淋水礼”。仪式由‘伊玛姆’,即土著祭司,执行,有一位女孩子作助手;她将一把有䍁的伞在新娘头上张开。诵念祷文,淋水和举行仪式舞蹈。

婚礼之日,当新郎行近女家门口时,各人大放爆竹以庆贺新人。‘伊玛姆’祝福新郎,并要求婚戒。一位媒人奔向新娘问她是否接纳新郎为合法的丈夫。答话若说‘是’,新郎遂以婚戒戴在她指上。这回轮到新郎作答。他被人问及是否愿意负起作丈夫的全部责在。若然,‘伊玛姆’即领着新郎,执他的手放在新娘额上,宣布二人成为夫妇。

婚礼的费用并不昂贵。使婚礼成为不寻常之处并不是豪华而是俭约。新娘不需聘金或礼金,也没有摆设筵席或发出请帖,邀请人参加的不是招待会而是河上巡游。巡游在婚礼之前举行。小舟在称为古令丹a的锣声中绕村而行以宣布喜事,并沿途招集宾客。巡游是否成功视乎村中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士以及邻近和远处村落的人士是否参加而定。

离婚是家常便饭。有些年仅十六或十七岁的女子也许已经结婚十三次。有些婚姻仅能维持两周、一月或二月便告破裂。破裂的原因很多,如懒惰、丈夫无力养家、占妻子财产便宜、精神或身体虐待等。

不稳的前途

尽管二十世纪的进步和政府给予较多的关注,巴佐人仍是个逐渐消逝的民族。无知、疾病和营养不良的残酷现实继续蹂躏这些人而夺去不少生命。甚至在特威特威和施汀基,这种独特的浮家泛宅生活方式的最后堡垒,这种在消逝中的民族文化已逐渐崩溃;多个世纪保存下来作为抗拒外来世界力量的习俗与传统正摇摇欲坠。年轻一代的巴佐人已被文明所同化。他们的海上世界,绚烂的日落、飞翔的海鸟和一望无际的蔚蓝水平线依然存在,可是他们的简朴之美、悠闲与谦和的海上生活方式也许将永远消逝了。

[脚注]

a 这是一种敲击的乐器,由八面铜锣顺大小次序排列而成,置于一个图式复杂的舟形架上,敲打时用一对有彩色䍁子的木槌撞击。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