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问……
什么使我感到如此寂寞?
那是星期六晚上、男孩坐在房间里,想着去保龄球馆打保龄球的同学们。他曾鼓起勇气问问可否和他们一起去,但甚至在如今,他还记得他们离去时那充满揶揄的笑声。
他大声喊道,“我恨周末!”房里却没人回答。他拿起杂志,只看见图画中一群青年在海滩上游玩。他把杂志向墙上一掷,眼中含泪,他咬牙强忍,泪还是夺眶而出、他再也忍不住了,便向床上倒下,啜泣起来,“为什么我总是没人理会?”
你有时有此感觉吗?——好像被世界所遗弃,自觉没用和心灵空虚。你曾否纳罕,“什么使我感到这么寂寞?何以寂寞令我这么痛苦?”
若然,你不必气馁。青少年时期是许多人认为难以忍受的。你也许感到如有所失、惶惑不安。所以,难怪少年时期的寂寞是一项沉重的打击。
寂寞之感虽然并非有趣,但也不是致死的疾病。一位专家把寂寞比作普通的伤风——“容易患上……有点不愉快,却不是不治之症。”可是,寂寞是有方法可以克服的。
寂寞是什么
简言之,寂寞是个警告信号。饥饿提醒你需要进食。寂寞提醒你需要同伴、密友、知己。我们需要进食才能保持健康。同样,我们需要友伴才能感觉舒畅。
你曾观察过一堆烧得火光熊熊的煤吗?你若把其中一块从火堆里拿出来,这块煤会变成怎样?这块孤零零的煤的火光便会熄灭。可是,你若把煤重新放回煤堆里,它就会再度燃烧。同样,人若孤立得太久,就不能“发光发热”或活动畅顺。对友伴的渴求是自然的。
第一个男人亚当便是个例。圣经在创世记一书说亚当被安置在一个具备所有必需品的环境里。那里有丰富的食物可吃、清新的空气可吸、澄澈的河流可以沐浴、有趣的工作可做,最重要的是,与造物主享有亲密的关系。但是耶和华说:“那人独居[下去]不好。”亚当需要有一个同类去与他彼此沟通和分享感受。上帝给他创造了夏娃以满足他的需要。(创世记2:18-23)不错,我们生来便需要友伴。但这是否意味到个人独处就必然会感到寂寞呢?
独处未必是寂寞
美国作家梭罗(Henry D. Thoreau)写道:“我从未发现过一件东西像独处一般令人惬意。”你同意吗?20岁的比尔说:“对,我喜欢大自然。有时我泛舟游湖,独自坐在船里数小时。这使我有时间反省一下这辈子所做的事。的确是好极了。”16岁的拉菲尔补充说:“我家里还有其他三个孩子。家里时常嘈吵不堪,4岁的弟弟尤其淘气。有时我只想一人独处。”
英国一位诗人进一步评论说:“独处是上帝的接见室。”21岁的史提芬表示同意,说:“我住在分层大厦里,有时登上大厦天台享受一下独处之乐。在那里可以静静的思考和祷告。此举令人精神振奋。”不错,善用独处的机会可以带来深深的满足。耶稣也曾享受过这样的时刻:“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马可福音1:35)可是,为什么有些人——例如梭罗和耶稣——即使一人独处也不感到寂寞呢?
首先,他们的独处是自己选择的。其次,他们独处的时间颇短。耶和华没有说,“那人独居一会儿不好。”上帝只是说,那人“独居下去”不好。长时间的孤独可能导致寂寞。因此圣经警告说:“与众寡合的,独自寻求心愿,并恼恨一切真智慧。”——箴言18:1。
暂时的寂寞
可是,有时独居并不是自愿的。这样的独处可能带来真正的伤感。寂寞有时是受环境支配而无法控制的,例如迁居一处远离密友的新地方。
史提芬回忆说:“在家乡的时候,占姆士和我是知己朋友,情如兄弟。我迁居之后对他不胜怀念。”史提芬停下来,好像重温别离的时刻,然后说:“我不得不上机时,我激动到说不出话来。我们互相拥抱,最后我离去了。我感到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
史提芬在新环境里情形如何呢?他说:“这段时间十分艰难。我发觉新职业相当难学。在家乡时朋友们都喜欢我,但这里有些同事却使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我记得望着时钟倒数4小时(因时区不同),想着占姆士和我这时本可以做些什么。我感到寂寞。”
当环境不甚顺利时,我们往往怀念旧日的好时光。可是,圣经说:“不要说,先前的日子强过如今的日子。”(传道书7:10)何以提出这样的忠告呢?
原因之一是,环境可能有所改善。因此研究家时常谈及“暂时的寂寞”。史提芬的寂寞是可以克服的。方法如何?“对关怀我的人倾诉心事。谁都不能活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强迫自己结识其他的人,对他们表示关怀。这样行很有效;我找到许多新朋友。”占姆士又如何?“我的想法不对。离别并非友谊的结束。有一天我打电话给他。我们滔滔不绝地倾谈了1小时15分钟之久——打的是长途电话!”
13岁的彼得处于另一种可以造成寂寞的环境。他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彼得说:“我下课回家,只是独自一人在家里,没有人倾谈。母亲放工回家也不见得会好一点。她太疲倦了,只想睡觉。”
18岁的兰西也是住在单亲家庭里。此外,她还要适应新近进入的学校。但兰西并不寂寞。她主动地结识新朋友。她说:“群体生活对我很有帮助。”寂寞不久就消失了。它只是暂时的。
有时,寂寞是悲剧所导致的结果。比尔回忆说:“德里克和我一同住在佛罗里达州,从11岁就已成为密友。我们惯常一起去球场、吃薄饼、玩足球。”后来怎样呢?比尔接着说:“一个星期日晚上,我接到电话。德里克溺死了。这件事我实在无法接受。此后,我有时感到寂寞就拨德里克的电话号码。电话不断在响,那时我才想起,‘啊,德里克已不在那里了。’我不能自已。我只有17岁,要死未免太年轻。”
圣经记载一位名叫拿俄米的妇人曾有类似的悲惨经历。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相继死去。她以寡妇的身份返回家乡,说:“我满满的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的回来。”——路得记1:21。
丧失亲人的伤感虽不能完全消失,寂寞却会随着时间过去和培养新友谊而逐渐消逝。在拿俄米的事例上,环境改变和建立新的关系有助于“提起你的精神。”(路得记4:13-15)集中精神为别人做点事也是个好方法。耶稣说:“施比受更为[快乐]。”——使徒行传20:35。
但寂寞若驱之不去又如何?这样你也许要忍受长期的寂寞。长期的寂寞是什么?你怎样才能加以克服?未来的一期《儆醒!》杂志会解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