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出你所见到的事的含意吗?
无亲情
你认为对自己亲人,例如兄弟、姊妹、父母、配偶和儿女,怀有亲情是自然的事吗?事实上,小孩子对每个人,无论是否亲属,都表示亲热是相当自然的。
可是,今日的世界并不是个富于爱和亲情的世界。邻人彼此以冷淡相待,对陌生人更加“漠不关心”,在家庭圈子中应有的亲情也往往付之阙如。原因何在呢?
对儿女的亲情
在以往许多世纪,大多数小女孩以玩洋娃娃为乐,她们希望长大成人时有个属于自己的“真正活娃娃”。母爱是天然的,妇女被视为具有“母性本能”。可是,不久之前在法国出版的一本书却攻击这种看法,声称这仅是男子所发明的神话,目的是要使女性屈服。
显然今日不少妇女对此表示同意。今日许多妇女对其他方面的兴趣过于她们对儿女——出生之前和之后——所应有的亲情。这些妇女看见别人虐待儿童也许感觉不平,可是她们对许多国家准许堕胎差不多至有求必应的程度却不感恼怒。堕胎岂不是极尽虐待儿童之能事吗?
在我们这个二十世纪,对儿女亲情逐渐减少已昭然若揭,正如瑞士的《世界周刊》声称:“七十九年前爱伦凯a所说的儿童世纪也许已经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虐待儿童的世纪。身体虐待儿童事件的激增已在普世可见。……除了身体之外还有精神虐待,它的残酷其实不下于身体虐待。”
不论在身体抑或在精神上,虐待儿童所造成的害处也许后来会归到虐待儿童的父母身上。想象一下对儿女绝不表示亲情的一位父亲有什么感想,他听到进了大学的儿子说,“他若能把一生从头再做一次,他宁愿做只玩具熊——因为这样才有人搂抱。”
亲情究竟变成怎样了?
夫妇之间的亲情
年轻人若在家里得不着他们所渴求——和应得——的亲情,他们就会在其他地方寻找。这件事可以解释在若干国家中十余岁青年男女结婚或同居的事件继续增加的部分原因。
可是在一起相处之后,这些青年人有没有找到他们在家中所缺乏的亲情呢?有些人找到。可是,事实上不少人后来又告离婚或分居,这显然证明他们在夫妇之间未必能找到他们所期望的亲情。
请也想想丈夫或妻子受虐待的许多例证。最近一份新闻杂志说:“在十九世纪的作曲家裴因看来,家是‘甜蜜的家’。但在今日的美国,家往往是碰撞、推挤、拳打、脚踢、尖叫、痛苦和死亡的竞技场。……每年有数达八百万的美国人被自己家人所攻击。”
来自英国的统计透露,每八宗凶杀案便有一宗是丈夫或妻子杀害配偶的事件。
因此问题再度是:亲情究竟变成怎样了?
对年老父母的亲情
随着儿童的年龄渐长,大多数对父母和祖父母的亲情会冷淡下来。老年人突然变成了“多余”和“落伍”;甚至被认为“妨碍他人”。他们往往被送入老人院或收容所;这样行未必由于环境所迫,时常只是为了方便而已。论到这种行为,瑞士一份报章声称:“主要说来,老人院并不是社会机构,它仅是我们社会思想和行为的表现而已。我们敬老——或不敬老——的方式显示出我们实践人道主义到什么程度。在所谓‘低度开发’的国家中,老人受到最高尊敬。这些国家没有老人院,至少在未被我们文明所破坏的国家是如此。在这方面我们还须学习。事实上有很多教训可学。”
一而再地,这个问题是多么适切:亲情究竟变成怎样了?
何以亲情日趋冷淡?
上帝原定的旨意是要所有人属于一个单一、团结的人类家庭,在其中人们对于上帝和同胞的感情是十分自然的。可是,上帝的仇敌,撒但魔鬼,却在伊甸园破坏了这种团结,现时更利用种种方法去阻挠上帝通过他的王国实现他使人恢复团结的旨意。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深受政治和社会的不安所扰乱。在若干国家中,人们将物质财富看得比人际关系更为重要。道德和宗教标准差不多已低降至不存在的程度。“我”字写得愈来愈大;“你”字则愈写愈小。这一切因素对今日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亲情冷淡,尤其是在家庭之内的冷淡,正如圣经在提摩太后书3:1-5所解释,乃是表明我们正生活在这个事物制度的“末期”的显然证据之一。上帝所创建的新世界社会行将取代今日这个以“无亲情”为特色的人类社会。
因此,要获悉上帝对于一切渴望成为新世界社会成员的人有什么要求。要留意箴言4:4劝告:“遵守我的命令便得存活。”这样你便可以继续存活和享受人生,届时对亲人表现亲情将会是世上最自然的事。
[脚注]
a 爱伦凯是瑞典散文家和教育家,她所著的《儿童世纪》一书(1900年出版,1909年译成英文)使她驰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