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0 8/8 28-31页
  • 第13部分:公元476年以降——出自黑暗的‘神圣’东西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第13部分:公元476年以降——出自黑暗的‘神圣’东西
  • 警醒!1990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失去从未获致的团结
  • 一个“孩子”诞生了
  • 德国人在西方所操的影响
  • 同时,在东方
  • 洞若观火
  • 基督教国真正是基督的领域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6年
  • 基督教国如何变成这世界的一部分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3年
  • 叛道——闭塞了通往真神的途径
    人类寻求真神
  • 为何有这么多宗教都以基督教自居?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0年
《警》90 8/8 28-31页

鉴往知来看宗教

第13部分:公元476年以降——出自黑暗的‘神圣’东西

“黑暗中所犯的罪,在天上洞若观火。”——中国格言

1988年4月,苏联教会很高兴听到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公开宣布,国家在与教会及教会成员的关系上所犯的错误将会受到纠正。

另一种破裂看来也趋于和解,因为不久之前罗马天主教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向“千年的姊妹教会致意,表示衷心渴望达致基督所要求的完美团结;这乃是教会的应有本质。”可是,这些“姊妹教会”之间的不和当初是怎样发生的呢?

失去从未获致的团结

第四世纪初期,君士坦丁大帝成为罗马帝国君主之后,就把首都从罗马迁移到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的希腊都市拜占庭。他把这个城市更名为君士坦丁堡,亦即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迁都的意图是要统一当时受到分裂威胁的帝国。事实上,《新大英百科全书》指出,早在第二世纪后半叶,“帝国分裂的蓝图已概略地呈现了,无论多么模糊。”

当时基督教已传到帝国东部各处,而且比在西部传播得迅速和容易得多。因此君士坦丁认为信奉一种公教(天主教)会发挥团结的作用。可是,正如帝国在基本上已经分裂,它的宗教亦然。东方教会比以罗马为中心的教会较为保守,并且拒绝罗马所提出的神学改革建议,《柯林斯世界历史地图》说:“直至十二世纪,这两个教会之间继续发生许多政治上和神学上的争论。”

神学上的争论之一牵涉到尼西亚信经,这信经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不符圣经的三位一体教义。在教会最初召开的三次大公会议(公元325年在尼西亚,381年在君士坦丁堡,431年在以弗所)中,所发布的信经声称“圣灵……发自圣父。”但在第六世纪的一次会议中,西方教会把这句话改为“从父和子而出”。因此“‘和子’句”(拉丁文filioque)这个问题自昔至今一直是这些“基督教”姊妹教会之间的争论点。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结束时,分裂的情势成为更加明显。这乃是黑暗时代的开始。对基督教来说,黑暗时代的确是一个在知识上蒙昧无知的时代。这时,基督教的福音之光已被基督教国的黑暗所笼罩。

宗教的黑暗对团结毫无帮助,前坎特伯雷法政会长沃达姆(Herbert Waddams)说:“基督教世界的各派系不断寻求一种它从未获致的团结。情形并不是原先有全面的统一,后来才被打碎了。”他补充说,有人以为“基督教国曾经一度是个团结统一的教会,这样的念头只是想象的产品而已。”

一个“孩子”诞生了

这“孩子”在公元800年的圣诞日出生,长大后被称为神圣。教皇利奥三世和东方教会断绝关系之后,在公元800年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西帝国遂告诞生。西帝国经过短期中断之后在公元962年复兴,后来更以一个更夸张的头衔自称——神圣罗马帝国。

其实,罗马帝国一词已经是个错误的名称。它的大部分领土,包括现在的德意志、奥地利、捷克西部、瑞士、法国东部和低地诸国,均在意大利国境之外,由于帝国中的德意志诸邦和德国诸侯占优势,后来遂正式更名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帝国把宗教和政治混合起来。《柯利尔百科全书》解释,当时流行的主张是,“世上应该只有一个单一的政治元首,与公教教会携手合作,两者各自持有神授的活动范围和权威。”但界线的划分许多时变得模糊不清,因而惹起争论。尤其在十一世纪中叶至十二世纪中叶之间,教会与国家为了争夺欧洲领导权而争吵不已,有些人认为宗教干预政治是不自私和有理的,可是正如作家沃达姆承认,“毫无疑问,教皇的权力野心在事态的发展方面的确担任重要角色。”

神圣罗马帝国最后存在的150年间,国势已衰微到仅是若干个各自为政的国家共同接受一位皇帝的松懈管理而已。法国作家伏尔泰(Voltaire)对这段历史时期所作的描述可说是再适切不过:它“既不神圣,亦非罗马,更不是帝国”。最后,在1806年,由于年老力衰、乏善可陈,这个“神圣的孩子”遂告死亡。在1871年,它复兴成为第二帝国,但不及50年之后在1918年崩溃。1933年,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开始进军欧洲,最后在1945年随着柏林被攻陷而落得一个屈辱的下场。

德国人在西方所操的影响

德语参考文献《迈耶图解世界史》(Meyers Illustrierte Weltgeschichte)列举出“支持中世纪欧洲的三大支柱:……受罗马后期所模铸的古典遗产、基督教和德国民族从祖先承受的传统。”德国作家纳克(Emil Nack)证实这点,说:“昔日德国民族每年的节日许多时以基督教节日的形式继续出现,因为教会,正如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指出,把许多异教节日改变成基督教的节日。”

遵守这些宗教节日并不暗示德国民族具有深刻的宗教意识。已故研究德国宗教的权威人士休斯勒(Andreas Heusler)形容他们的宗教说:“受禁止的事很少,所要求的也不难做到,包括任何正统的神话在内。人只要献了祭、纳了神殿税、对圣所没有表示不敬、对诸神没有写出嘲笑的打油诗,就被认为是虔诚的人了。”他下结论说:“这根本不能算是宗教热情。……德国人的理想主义并不在于宗教。”

古代德国民族虽然相信有多位神,却认为其实有一个甚至更高的力量存在,这股力量是创造诸神的。作家纳克解释,它便是“命运的力量”。他声称,“命运的力量是不受献祭或祷告所左右的。”虽然如此,人却不把命运看作是“盲目武断的”,因为它按照自然律则而运作。是故,人被视为“具有自由意志而非牺牲者”。

德国的宗教根源于大自然。献祭多数是在户外——例如在丛林和森林里——举行。德国神话声称有一棵名叫伊格德拉西尔的宇宙树,诸神每日在那里开庭。《宗教百科全书》描述它说:“[它伸向]空中,枝叶散布全世界。……树的象征……也由其他传统反映出来。例如,在古代巴比伦,宇宙树“基斯干奴”生长在圣所。……在古代印度,宇宙由一棵倒栽的树所象征。……[可是],没有证据证明伊格德拉西尔的概念含有任何犹太-基督徒的因素在内。”

鉴于这样的背景,在一些深受德国民族宗教所影响的国家里,人们时常相信宿命论而宗教意识不强,并且喜欢说:‘大自然便是我的神!’因此,德国宗教引进基督教国的许多异教习俗均与大自然有关,是可以理解的。圣诞节的习俗,例如张灯结彩和以槲寄生作装饰、焚烧圣诞柴或陈设圣诞树等,只是其中几个例子而已。

同时,在东方

东方教会一方面与西方教会时常反目,它本身的内部也并不和睦,从所谓“圣像破坏之争”足以见之。这些圣像与西方教会常用的立体偶像不同,它们是平面的宗教偶像或图像,包括浮雕细工在内。圣像所绘的通常是基督、马利亚或“圣者”。据贝特斯学院的斯特朗(John S. Strong)声称,画像在东方如此流行,以至画中人物“被认为直接反映出它们所代表的人物,……[并且]充满神圣的力量而具有施行神迹的潜力”。不过,在第八世纪初期,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下令禁用圣像。这项争论直至公元843年才获得最后解决。自那时起,东方教会获准使用圣像。

东方教会分裂不和的另一例证来自埃及。因为有些埃及天主教徒说科普特语,其他的则说希腊语,这两个语言集团对于基督的本性意见并不一致。虽然拜占庭的教会当局拒绝承认这件事,其实埃及有两个对立的教会存在。两个阵营都各出奇谋,要使自己一方的主教取得亚历山大牧首的地位。

今日,东方教会仍然处于分裂状态。例如,东方有一个称为东仪天主教的教派仍然服从罗马教皇的管辖权。另一方面,东正教会和其他所谓较小的东方教会却不愿如此行。

洞若观火

英国教会教士沃达姆指出,在这个既不神圣、亦非罗马、更不是帝国的集团结束之前许久,“基督徒彼此仇视的传统态度已根深柢固地植在东方基督徒的心中。”不错,“基督徒”仇视“基督徒”的罪,即使在暗中进行,也不能逃过天上的注意。相反,天上是对此洞若观火的。

基督教国分裂之家的罪行在地上也没有受人忽视。例如,公元第七世纪有个杰出的阿拉伯人便留意到这件事。关于这个人,教士沃达姆说:“他从旅行和左右的人获知基督教的许多事,”“他留意到基督徒当中有许多争论”而对此大起反感。这人于是找寻一种优于分裂的基督教国所提供的信仰。他找到了吗?在1990年的今日,世上有百分之17的人口拥护他的主张。这人是谁?他对于“顺服神的旨意”有什么感想?我们会在下期提出答案。

[第31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罗马帝国衰亡时(公元476年),基督教国分裂为六个主教的势力范围。这六个主教——罗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亚历山大、耶路撒冷、萨拉米斯、塞浦路斯——彼此勾心斗角

罗马

君士坦丁堡

安提阿

萨拉米斯

耶路撒冷

亚历山大

[第30页的图片]

耶稣和马利亚的圣像(宗教偶像)

[鸣谢]

Pictorial Archive (Near Eastern History)Est.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