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想知道
在大多数地方,传统的宗教正在衰退。上教堂的人数大减。有愈来愈多的人,不论老幼,正排斥传统的崇拜方式。与此一致地,不相信有上帝存在的人也数目日增。
当然,过去数十年来共产社会一直大力攻击宗教而视之为‘人民的鸦片’。无神主义在这些地方大为流行。甚至在基督教国的心脏地带,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的信仰也逐渐获得优势。
难题的一部份是,多个世纪以来,俗世宗教种种不合理的信仰和有害行动招致不少的讥嘲。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将各教会及其他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和繁文缛节视为无用是不足为怪的。
例证之一是由汉堡出版的西德《明星》杂志指出。它刊载一篇批评文章,题名为“圣母玛利亚的市道”。内容论及阿托丁、巴伐利亚的一条朝圣乡村。该期刊物售出一百万份。
巴伐利亚的教育文化当局留意到该文对宗教崇拜方式的反对,说:“他们成功地将宗教丑化,撕去敬虔,祈祷和崇拜的外衣,将信徒当作小丑尽情嘲弄。”
青年人不感兴趣吗?
巴伐利亚当局在它的刊物,1975年十二月刊的《学校和我们》,之中也声称:“我们每天都读到、听到、看到敬虔被讥嘲为愚蠢,十诫被放在凳后。”既然如此,上帝和基督教变成无意义的字词,无意思的字音,现代生活中的空虚部份,还足为奇吗?既然许多家庭极力避免讨论宗教,宗教作为学校科目之不受欢迎岂不是顺理成章吗?
不错,成年人既然舍弃宗教,或仅作名义上的信徒,他们的儿女自然受到影响。现在的青年人也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对形式主义的宗教及其仪式毫不尊重。
可是,这是否因为青年人对于上帝的存在,人生的意义或人死后有什么遭遇等问题不感兴趣呢?正相反,青年人往往比成年人更乐于讨论这些问题。
愈来愈多青年人所反对的乃是形式主义的宗教,因为青年人看出这些宗教是毫无用处的。他们也留意到世界各宗教的恶行。这包括教会干预政治、支持战争、假冒为善,鼓吹不合理的教义以及教士和其他宗教人士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一切均使青年人“厌弃”形式主义的宗教。
发人深省的调查
在德国慕尼黑,一位名为柏拉积克的青年科学家决定调查青年人对关于上帝的问题是否感觉兴趣。他在慕尼黑各学校九年级的2,000名男女学生当中向800人查询。
结果促使许多人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因为他们以前认为成年人既对关于上帝的事不感兴趣,青年人自然亦同样不感兴趣。但事实表明并非如此。
他的调查表明在慕尼黑有数目颇大的青年人生活于漠视上帝的气氛中。例如,只有百分之16的学生说他们的父亲将宗教看作认真。百分之24的学生报导他们的母亲对宗教怀有认真的态度。百分之二的学生声称他们的父母对宗教如此不感兴趣,以致绝不关心儿女接受宗教训导与否。
值得留意的是,据说有百分之83的父亲和百分之74的母亲即使上过教堂也极少再去。在这方面儿童反映出父母的习惯。但这乃是意料中的事。儿女通常仿效父母的崇拜方式。
但出乎许多人意外的是这位科学家所调查到的另一面。《学校和我们》一书说:
“调查的结果没有人曾想象得到:在这些对宗教冷淡,家庭全无敬虔观念的环境中,青年长大起来并没有仿效成年人。都市青年声称:
“‘我时常思考关于上帝存在的问题’(百分之59)。
“‘我时常思考关于人生的意义’(百分之64)。
“‘我很有兴趣知道人死后有什么遭遇’(百分之57)。”
报导补充说:“许多青年人生活于反宗教的气氛中,他们的父母与忠心基督徒正好相反,但他们本身却时常思考一些宗教问题如:生命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以及人生的意义等。”
仅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说他们认为宗教是无关重要或不受欢迎的问题。在杜塞道夫所作的另一项以学童为对象的调查对于这些问题也显示类似的结果。
青年人天生的好奇心
巴伐利亚教育文化部所作出的结论是:“足球、电视和电动脚踏车——任何人若认为这些东西乃是15岁少年人的世界以之为中心的重要东西,这种观念乃是短视的浅见。慕尼黑对都市的儿童所作的调查祛除了一切疑团:宗教教育的重大,永久的主题,如敬畏、恩典、罪、希望、忧伤、信赖、体会、宽恕等,仍然是青年所需求和想知道的。”
以为青年人不愿相信上帝和关于上帝的事是错误的。其实使他们陷于不信地步的乃是他们父母、教士的主张和失责,以及后者在日常生活上所立的恶劣榜样。因此巴伐利亚当局鼓励‘父母们不要胆怯不敢和家人讨论宗教’。
由此可见对上帝的事的兴趣并没有在青年人的心中死去。这种兴趣看来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对生命有天生的好奇心,喜欢知道这个严重问题的答案。但当他们对这些事情得不着答案或从这个世界互相冲突的宗教获得歪曲的观念时,他们对崇拜造物主的天生倾向便被窒息了。良心在这些事上变成麻木。
父母以及所谓施行宗教教育的人士所负的责任何等重大!父母不应企图将这项责任完全交给教士。不论教士们怎样行,教导儿女认识上帝的主要责任还是落在父母身上。上帝的道圣经说:“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耶和华]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以弗所书6:4。
以上帝的知识教导儿女的重要之处从圣经的类似吩咐足以见之,例如申命记6:5-7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这样,儿女的天生好奇心便会获得满足。
可是各教会有装备父母们在家里施行这种教导吗?没有。这正是父母们“胆怯”的主要原因;他们不愿在家里讨论宗教。人们通常不愿讨论一些暴露他们力不胜任的事情。
父母没有能力在家里施行教导应归咎于谁呢?咎责应归于两方面。首先是父母本身,因为他们应该设法探知在那里可以获得这样的指导。另一部份责任落在教会组纤及其教士之上,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训练父母,成年人和青年人。
成功的教导
当儿童在关于上帝的事上受到适当教导时,他们的反应是令人欣慰的。上帝的道指出这样行的结果。箴言22:6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这种训练必须从家庭开始。父母必须教导儿女认识关于上帝的真理,而且父母的生活必须与敬虔的原则一致。
在第一世纪,基督徒的确以此方法教养儿女。青年人不仅知道关于上帝的真理和旨意,而且在长大后成家立室时,他们也获得装备去教导儿女。
使徒保罗在写给年轻的提摩太的信中说:“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后书3:15-17。
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有些父母们能以此法教导和训练儿女呢?有些作儿女的能够“从小”明白受上帝感示作为我们指南的圣经呢?不错,确有这样的人。事实上,他们的数目超过二百万,分布于200个以上的国家地区中,分属于所有国籍。他们参加一项经常教导和训练成年人及儿童认识上帝的安排。这项训导是耶和华见证人的生活方式的中心部份,在世界各地莫不皆然。
今日,受过敬畏上帝的父母所训练的青年人知道他们信的是什么。他们能够以自己的圣经证明什么是关于上帝和基督徒生活的正确观点。他们在现今的生活上具有健全的基础,并在将来怀有伟大的永生希望。
一位初中学生说她知道关于生活重要事务的真理,因为,正如她所称,“妈妈在我还是婴孩时就读给我听。”这些训示是直接来自圣经和圣经辅助书籍的。她像提摩太一样,‘从小明白圣经’,其中的知识装备他去过正当的生活。
另一位女孩能够告诉同学一些重要问题,例如死者在什么地方,阴间是什么,前途有什么希望等。当另一个孩子问及她怎会知道这一切时,她解释说她的父母多年来一直以圣经教导她。他们也运用圣经书籍去解释圣经的教义和切合实际的有益生活原则。
她提及自己曾从一本特别为儿童而写的好书,称为《聆听伟大的导师》,学到不少心得。这本书教导儿童认识上帝和给予他们应付日常生活的实用训示。
感激所受的训导
儿童长大之后。他们回顾以往便会对所受的正确训练衷心感激。他们意识到这种训练确能督责,纠正,使他们得以避免青年人的许多陷阱。
一位青年女子在中学毕业后写信给父母说:“我想告诉你们我对你们多么敬爱和感激你们对我所作的一切。唯独由于你们的帮助,我才会活到今日。当我有所需要时你们给我良好的教训和鼓励,而且总是以慈爱的方式如此行。”
这位毕业生补充说:“你们还给予我一些东西是我所永远感激的。借着教导我认识耶和华上帝和他的圣经原则,你们给我的人生目的使我十分快乐。你们也给予我美好的前途希望和教导我依靠耶和华和他的应许。我如今更加努力事奉他,我希望你们快乐,因为你们已给予我生活上最宝贵的东西。我再次感谢你们。感激之心是无法以言语形容的,但我知道你们会明白。”
父母们多年来对青年人所作的诚恳、慈爱的教导获得多大的酬报!父母若认识上帝的律法,原则和旨意,以之装备自己去教导儿女,这通常会使儿女十分感激。但这并不意味到父母们必须十全十美,知识高深或具备稀有才干。任何真正关怀教导儿女的父母都可以学会这样行。
你可以亲自看到这种方法发挥功用,切合实际和获致成功的效果。请探访在你附近的耶和华见证人王国聚会所或参加他们的大会。你无疑会看到有许多青年人在场而留下深刻印象。这些儿童也不是完美的。但他们的确想知道人生的意义,和前途的希望。他们正在寻求。他们在这些事上的天生好奇心已受到关注。
诚然,并非所有儿童都会有反应,但大多数会有。你若身为父母,你便能想象到父母的努力获得酬报时的喜乐。正如上帝的道说:“义人的父亲必大得快乐,人生智慧的儿子,必因他欢喜。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箴言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