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君主政体——能渡过1980年代吗?
《儆醒!》杂志驻英国通讯员报道
自从关系重大的1914年以来,约有30个君主政体已从世界舞台上消失。这些政体若非不能便是不愿适应在普世各政府方面所发生的迅速、剧烈的改变。尚存的君主政体包括英国的温莎宫。在这个危险的时代,它并没有阻碍民主政体的进行,因为它已接纳了尊荣但却权力有限的虚君制。
可是关于它的前途却产生了不少问题。它继续存在对该国是否重要?在这个失业率激增和经济紧缩的日子,它耗费的金钱是否合算?它带来什么裨益?人民希望它继续存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拥护者和反对者均会提出的。也许你自己也曾想过。
昔日豪华
英国君主政体留存至今已达千年以上。在这段时期内,英国崛兴成为世界霸权,强于在她之前的任何国家。在随后的早几个世纪,独裁政权衰落,国会变成势力强大和紧握政权。同时,在二十世纪的近数十年来,英国允准许多殖民地宣告独立,与之结合成为联邦,她则退回自己的本土。往昔豪华已所余无几而唯独存在于君主政体中。
往昔豪华的证据从每年议院召开时的盛况可以见之。那时女王和皇室成员乘镀金的马车驾临西敏宫,由穿着华丽制服的宫庭骑兵护送。下议院各成员奉召进入上议院举行繁文缛节的庆典。女皇在皇座上读出由当时政府起草的演讲,规划出将临的议程。古旧的传统受到严格的遵守。
甚至更加隆重的场面有时也有机会演出。你也许从电视看过1981年7月29日,威尔斯王储大婚的盛况。那个场面非常壮观。11辆马车和64名骑兵载送新郎、新娘和其他皇族成员从白金汉宫经摩尔和斯特兰德大道进入圣保罗大教堂。路上夹道观看的人群多至百万,包括数以千计来自海外的人在内。电视观众约有七亿,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一同观看本世纪难得再见的隆重典礼。该国的人很喜欢这样的场面。
这项典礼使皇家的新成员,威尔斯王妃,很快就成为女王以下最受欢迎的人物。国人随后以极大关怀等待她在6月诞生的第一个孩子——威廉。这位王子是现任王储查理士之后的王位继承人。
君主政体所担任的角色
君主立宪规定女王担任什么角色呢?《皮雅士百科全书》解释:“在法律上她是行政首长、立法机构的主干部分、司法机构元首、海陆空三军总司令和英国教会的俗世元首。在实际上,女王的角色纯粹是形式上的;她执掌王权,但不施行统治,在一切重要政务上,她只照首相的意见行事。可是,她仍然担任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和联邦元首的重要角色。”
女王终日忙着做什么事呢?她和其他皇室成员的活动每日列在若干报章的宫廷通告栏内,使大众可以察阅。伦敦《泰晤士报》的一位读者总括1981年的活动目录,并致函该报指出女王在1981年曾赴会400次以上,从探访国内、国外各地至接见、叙爵、会见大使、首相每周访问等等。她要览阅当日约会、官式报告、首相和内阁的会议记录以及签署许多文件。显然,这个时间表是相当紧凑的。一般人均认为女王的确尽力执行职责。在访问其他国家时,她无疑是英国首要的大使。由玛伯兰主办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774人对于女王从事的工作给予她10分(满分)中的9.1分。
至于皇族的其他成员,如王夫菲腊亲王和查理士王储,都有相当忙碌的每日工作时间表。英王佐治六世的遗孀,现年八十多岁高龄的王太后,也参加许多官式活动。
有些场合是否需要皇室成员参加有时成为疑问。一位当地显要,例如市长,“出席”岂不是已足够了吗?但场合的组织者却不以为然。每逢皇室成员出席时,参加的人数特别多,由此表明大众对皇室所感觉的兴趣是其他的人无法望其项背的。其实女王或皇室成员出席可以使政府首长们省却担任许多节目的时间。
因此英国人把君主政体看作好像是家中的祖传之宝一般。他们虽然加以重视或引以为荣,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却没有多大影响。可是,有些人对维持国宝所付的代价表示不满。
代价知多少?
英国国会每年都为维持皇家的费用而争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争论的导火线是在“政府支出项目”之上,其中包括政府建议供应下年度君主政体的活动费用。费用分为两部分:女王的支出费用和其他若干皇族成员的开销。
1982/83年女王的开销增加了百分之8而达到3,541,000英镑(6,374,000美元),其中四分之三是支付皇室雇员的薪金,从私人秘书至皇宫清洁员不等。政府支出项目在1982/83年也拨出767,000英镑(1,380,000美元)津贴7位皇室成员的生活。除了这些津贴之外,政府各部门也支付一千五百万英镑(二千七百万美元)作为皇宫、皇家游艇、六架女王御用飞机、皇家火车等的维修费用。
看来英国人民并不十分反对付出巨额金钱去维持君主政体。上述的玛伯兰民意测验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百分之76认为君主制度的优点超过为了维持它而付出的代价。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这样。《泰晤士报》报道一位国会议员说,政府所建议的支出项目“表明他们是什么样人:他们只是贪婪、攫取,但对于解决本国的各项难题毫无贡献。人民起来革命的时候已近了。”可是,人民若打算这样行的话,他们至今尚未显示出任何迹象。
在英国教会中担任的角色
女王是英国教会的俗世元首,这意味到她仅是担当象征性的角色而已。她并不参与教会的职务。教会的属灵和行政首长均集于坎特伯雷大主教一身。在选立大主教或主教,或将其调到一个更有威望的教区时,由16人组成的皇家任命委员会会向首相提名两人,首相则向女王推荐任命其中一人。例如,不久之前伦敦主教一职出缺。委员会提名二人,但首相对两者均加以拒绝而向女王推荐另外一人。“教会首长根据宪法原则作出让步。”显然,至少在这方面,现任女王没有把自己视作好像祖先英王亨利八世一般,后者曾多次干预教会的事务。
英国人有什么想法?
君主政体在今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事不外女王和菲腊亲王以及现已长成的儿女们的家庭生活。不少人认为这是国人喜欢与之认同的一件亲切、有益的事;有一个看来如此亲爱团结的第一家庭对他们具有鼓励的作用。
可是,现已成年的许多青年皇室成员和贵族已促使一位作家发表评论,认为在这些人长成到足以使政府支出项目方面增加纳税人的负担之前,“对于皇室所担任的角色、范围及其大小应该加以重新考虑。”这可能是未来一个棘手的难题。
英国人满足于君主政体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这个操作已久的机构怀着天生的、保守的尊敬。他们习惯于君主政体,对变革保持审慎态度。他们认为君主政体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具有稳定和持续的作用。他们不想让一国之君像政客们一般随着飘忽不定的大选结果而变动。他们对君主所操的权力并不担心,因为宪法赋予君主的权力甚小。反之,他们认为女王对于根据选民意愿而升沉的政治家具有稳定的影响力。他们并不认为该国经济情况和三百万人失业是皇家的责任。反之,这乃是政客们的事。可是,由于英国面临今日的大量失业的情况,以巨额金钱去维持这么多皇家成员的确惹起批评。
至于前途,《经济学家》周刊认为“君主领导的民主政体会使英国保全最民主的政府,因为1980年的民意测验表明,有86%的英国人喜欢这种政体;在这个世纪之内绝不会有86%的人赞成其他任何由政客领导的政体。”因此,看来英国人显然满足于以他们所选举的人作统治者,但却以君主为他们的国家元首。
[第10页的精选语句]
调查结果显示大众认为君主制度的优点超过为了维持它而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