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施与的快乐
“有一个时期我除了自己和家人之外绝不关怀任何人,”一位五十余岁的妇人说。“我以为这是很适当的。”
在纽约市她家中桌旁坐着的听者觉得这话难以相信。他一向都知道这位妇人为人慷慨大度,真正关怀别人。当他望着她开朗的脸色和满面的笑容时,他无法想象她曾是个自私的人。由于深知她目前很快乐,听者于是说:“你在以往可能并不快乐吧。”“我那时很痛苦,”她立刻回答。“我不知道有什么较好的方法。”什么使她作出改变呢?
这位妇人也像许多其他的人一般借着研究圣经,接受帮助而改变了她的观点。她获悉快乐的秘诀是不自私的施与。今日,她已确信耶稣的话的真实性:“施比受更为[快乐]。”——使徒行传20:35。
这是一句经得起考验的格言。耶稣基督曾加以身体力行,因此可以毫不隐讳地说出这句格言。他在天上时是上帝的灵体儿子们之首,他所享的富足远超于任何其他生物。他拥有万物。可是,他在地上却生活得像个穷人。但他在地上作人时却为人类打开获得属灵富足和永生的机会。使徒保罗写信给哥林多人说,“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哥林多后书8:9。
上帝的儿子从他的所作所为获得真正喜乐。圣经曾预言他所怀的态度说:“我的上帝阿,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里。”——诗篇40:8;希伯来书10:7-9。
认识耶稣基督,效法他榜样的人会经历到同样的喜乐,因为他们舍己以求促进同胞的福利。何以如此呢?
例如,人若用自己的能力,资金和时间帮助别人,这对自己的态度会有良好影响。他如此忙于为人服务,以致绝不计较别人鲁莽轻率的行为。当他看到别人因他无私地施与而快乐时,他自己的快乐也随之增加。别人所表现的不仁慈和自私行为非但没有促使他抱怨,反而使他为他们惋惜。他知道他们失去了深深的喜乐,而这种喜乐则来自令别人快乐。
一个人表现慷慨往往对受益者的态度有良好影响,使他们体会到快乐是从施与而来。他们的心也许受到感动而变成慷慨。耶稣基督的话强调这件事实:“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路加福音6:38。
因此慷慨的人遂成为别人表现慷慨的对象。他的慷慨记录对他在有所需要时极有用处。人们会更愿“以十足升斗”赠给他。所给的东西‘连摇带按’,以致他的容器装满美物,甚至满溢出来。
不错,无私的人为自己赢得有感恩之心的人的厚爱,因为他的所为不限于满足公平的要求。反之他希望帮助别人,无私地为人服务。论到这等仁人,使徒保罗说,“甚至有人敢为他死。”——罗马书5:7。
最重要的是,实行施与的人深知耶和华上帝嘉许他的行径。即使别人对他的所为未必感激,至高者却不会忽略这件事。“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哥林多后书9:7)他不会让这人没有酬报。耶稣基督说:“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马太福音6:3,4。
可是,施与若缺乏正当动机,则施与本身并不会带来快乐。难怪在圣诞节送礼往往未能增进喜乐。虽然有些例外,许多人互相馈送仅是出于责任感,觉得被迫要如此行。他们未必衷心的渴望施与以求令别人快乐。
被人认为尊荣耶稣的圣诞假期却往往缺乏基督徒的施与精神岂不是怪事吗?但我们真的应该引以为怪吗?事实上,庆祝圣诞节的习俗与上帝的儿子毫无关系。美国阿拉巴玛州木比耳的《新闻记事》报导说:
“圣诞节的各种庆祝很可能起源于罗马的农神节,即在十二月17至19日祭农神的节日。人们在这个场合狂欢畅饮和互相送礼。庙宇装饰着绿树和花卉。公事停止办理,法庭休息,学校放假,罪犯免刑和不作宣战。”
带来丰富酬报的并不是这种与异教农神节有关的馈送而是无私的施与。因此许多心地忠实的人士均不再跟从古代罗马人的方式互送礼物。反之他们发现在圣诞节以外的时候自愿表示慷慨会带来极大的喜乐,你正在经历到从此种施与而来的快乐吗?
倘若不然,可以考验一下耶稣在这方面的话的真实性。要努力培养一种不自私地关怀别人福利的精神,这样行甚至在现时也的确能为你带来更富足和更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