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4 10/8 13-16页
  • 第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末期的前奏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第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末期的前奏吗?
  • 警醒!1984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全球战争的种种原因
  • 战前的阵容
  • 战争的意外引发
  • 为什么有世界大战
    警醒!1971
  • 敌对的两王进入二十世纪
    要留意但以理的预言!
  • 1914——震惊世界的一年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2年
  • 人为错误——引爆世界大战
    警醒!200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4年
《警》84 10/8 13-16页

第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末期的前奏吗?

本文是三期连载文章的第一篇。

“直捣巴黎”,火车侧面的手写口号这么夸说。列车向前线疾驰而去,车上满载意气风发的德国兵士。速战速胜——为了皇帝和祖国——看来是当然的事。那时是1914年8月。

德国人举国若狂,聆听德皇威廉二世从宫殿的阳台宣布:“别的政党或信条都不再存在;我眼中只有德国人;今日我们大家都是弟兄,再没有其他。我们的邻人若另有别想,若不让我们享有和平,我们可靠的德国兵力便会奋勇向前战胜困难。愿上帝使我们获得胜利。”仅在数日之内便有1200,000名德国男子响应呼召,武装起来。“和平十分沉闷,十分沉闷!”一位志愿兵写道。

可是,很少人预见到现代战争的恐怖。更少人预见到这场战争不是速战速决,而是消耗、疲乏和饥饿的长期恶梦。在战争的剑入鞘之前,战场已染满了千百万人的鲜血。许多国家的疆界改变到面目全非。以前的强国被迫喝下屈辱的败北之杯。

政客和学者们以美丽的辞藻歌颂战争,称之为‘历史的转捩点,’‘终止一切战争的战争。’描述战争的书卷也为数不少。对战争责任究竟谁属的问题争辩之激烈不下于战争情况。心怀恐惧而寻求安心感的人则如饥如渴地听信和平的预言。可是,这些预言落空了,世界大战又再度爆发,最后留下了核子大毁灭的阴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杀虽然过去了将近70年,我们却仍无法遗忘。国际间的敌对和紧张现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第一次世界大战可能是热核武器灾祸的预演——人类最后时代的前奏吗?抑或人类已经从错误学到教训?借着研究这场战争何以会发生,我们也许能获得满意的答案。

全球战争的种种原因

所谓“大战”的种子在1800年代已经撒下了。在1800年代末期,帝国主义的诸国已彻底地瓜分了世界,未被征服的地方所余无几。‘为了我们的生存和繁荣,扩张是必需的,’征服者声称。但帝国主义同时造成了紧张。当德国在1871年借着组成第二德意志帝国而强化其政治和军事力量时,欧洲的局势更形紧张。由于面对统一战线,德国的敌对者认为非武装起来以保持力量均势不可。但是,与激烈的军备竞争俱来的是军备竞争背后的工业革命动力。新的科技产生了使战争质素永久改变的恐怖新武器。

在二十世纪初期,要求自治的民族主义运动亦已奠定基础。例如在德国控制之下的亚耳沙斯-洛林的法国人和散居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南斯拉夫人均感到被国家疆界所困,以致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全不受到尊重。他们对统一和政治自由的迫切要求乃是他们和政府之间的经常冲突的原因。

另一个因素是进化学说的日趋流行。有些人看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政治斗争。德国历史家盖斯(Imanuel Geiss)在《1914年7月》一书中指出这种想法所导致的结果:“由著名德国历史家们培育的这种主张已在德国人的脑海中生了根,那便是……德国面临一项选择,若非停滞不前以致失去欧洲强国的地位,便是成为与他国地位同等的世界强国。[这种观念的]背境是由生物学社会主义的达尔文学说所提供的,德国特别深受毒害,以致认为理性的和平世界秩序是不可能和空想的,代之而起的应该是群雄角逐的斗争。”(楷书本刊自排)这种歪曲的观念大大助长了主战的精神。

战前的阵容

大战之前,各国在无意中采取了一项迈向战争的步骤——聚集起来建立军事同盟。德意志帝国在1879年与奥-匈帝国组成同盟国,在1882年扩展至包括意大利在内,号称为三国同盟。可是德国外交家无法与英国、俄国或法国达成此类协议。由于面临德国的崛兴,这几个国家不得不抛却彼此的歧见以达成共同的目标:维持本身的强国地位。

夸称为海上霸王的英国对德国海军的迅速扩张特别感到受威胁。因此在1904年,英国与法国签订友好协约。三之年后扩展成为三国协约,把俄国包括在内;俄国早在1894年已与法国结盟。

因此,没有一枪一弹发出,各交战国已势成骑虎而组成互相敌对的阵容。若非建立了这些联盟,战争至少会因为长期交涉而稍为延缓。但如今各国谁支援谁已毫无疑问,因此交涉也属多余。原意是要解除战争威胁的欧洲各国联盟反而成为欧洲战争的导火线。躲在暗中推使德国仓卒发动战争的乃是德国那“百无一失”的战争计划。这项计划似乎能确保胜利——倘若德国先发制人的话。

战争的意外引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Francis Ferdinand)和妻子苏菲(Sophie)在访问塞拉耶佛时被人暗杀。斐迪南的一生在历史上并非担任重大角色,但他的死亡却引发了一场全球大屠杀。刺客是谁?一个塞尔维亚血统的男子。奥-匈帝国因而愤怒地归咎于塞尔维亚。

可是,为什么塞尔维亚这个小国这样受人仇视呢?原因之一是,塞尔维亚当时在军事和经济上的胜利十分成功。奥-匈的领袖们害怕这种成功会影响到在奥-匈治下的南斯拉夫人联合在塞尔维亚的同胞为争取统一而战。塞尔维亚的强大盟邦俄国可能介入也是对奥-匈的极大威胁。

一个塞尔维亚人暗杀斐迪南这件事使奥-匈有机会装作大表义愤去屈辱塞尔维亚。当然,甚至最坚强的主战论者也知道这样的战争需要德国支援才可以取胜。因此在1914年7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声称“德国会秉承忠贞的一贯作风”而支持奥-匈,倘若俄国介入的话。这项决定导致影响深远的重大结果。

这样的一场战争虽然在初时看来可能是局部的,但不久事态便显明它至少会升级成为全欧洲的战争。德国显要荷威格(Bethmann-Hollweg)早在7月7日就意识到“以行动对抗塞尔维亚可能导致世界战争。”(楷书本刊自排。)可是,德国却甘愿冒这个险。

既获“誓作后盾”的德国支援,奥-匈遂在7月23日向塞尔维亚发出措辞凌厉的最后通牒,声明限48小时内答复。所提出的要求几乎是无法做到的。但令人惊奇的是,塞尔维亚为了消除战争的任何真正理由而决定接纳差不多所有的苛刻要求!可是,奥-匈领袖们对事件已失去控制。战争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奥-匈已为本身的战争计划所缚束,于是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以动员作出响应。德国军事顾问向政府领袖施加压力要迅速采取行动——他们的战争计划要求这样的反应!笨拙和优柔寡断的双方领导者的反应是:作出一个复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重大错误。

战争的进展已变成无可制止。正如本文开头所述,列车不停地把德国部队运向前线。

下一篇文章,即第二部分,将会检讨战争的结果。

[第14页的精选语句]

德皇威廉轻易地使人人奋起支持战争,这场战争注定成为同类战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5页的精选语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谁都不愿打的战争和谁都想不到的灾祸。”——《动乱的岁月》,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着

[第14页的附栏]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 政治的同盟

● 帝国主义

● 工业化

● 要求自治的民族主义运动

● 社会主义的达尔文学说法

[第15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1914年的中欧列强图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英国

北海

波罗的海

俄罗斯

波兰

罗马尼亚

黑海

塞尔维亚

亚得里亚海

意大利

瑞士

法国

地中海

卢森堡

比利时

荷兰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