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7 12/8 20-23页
  • 你有视网膜脱离的难题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你有视网膜脱离的难题吗?
  • 警醒!1977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眼目的奇妙构造
  • 眼球特异的“皮膜”
  • 良好视力的威胁
  • 视网膜怎样脱离
  • 努力保全你的视力
  • 成功率极高的疗法
  • 眼前点点是什么?
    警醒!2000年
  • 眼——“电脑科学家所钦羡的对象”
    警醒!1989年
  • 反过来的视网膜
    警醒!2011年
  • 白内障如何处理?
    警醒!1978
查看更多
警醒!1977
《警》77 12/8 20-23页

你有视网膜脱离的难题吗?

这病可能突然出现,在患者眼前呈现闪光或一阵模糊或浮现一道波动的幕。物体看来缺乏确定性,好像有无数点星妨碍你们视力。

这些病征本身未必就表示你患上严重的眼疾。可是,任何这些病征若是持续下去,也许明智之举便是请眼科医生诊治。难题可能是视网膜脱离。这是什么意思呢?

眼目的奇妙构造

察看一下眼目的奇妙构造是有益的。眼球或“球体”是圆的,除了前端之外,因为前端稍为突出。《与你的眼睛活动一同生活》一书指出,“眼球的‘突出部份’包含集光器。除了突出部份之外,眼球的整个‘皮膜’是不透明体或[不透光体],在突出部份通常有个美丽清澈和圆形的窗,称为角膜。”

角膜后面是有色的虹彩,有一个孔穴或瞳孔在中央。瞳孔的虹彩会自动扩大或缩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

紧接在虹彩之后的是水晶体。水晶体与角膜合作将光线集中在眼球后部,在那里转变成电气刺激,传播至脑的视觉中枢。因此实际上“看物”的是脑而不是眼睛。

在水晶体的后面,眼球充满玻璃状液。它是透明的、像冻子般的物质,其中大部份是液体,仅含有极小量的固体。

眼球特异的“皮膜”

眼球的“皮膜”由三层构成。最外的一层是巩膜。它覆盖着大半个眼球,是强韧、纤维性和不透明的物质,能防止光进入眼内。可是,在前面部份,巩膜却变成透明的角膜。

皮膜的中间层是十分复杂的。在眼球前端它被其他几个组织体,包括虹彩,所分开。可是,它在覆盖着的五分之四的眼球上却组成在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层,称为脉络膜。

眼球的三层皮膜中的第三层或最内层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它便是视网膜。1970年七月号的《医学》杂志解释视网膜是“其薄如纸的膜,使光的映像进入眼中,使形状、色彩和构造传入脑中。”虽然“其薄如纸”,但视网膜却由许多独特的层构成。据《世界书本百科全书》所说,“它分成三个主要的细胞层:(1)在内面接近眼球中心的神经细胞;(2)在网膜中间部位的感光细胞,(3)在外面接近脉络膜的有色素细胞。”

视网膜中感光细胞数量达亿万之多。《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每只眼含有一亿三千万左右的杆状细胞,作为反映微光和仅是传达不同深浅的灰色;有七百万左右的锥状细胞,大部份集中于网膜的中心窝,作用是反映强光和感应颜色。”可顺带一提的是,中心窝的面积仅一正方毫米,大约只有这么大小:▫。

从杆体和锥体伸出的细长神经纤维遍及眼球各部份。它们在眼球后部汇合,构成视神经与脑相连。关于视网膜,曾获诺贝尔奖金的眼科专家卡祖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评论说:

“视网膜一向使我入迷,因为我认为生物永远无法制造出如此结构巧妙和如此完全适应其目的的一副机器。我第一次研究这块薄膜便使我对达尔文物竞天择学说的信心发生动摇,因为不但在脊椎动物,甚至在最低等昆虫眼睛中的视网膜和光线屈折器的极巧妙构造所透露的天才也使我大感惊奇,赞叹不已。……”

良好视力的威胁

良好的视力需要健康的视网膜。但视网膜的健康时常受到某些疾病所威胁。怎会如此呢?因为视网膜可以从它后面给养的脉络膜脱离。这会导致视网膜变质或甚至失明。

数以千计的人患上这种眼病。据1973年四月廿五日的美国《医学论坛》说,“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一年达15,000至20,000人之多,其中仅有百分之15至16和外伤有关;其余均是自发的。”

视网膜脱离在五十岁以上的人当中较多发生。有四分之一病者的双目同患此疾。糖尿病人若患视网膜脱离,则失明程度比没有糖尿病的人高二十倍。

视网膜怎样脱离

什么因素促使视网膜与后面的脉络膜给养层脱离呢?脉络膜中的血管虽然给养视网膜,却并非与之连在一起。两者之间仅有极小量的黏着物质。《与你的眼睛活动一同生活》一书解释说:“事实上,视网膜贴在脉络膜上好像一道丝质的墙纸贴在没有黏贴的墙上,但墙纸只靠风来将之吹贴。”在健康的眼里,玻璃状液将视网膜压在脉络膜上。可是若有血液或其他物质渗入视网膜后面,阻隔在视网膜和脉络膜之间,视网膜便会脱离它的给养来源了。

难题通常起源于磨损、破坏、小穴或视网膜的其他损伤。这样液体便会渗入视网膜后面,将之浮离脉络膜。视网膜损坏的原因也许是“外伤”,例如头部被撞击。但证据显示网膜时常先行有点衰弱,以致受到外伤时易于破裂。

为什么年长的人较易患上视网膜脱离呢?《医学论坛》指出,“在四十岁之后,胶状的玻璃体变成萎缩及从视网膜的内面脱落;胶样物质不住脱落的结果使视网膜磨损,外面的水份从磨损部位渗入网膜后面,使之浮离脉络膜。”

为什么糖尿病人多患视网膜脱离呢?因为糖尿病时常导致视网膜出血。正如上述,血液或任何液体渗入视网膜后面均会使之脱离。

努力保全你的视力

你现时正享有良好的视力吗?那末努力加以保全是明智的。方法之一是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之下,例如日中在海滩上所常见的。以动物作实验表明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可使眼睛受到永久损伤。事实上,以肉眼凝视日蚀对视网膜是危险的。

《视力发展》杂志(1957年二、三月刊)提及保全良好视力的一项重要因素:“适当营养对保全视力是十分重要的。显然摄取足量的维他命,矿物质和氨基酸对各种年龄的人均是防止视力缺陷、改善种种尚未达到无可挽救地步的机能障碍的基本因素。”

例如,科学家证明,视网膜内含有大量维他命A。感光杆内所含的使眼睛习惯微光的“视紫质”色素是由蛋白质以及一些与维他命A有关的化学物质组成的。维他命B以及维他命C和D对眼的健康也绝不可少。平衡和富于营养的膳食通常都具备这些基本元素。

你若年逾四十,有些事情也许对你有所帮助。既然眼疾多数发生于四十岁以上的人当中,那末至少每两年请眼科医生检验一次是值得推荐的。医生的知识和技术也许甚至能防止视网膜脱离。怎会如此呢?

借着运用验眼器和其他仪器,医生能检验眼球的后部。他实际上能“照明”眼球的内部,透过瞳孔和水晶体来加以察看。这些仪器既能显示网膜脱离,也能看出脱离的先兆如网膜的裂痕或破裂等。早期的治疗也许能防止严重的并发症。可是视网膜已经松脱又如何呢?医生可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使眼睛回复正常机能的希望有多大?

成功率极高的疗法

视网膜若已从脉络膜脱离,理想的目标是使之再度附着。方法如何?班纳·西门在《你的视力——传说、事实和常识》一书中解释:“在1919年,瑞士医生佐理士·高宁提议视网膜脱离的疗法是用烧灼法缝合网膜的裂痕,使黏附的疤痕再度将视网膜附着在脉络膜。……高宁的基本理论在今日仍然用得着,但技术上已有长足的进步。”

现时造成黏附疤痕是用外科透热法。方法是用一枝含有高频率电流的针。针在接触巩膜的几部份时产生轻微的刺激而形成疤痕组织。疤痕从后面抓着视网膜,使之紧附在脉络膜上。

较近期所用的光线疗法也同样奏效。在1950年代发展了一种“点焊接”法,以氙弧光发射的强烈光线接合视网膜。十年后更进一步发展了雷射疗法。

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另一方法是冻结探针。在一枝极小的针上附着冻结装置,目的是要利用低温而非高热或光线以产生黏附的疤痕。班纳·西门指出,“视网膜脱离的最新疗法,冷冻手术,比其他手术有较多的优点,尤其是它比电气透热法或称为雷射的极强光线对玻璃状液较少损害。”

有时视网膜中的裂痕极大以致向后折叠,折叠之处更在后面黏附起来。这有什么方法处理呢?这可以用手术台将患者倒转过来,由地心吸力迫使折叠之处松脱。在难以松脱的场合,可用一枝在尖端附着极小气球的针插入眼内。气球一到折叠之处便膨胀,以柔力松开可能形成的黏附之处。于是医生再用普通方法接合视网膜。

视网膜脱离的一种革新疗法在近年来极为流行。它称为巩膜扣带法。其中包括在巩膜的视网膜脱离处切一条极小的通道。于是医生将一条极小的矽胶管绑在通道内。这样便从内面扣住巩膜,将巩膜推出一点使脉络膜抵住视网膜。论到这种疗法,医学论坛声称:

“巩膜扣带法借着压抑或扣住巩膜以减少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力,因而减少玻璃体腔的面积。于是使用电气透热法、冷冻手术或光凝固法以产生疤痕来封住视网膜的破裂之处,因而使视网膜再度接合。”

至于纠正视网膜脱离的各种疗法的功效,美国波士顿网膜协会会长史基宾士博士指出:“视网膜脱离的修复手术成功率达百分之85左右,但这些病人当中约有百分之10至20需要施行一次以上的手术。”史基宾士博士提出警告说:“倘若视网膜已完全脱离达两年或以上,回复机能的机会便等于零。”

你的难题是视网膜脱离吗?将之检验出来是明智的;治疗这病愈早愈好。

[第21页的附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具备正常视网膜的眼

虹彩

角膜

水晶体

玻璃状液

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

视神经

[第22页的附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视网膜脱离

虹彩

角膜

水晶体

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已从脉络膜脱离)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