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你可以怎样支援病者?
“任何临床医术的精神必须是医生以体贴同情之心帮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霍利斯德医学杂志》。
照顾癌症病人是一项很大的挑战,尤以直接与病人接触的医护人员为然。他们往往在两项困难之间无所适从——需要表示体贴同情和传达乐观精神,但同时要避免对病人过于主观和表露伤感情绪。那么,这件事实行起来意味到什么呢?
经常应付癌症病人的医生和护士不能让自己对各个病人感同身受,否则他们便会在感情上抵受不了。《儆醒!》代表曾向一位前任医院药剂师问及这项因素。他声称:“我在医院曾和各科医生及专家相处。经常垂头丧气或表示沮丧的大都是癌科专家。”
同时,医护人员却不能漠不关心或态度冷淡,因为病人倚靠他们予以希望。正如芬克尔(Maurice Finkel)在《癌症新希望》一书中写道:“最重要的是,癌症病人需要有希望。怀着希望可以使他有力量和病症搏斗——即使搏斗失败。……停止挣扎的多数死去,搏斗者却有机会生存。”
医生所担任的角色很微妙,像走在紧绷索上一般要慎重处理。他必须决定透露多少病情可以帮助病人向病症反攻。他若说得太多,病人会心灰意冷吗?这些因素也随文化的不同而各异。
《儆醒!》代表访问日本的平野先生,他的岳父母在不久之前因癌症病逝。平野先生解释说:“我们日本文化是不惯把不愉快的事实透露出来的。医生不肯告诉我岳父他患了癌症。他甚至不肯告诉我岳父的几个女儿。他只愿把这宗病症的冷酷事实告诉我——一个‘外人’。别人期望我作出一切决定,但却不告知我的妻子或她的父亲。可是,我认为自己既是基督徒,就有责任以机巧的方式说出真相而非隐瞒事实。”
另一方面,按照西方文化,医生若不清楚说出病情,后来他会因为病人没有足够资料去作出决断而受责吗?事实上,这件事大部分取决于病人想知道些什么以及在什么时候知道。正如麦卡因(Charles McKhann)医生说:“我意识到,人们若能提出难于启齿的问题,就至少值得医生甘愿和尽力提供合理的答案。”——《关于癌的事实》。
是故,医护人员对病人寄予恳挚的同情是十分令人鼓舞的。这件事强调拣选一位可与你“合得来”的医生的重要性。麦卡因医生补充说:“有一位你能够真正信任的医生可以使各事较易忍受。你的医生应该富于同情和了解,对你个人和你的病情都同样关心。”
为了说明并非所有医护人员都敏于关照病人的需要,一位癌症病人护士在《纽约时报》写道:“使我最感惊异的是,病人和家属能够成功地忍受的不是癌症而是专业医护人员和设备,他们的组织和架构似乎是设计来令人挫折、沮丧以及剥夺人们所亟需的资源和支援的。”她在信末建议说:“我们必须留意到,体贴入微、礼貌、笑脸和人情味也是抗癌战争的‘武器’。”
其他的人,例如近亲和朋友,在支援病人方面也担任重要角色,尤以病人的配偶或儿女为然。为了说明其他的人可以作出什么支援,《儆醒!》代表访问了若干作过支援的病人配偶和若干癌症生还者。
“不得不改变我优先考虑的各事”
家人作为支援者的重要角色从蒂莉的例子可以见之。她在1982年的最后一天发现自己患了“侵略性的”末期癌症,当时她28岁。医生说她只有6至12个月的时间可活。她和她的丈夫保罗怎样正视这种情况呢?
保罗对《儆醒!》代表解释说:“我认为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她只有几个月可活,我希望使她去世时尽量保持尊严。你知道,化学疗法使人非常难受,例如令病人脱发或经常恶心和呕吐等。”
《儆醒!》:你作为丈夫,在生活上受到怎样的影响?
“我认为自己必须改变生活上优先考虑的各事。财产和金钱变成次要。我意识到自己要不分昼夜地在她身旁看护照顾。我也学懂了忍耐以及在她当众呕吐或病发呻吟时处之泰然。值得庆幸的是,她肯面对现实而不陷于自怜自艾。这使我较为易过一点。”
《儆醒!》你对癌症受害者的亲属和朋友还有什么其他建议?
“切勿让你的患病亲人感到自己是你的重担。要表示同情。要了解病人的感受,这样你便会知道在什么时候谈些什么。有时他们希望坦率谈及自己的病,但有时却绝不想谈及这个问题。”
《儆醒!》:什么帮助了蒂莉忍受她的考验?
“我们的见证人同工在探访和帮助我们弄膳方面充分表现支持。从较恒久的观点看来,她研究圣经使她清楚获知复活的希望以及将来有一天,地上不会再有死亡或疾病。”
正如医生们所预告,不及一年之后,蒂莉在1983年10月逝世。
生活质素和目标
人若患上了这种致命的疾病,问题可能是,我还会活多久?数周?数月?数年?在这个阶段,生活的质素就变成更重要了。即使是小小的成就,例如写信或读书,都变得很有意义和使生命具有价值。只要病人能从事这种活动,便可以有医疗作用。
来自英国的46岁女子芭芭拉同意这项观点。她在1980年发现自己患了乳癌。癌症后来散布到身体其他部分。可是,化学疗法和射线疗法对她颇有帮助。她怎样保持活跃呢?“我发现短程的目标对我很有用。我为自己立下容易成就和短期可以成就的目标。这样我便感到有理由快乐和满足。
“顾念别人和对之表示关怀的确对我有很大帮助。因此我寄问候卡给身体不适的人。写信给别人也是一种乐趣。”
她的丈夫斯蒂芬怎样支援她呢?“我对芭芭拉的情况真正关心也对她有所帮助。我们一起处理各事。例如,我们虽然大家都喜欢看书,却发现彼此朗诵给对方听和分享心得颇有乐趣。
心脏病发,继之患癌
多迪的丈夫查尔士是一位60余岁的魁伟男子,他在1985年因严重的心脏病发作而病倒。他接受了九天的加强护理,但在六周之后,他决定恢复工作。后来在同年9月,他开始在进食时不住打呃。经过检查之后,怀疑患上胃癌。他在12月接受手术。四周之内又恢复工作!
多迪在那困难的数个月内怎样支援丈夫呢?她答道:“我们没有浪费时间和精神在消极的猜想之上。我们等待病情的事实显现出来,然后才讨论或决定怎样行。
“接纳了医生和外科医师对必需的治疗所提出的建议之后,我们怀着完全的信心展望将来。在治疗期间,我们使谈话和思想都保持积极。外子富于奋斗精神,我决定帮助他。”
《儆醒!》:你还做些什么事使他保持积极的思想呢?
多迪:“在他住院期间,我劝阻亲友来探病或限制探病者的数目。探病者要预约和限定时间。这样,我便可以阻止善意的人士使他疲乏不堪。事实上,比探访好得多的是他收到数以百计的问候卡。”
《儆醒!》:我们知道你是个注册护士,曾经和许多医生合作过。但是现在,作为病人的妻子,你认为医生可以怎样支援病人?
多迪:“像诊治外子的医生一样,我认为医生应对病人表示积极的看法,只把病人想知道的事告诉他,仅限于回答他的问题。当然,我期望医生对我坦白相告。但对于我丈夫,我希望医生所撒的是希望的种子,不要让他气馁。因此,我认为除非病人要求知道,否则医生不应告诉病人他只有几个月可活。但怎样行要视乎病人的情况和决心而定。”
《儆醒!》:什么帮助你一天复一天地应付过去呢?
多迪:“同情!支援的配偶经常受到压力要摆出勇敢的样子。我很高兴有时有人问我,‘多迪,你觉得怎样?’我就知道他们明白我所经历的考验。
“我同时发现,幽默感对我们很有帮助。既然我们两人都喜欢高尔夫球,而他的体重减轻了不少,有一天我对他说,‘我不知道你现在双腿是第三号的木还是第四号的铁!’他笑起来。你知道吗?施完手术六个星期之后,他已和我玩了十八个洞的高尔夫球!”
作为病人,查尔士认为最富于鼓励的因素是什么呢?
“因素有三——我的妻子、医护人员和所有朋友。我从医护人员获得极大的支援。他们预先对我们解释手术进行的每个步骤,将我们视为个别的人而非仅是普通病人对待。结果,我们对他们养成充分的信心,这又进一步帮助我们保持乐观。
“当然,最佳的支援是我的妻子。她以前当过护士,这对我更为有利。祷告也给我很大安慰和力量。我祈求能够继续工作。……因此现在你在办公室里见到我!”
正视现实,怀着希望而生活
《儆醒!》代表访问艾蒂尔,她的丈夫斯坦在不久之前死于癌症,享年65岁。
《儆醒!》:斯坦所接受的是哪一种治疗法?
艾蒂尔:1985年1月,他在诊断时首先发现患了臀癌。不久之后,我们发现他在肺、眼和脑都有肿瘤。他在肺癌方面接受化学治疗,其他部位则逐步接受射线治疗。有一段时期他似乎颇有起色,并且计划出外旅游。后来有一天,他呕吐得很厉害,我们知道他的病复发了。从那时起,我们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他不久人世了。”
《儆醒!》你们两人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艾蒂尔:“我们坦诚地谈论这种情况,斯坦能够正视现实。事实上,他的态度帮助我也正视事情的真相。
“我不是善哭的那种人,并且极力避免在他面前哭泣。但记得有一天,我发现他在哭,于是我也不能自禁,‘你若要哭,不如大家哭一场好了。’于是我们一起痛哭;我认为这使我们得到舒解。他后来腼腆地笑了,我知道这对我们很有好处。
“另一项重要因素是圣经所提供的复活希望。我们时常以此为话题。他会说:‘我只去沉睡一会,回来时新规制已接管全地了。’我们的信心造成很大的差别。”
癌症与信心
既然癌症是一场十分私人性质的战斗,坚强的信心能够有所帮助。祷告是与上帝的沟通,这具有使人镇静安宁的影响。正如圣经说:“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立比书4:6,7。
按照圣经预言的应验,时候已经近了,不久上帝便“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不错,在上帝的王国治下,癌症及其他祸害都会不复存在。这个日子已临近了。——启示录21:3,4;路加福音21:29-33。
[第14页的附栏]
癌症病人的积极自助方法
1.不要强自否认。要现实地面对问题。这样行可以争取有利的时间。
2.订立容易达成的计划或目标,使希望成就的事能够完成。不断追求人生目的。生活没有意义便是空虚的。是否如此在乎自己决定。
3.在可能范围内保持活跃。即使身体能力受到局限,但精神生活尚未终止。既然如此,何必太早把头脑关闭起来呢?要保持头脑活跃——读书、写作、绘画、学习。甚至包括新的计划在内。
4.培养积极的态度,明智地使用自己的资源。自怜仅是以自我为中心和自我毁灭而已。多想想能够为人做些什么事。这种积极态度对朋友和亲戚均有建设性。
5.设法保持幽默感和自嘲能力。多想乐事,少想苦恼。记住你仍然活着这件事实,而非想着人人都走向坟墓这个念头。
[第13页的图片]
医护人员、亲人和朋友可以合力支援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