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是一种生活方式
你若在街上发现一个袋,内藏25,000元的小额美钞,你会怎么办呢?纽约布洛克林的一位货车司机就面临这种情况。那个袋是从安全护卫车在遭遇细小意外时无意中坠落街上的。
为了把这袋美钞交给警方,货车司机被同事们大加揶揄。他们提醒他,倘若金钱是他们发现的,他们便会怎样行。调查这宗事件的警探声称,货车司机的忠实“在本市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另一位补充说:“我在警方服务十八年,从未见过像这样的事。我若继续服务十八年,也未必会再次见到。”不错,差不多每一日我们都读到关于各种人广泛地从事不忠实,欺骗或贪污的报导,岂不是吗?
前年的国际贿赂丑闻震惊了意大利、日本、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前任首相,内阁阁员,甚至欧洲的一位亲王,均被控与广泛的贪污有关。美国一间著名军校有数百学生被发现作伪而逐出校门。
财富和身份看来与此类不忠实没有多大关系。有几位娱乐界知名人物被控使用所谓“蓝盒子”的电子设备作冗长的长途电话倾谈而不付钱。一间庞大电子公司的首脑人物承认有五年时间没有报税,结果被迫辞职。一位富裕的社会名流承认曾将巴黎服装店的货单大大窜改以图减少缴税。
在许多人看来,作伪的机会似乎使人人都动心。例如当巴黎一间超级市场职员未经工会许可而罢工时,成千的顾客在未受制止之前将价值30,000美元以上的货品窃去。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每年约有价值一亿五千万美元的书籍被各种各色的人所盗去;他们声称,喜欢偷书的是“医科学生和法科学生”——但这些人期望成为忠实的模范。
纽约《时报》报导说,在许多工人当中,“领取失业补助金而同时避免就业看来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位著名的报章专栏作家写道:“看来人人都怀着‘可捞则捞’的态度”。
“品格上的毛病”
宗教又如何?各教会有阻止属下教友作不忠实的行为吗?宗教社论家柏根斯在美国克利夫兰的《快报》指出,差不多没有。“欺骗和其他有问题的行为……甚至发生于多数人上教堂的社区内受人尊敬的人士当中。”柏根斯同时作了一项一针见血的评论:“他们并非不承认欺骗是犯罪。但他们却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欺骗。”
因此,不少作出某种不忠实行为的人并不认为此举其实是错的。一位飞机公司主管人被判犯了受贿赂罪时说:“这是业务上的惯例……是很自然的。”虚报意外保险赔偿的人往往辩称:“保险公司已预期这等事情。他们已将其计算在保险费内。不报大数的便是傻子。”但是结果付钱的是谁呢?
有些学生认为:既然人人都欺骗,我若保持忠实便吃亏了。有些人认为欺骗雇主或政府只是纠正不平而已,他们辩称,大商业机构和大政府欺骗平民;因此何不对那时常剥削你的人报复一下呢?“况且”,不少人也认为,“这些机构如此庞大,一点损失根本算不了什么。”可是,归根究底说来,付钱的是谁呢?每个人岂不是都要付出不忠实所促成的较高代价吗?
一位医生被判以欺骗手段从医疗计划赚取利益之罪,他愤然发表的评论透露出有些人对不忠实所怀的看法。这位医生告诉美国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说,他只是从“一个腐败的制度中取利,这个制度是对此视而不见的。”他的律师补充说,“他们也抱怨这个制度是如此腐败,以致在实际上招惹此等不忠实行动。”
可是这个制度有什么理由要监视每一个人呢?抱怨这个制度招惹不忠实的行为岂不是等于一个青年歹徒“抱怨”他所攻击的老人招惹他犯罪,因为向他们下手如此容易吗?不,难题不是在于这个制度监视不周。“还有较深刻较令人不安的解释,”一位著名的报章专栏作家评论说。“这是品格上的毛病,只有上帝才知道我们应该怎样加以医治。”——亚特兰大《宪报》1976年九月二日。
医治不忠实
事实上,上帝的确知道怎样医治日益蔓延的“品格上的毛病”,而且他已在数百万人当中施行这种医治。例如,布洛克林的司机发现一袋25,000元美钞时交给警方。什么促使他这样行呢?《长岛快报》引述他的话说:“我是个耶和华见证人,因此我努力在日常生活上实践圣经的教训。我们遵守希伯来书13:18的训示,”这节圣经论及基督徒说:“我们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忠实之道而行。”
因此,圣经原则的感动力能克服在许多人当中流行的“品格上的毛病”。来自所有国籍和背境的许多人都真正以这些原则作为生活方式而以忠实著称。例如,桑比亚一份著名报章《时报》在“守望台教友为人忠实,”的标题下报导说,“桑比亚贸易展览会决定雇请[耶和华见证人]守闸,因为他们以为人忠实著称。”
一位官员解释,在以往曾有高达500k(769美元)的短缺发生,但在见证人管理之下,短缺“令人惊异地只有40N[62美仙]。”“你可以明白为什么管理当局喜欢守望台的人,”官员指出。“他们为人如此忠实,以致三年来均没有监守自盗的难题发生。”——1974年七月四日。
这些人并非生来就是性格忠实的。不少人以前曾从事相反的行径。但这些人已使他们的生活符合忠实的标准。当上帝应许的公义事物制度来临时这些忠实的标准将会在普世受人遵守。届时的人在品格上会与现今一般人有如此巨大差别,以致圣经把这个制度称为“有义居在其中”的“新天新地”。何不研究一下这批人怎样学会以忠实为生活方式呢?——彼得后书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