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的骗局:害群之马?
美国医学界大感兴奋。科内尔大学的一位24岁毕业生对于癌症成因提出一项新的理论,并且有实验资料作为支持。研究的成果看来是这么卓越,以致有些人认为他和他的指导教授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在那些与他一起工作的人当中,这位青年被视为最聪明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几周之内就能完成若干种实验,但其他的人却非以数年时间苦心研究不可。所作的研究看来有他参与才告成功。情形看来好到难以令人置信。
但不久之后就真相大白了。在1981年7月,他的研究成果被人发现是个骗局。一种本来不应在实验中存在的化学药物证明是使实验获致预期结果的原因。发表他的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立刻被全部撤回。进一步的调查显示,他进入研究院时并未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他所就读过的其他学院的教授们忆述他无法重做自己声称作过的实验。
这件事只是近年来轰动科学界的连串丑闻之一而已。诚然,这位青年的前途希望已毁于一旦,大约在同时被人发现的另一件事却带来了“美国政府对科学研究上的伪造事件所处的最严厉惩罚。”
另一位33岁的卓越研究者从医学院毕业不过七年,却已经在重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百篇以上的研究论文。他的研究成果被同事们认为是才华横溢和富于创造力,看来他行将成为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团的成员和他自己的实验室的主任。
可是,这个成功故事不久就破碎无遗了。在1981年5月,当受到请求去提出他声称研究过的实验资料时,他被人发现伪造记录,使数小时的工作看来像是需时两周的工作成果。不久又有其他研究成果受人怀疑。他同时被人发现未得其他科学家同意便擅用他人的名字作为多篇研究论文的合著者,而且论文所根据的若干实验完全是虚构的。他的伪造事件在14年间竟然没有被人识破。
这些事件特别令人不安的是,它们在美国国会开始聆讯科学界伪造事件之后随即被揭发出来。该项聆讯在1981年3月31日和4月1日举行,目的是要对在此之前不久被人发觉的科学界一连串骗局展开调查。
骗局之一是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一位助理教授被发现剽窃另一位研究家的论文,在自己的报告中加上杜撰和窜改过的资料。另一个事例牵涉到麻省总医院的高级研究家。在研究何杰金氏病(一种癌症)时,他所用的培养细胞竟然是枭猴和看来并没有患这病的人的细胞。
除了震惊、尴尬和失望之外,关于这种欺诈行为的消息在一般人的脑海中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可靠性和形像投下重大阴影。伪造的资料何以能这么成功和存留得这么久才被人察觉呢?
千篇一律地,科学界对这些事件的答辩总是,犯过者仅是一小撮害群之马,只是新闻媒介将其大加渲染而已。他们辩称在今日从事研究的众多科学家之中,被人发现的少数骗局反而证明科学界的平均成功率远超过大多数其他方面的研究。他们坚称,由于科学是一种自我纠正的制度,它具有一种内在的机能,能够快捷和有效地察出任何作伪的尝试。
科学研究的成果得以为人所知的方法乃是由专门的杂志将其刊登出来。刊载的论文首先由多位专家组成的独立审查委员会加以检讨。据称这项过程是提防作伪的第一阶段。论文一经刊载,就公开给整个科学界加以详细检查和复验,意即别人必须能够将实验加以复做。他们辩称,若有任何伪造成分,就显然会在这个阶段被揭发出来。
此外,由于今日科学研究的费用奇昂,大多数费用都由政府拨款资助。同时,补助金申请书是经过政府任命,由该行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审查的。在这项过程当中,没有价值和有问题的计划甚至在未开始实行之前已被排除。
借着这种制度——科学家辩称——很少可能会有人企图作伪。事实上,这样行的人必然在精神上有问题或神志不清,像著名的弗兰肯斯坦博士或古柯医生和海德先生一般。
这些论据似乎颇有理,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但在实际上又如何?欺诈的事件真的像科学家们所声称一般那么罕见吗?被揭发的人都是神经错乱或精神分裂病患者吗?我们门外汉能够从科学界的欺诈现象学得教训吗?
[第22页的精选语句]
伪造的研究成果、剽窃、赝品与美国国会对科学骗局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