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0 7/8 16-19页
  • 比萨斜塔——何以会倾斜?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比萨斜塔——何以会倾斜?
  • 警醒!1980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我的第一个印象
  • 向导
  • 倾斜角度的问题
  • 斜塔的内部
  • 塔楼,高台
    洞悉圣经(下册)
  • 古代异教的庙塔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1年
  • 铁娘子俯瞰巴黎市
    警醒!1986年
  • 教皇的周游引起批评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0年
《警》80 7/8 16-19页

比萨斜塔——何以会倾斜?

《儆醒!》杂志驻意大利通讯员报道

世界若干著名城市之所以著名是因历史上偶然传下来的城市建筑物或艺术杰作而致的。意大利的名城比萨便是这样。倘若没有这个矗立700多年的著名斜塔,则这个近海共和国的名字在今日未必为人所知。

前往比萨塔观光是一项独特的经验,你若和我们一起,由“专家”陪同畅游,喜乐便会更大。且让我把游踪告诉你吧。

我的第一个印象

老实说,我游意大利中部时在比萨停下来只是为了参观斜塔。(希望城里的人对我的话不会介意。)现在我知道这个城镇还有其他理由值得前往观光。

斜塔耸立在巨大广场中央,样子非常特别,看来将倒而又不倒,好像公然蔑视重力自然法则似的。它一眼看上去就令人着迷,它给人的印象是个巨人用单足在你面前立着不动。我行遍广场,目光却离不开它。在较近的地方,尤其是在倾斜的一面,对它凝视时,我害怕它随时会倒在我头上。这样子过了一会,我四顾无人,便尽力装作若无其事地而行去另一面。现在我可以轻松地欣赏它了。

向导

那时我仍然继续我的初步思索,这种思索是关乎几何学多于艺术的,但思潮却被一句纯正意大利口音的话所打断。

“五十四公尺另六公分[177尺4.3寸]。”

我回身道谢那位供给资料的人,原来站在那里的是一位青年。他身材圆胖,样貌精明。我留意到他面上现出自得的表情,因为他解答了当时萦回在我脑中的问题。

“谁在凝望着它30秒钟之后都想知道它有多高。你的想法当然不外如是,”他的答话使我惊异。“你喜欢我作你的向导去参观这个塔吗?”

我没有立即作答,仅是抬眼再向他一望。不知是否从新的角度观察抑或为了刚才受到的邀请,这个塔竟然看起来又倾斜了一些。

“啊,原来你是在害怕!”

也许我真是害怕,或者仅是需要有人使我定下心来。他似乎知道我的心理,在我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他已经滔滔不绝地说出一长串的历史资料,当地的旅游指南证明他所说的资料十分正确。我认为他是在企图使我相信,这个塔屹立了那么长的时间,决不会在这时塌下来。

我获悉这个塔是为了附近大教堂和浸礼池而建的钟楼。它的设计者是波那诺皮沙诺,在1173年八月九日奠基。经过为了种种原因而中断工程多次之后,在1370年由安特利亚皮沙诺加以完成,可是早在1298年已有记录证明它的倾斜角度。令人安心的事实是,直至现时为止,它已经历过100多次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兵燹,附近地区曾遭受严重轰炸,有几条柱已被炮火炸脱,但依然屹立不倒。

倾斜角度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正确详细资料,我只能点首称是。但最后我鼓起勇气提出一个从起初就使我困惑的问题:“可是……这个塔是造成倾斜抑或是后来才倾斜的?”

我谨慎地等待他的反应,从他脸上深思的表情看来,我感到自己不是提出一个愚蠢的问题而颇觉安慰。

“事实上,这个问题多年来曾使不少专家感到困惑。有人坚称这个塔是造成倾斜以表现独树一格之感。可是,大多数的意见认为,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后,黏土质的下层土注入了地下水而造成倾斜,但建筑工程却继续下去,用尽种种预防方法来保持它的倾斜状态。没有人确实知道曾经有什么事发生……只有这个塔才知道,”他说话时恳挚地望着这个塔,“可惜它不能把真相告诉我们。”

他于是对我讲述传闻多个世纪的若干传奇故事来支持各种理论。故事之一是该塔建成倾斜是因为有个驼子想塔形与他相像,另一故事别说它是被风吹斜的。在十八世纪的传说是这塔并非倾斜,只是人的目光错觉把它看成倾斜而已。

我的向导得意洋洋地复述这一切资料,好像以前曾复述百次似的,于是我企图用他答不出的问题来难倒他。我问:“你知道那个塔有多重?”

“一万四千五百吨,”回答之后立刻继续说:“顶部倾斜四公尺三十一公分(14尺1.7寸),倾斜度每年增加·7或·8公厘[约.03寸]。”

甚至这个问题他也答得出,我决定使出最后一招。“它将会在何时倒塌?”我以讽刺的口吻问。

“显而易见!那就是在塔的重心倾向它的基部以外时。倾斜度超过若干重量……”

我知道无法难倒这位活动百科全书,于是决定好好加以利用:“有任何方法可以防止倾斜恶化吗?”

“有人想出多种解决方法,有些方法已经试行。他们在1933年已给予361次注射……”

“他们做了什么?”我惊异地大声问。

“你以为我的话是什么意思……是注射士敏土呀……在这里一带已经注射过93吨士敏土了。”

当然,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对自己的最初反应有点窘。可是,我要让他懂得我对这个问题并非一无所知,于是告诉他,我曾读过在1966年举世要求不要让这个塔再倾斜下去,专家们一致同意需要稳定附近土地。有人提议在1.5公里(约一哩)的半径以内禁止把地下水抽上;其他的人则认为地下水的水面若降到50公尺(164尺)以下,倾斜度只能更加恶化,因此克服难题的方法是要用抽水系统,按当时需要把地下水抽出或放入以保持水面平稳。

这位青年同时表示尽知详情,于是继续补充说;“有些门外汉许多时提出古怪的建议。”

“例如?”

“有一次一位发明家建议斜塔应用钢索扯住,又有一人建议在塔的基础底下掘条隧道……”

“他希望掘条隧道作什么用?”

“唔……我不大清楚……”

我终于发现有些事情是他也不知的!可是,我已开始对这位青年发生好感,他若再度要求,我甚至肯与他一起登上斜塔参观。

“你喜欢和我一起上去参观吗?”

他问得正合其时和正合我意。“好的,我们去吧,”我毫不犹疑地说。

斜塔的内部

斜塔的内部仅是个空洞的大圆筒,比之外表的堂皇瑰丽,有207根圆柱均匀地分布在七层塔上,顶层挂着多个大钟,更加显得空无一物。

我的向导敏捷地登上沿墙的陡峭阶梯。七层——我们在每层都停下来巡视眼底展开的扇形景色。我们先行欣赏巨大的广场,周围的庞大建筑物,然后望向远处的屋顶和城墙。最后从顶层看到壮丽的景色。斜塔的北面是比萨平原,以圣基利安奴山为界,山后是卢卡市;东面是比萨山和阿奴谷;南有比珊冈,在晴朗的天时,从西面的海可以看到利云奴海港和圣罗梭利大松林。

我的青年向导在指点四周风景时眼睛发出光辉。现在他不须复述百科全书式的事实了。他在塔顶极目天涯之际流露出对乡土的深爱。后来,他好像发觉自己的忘形,于是定一下神,重操向导的角色。

“在比萨出生的伽利略曾在这里作过关于物体落下法则的实验。请看,这便是钟楼,其中七个钟的重量共达9,500公斤(20,944磅)。它们从未相继地鸣奏,因为敲钟所导致的震动会危及这塔。这里每个钟都有自己的名……”

他轻易地道出七个陌生的名字,可是我无心聆听。我仅是欣赏他在担当向导方面的胜任愉快。

我们拾级而下时,我问他关于斜塔的设计和装饰究竟有什么意义,他支吾以对。后来,我在巴特兹所著的一篇文章(1976年,沙尔干)中读到奇怪的解释:“(塔的)七层代表通到基督的七道、人生的七面和魂要达到上帝面前所必经的七个和谐领域(借着圣灵七项恩赐之助)。”中世纪充满东方异教色彩的教义和哲学已成为“基督教”文化的一部分确是信而有征的事。

我参观的事物不仅斜塔而已。我读过附近有些纪念碑、大教堂和浸礼池都是外表华丽和艺术作品充斥的。关于这些事物,我的青年向导所知不多。当我加以浏览时,我发觉这位青年已露出不耐烦的样子。这是我们分手的时候了,于是再度行出广场,阳光依然照在如茵的绿草上。我向他道别,并给他少许酬劳,他接受了感到满意,于是我目送他离去,又跑又跳地从人丛中消失。

我再度踽踽独行,对那优美的斜塔作最后一瞥,心想这个斜塔正如其他许多纪念物一样,证明了人类的技术和创造力,这些恩赐若能使用得当,便会比钟声更加为造物主带来赞美。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