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0 12/8 25-29页
  • 第17部分:1530年以降——基督新教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第17部分:1530年以降——基督新教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吗?
  • 警醒!1990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上帝的话语享有特殊地位
  • 意外的收获
  • “组织化的谬误”——在哪方面?
  • 组织化的混乱——何以故?
  • 忽视圣经的特殊地位
  • 卷入政治漩涡
  • 耶和华见证人是基督新教的一个教派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9年
  • 宗教改革——另辟蹊径寻求真神
    人类寻求真神
  • 读者来函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9年
  • 圣灵的标记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0年
《警》90 12/8 25-29页

鉴往知来看宗教

第17部分:1530年以降——基督新教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吗?

“创新并不等于改革。”——十八世纪英国国会议员伯克(Edmund Burke)

基督新教历史家认为基督新教改革运动把纯正的基督教恢复过来。天主教的学者则说这场运动导致神学上的谬误。可是,宗教历史的后镜显示什么呢?基督新教改革运动真的是一场改革吗?抑或它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以一种有瑕疵的崇拜方式去取代另一种而已?

上帝的话语享有特殊地位

基督新教的改革者强调圣经的重要性。他们拒绝接受传统。可是,正如《基督教世纪》周刊的主编马蒂(Martin Marty)指出,在过去一百年间,“有越来越多基督新教徒愿意承认圣经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但他们这样行却与他们“信仰上的祖先”截然不同。后者“赋予圣经特殊的地位,传统或罗马教皇的权威均无法与之媲美”。

这种态度增强了人们对翻译、分发及研究圣经的兴趣。十五世纪中叶——宗教改革运动的巨轮开始滚动之前半个多世纪——路德的德国同胞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为行将出现的基督新教提供了一项有用的工具。活字排版印刷术发展完成后,古腾堡制造了第一本圣经印刷本。路德看出这件新发明能打开许多机会,因此将印刷术称为“上帝为了使纯真宗教传遍全球而赐下的最新和最优良的工具”。

现在有更多人可以拥有圣经了,而这种发展并不受天主教会所支持。1559年,教皇保禄四世规定,未经教会批准,人不得以当地的语言印行圣经,但在另一方面,教会却拒绝批准别人如此行。事实上,教皇庇护四世在1564年声称:“经验表明,若准许人通通以俚俗的语言阅读圣经,……只会有百害而无一利。”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一种新的“基督教”。罗马教皇的权威给个人的自由选择所取代。天主教的弥撒给基督新教的礼拜仪式所代替,堂皇华丽的天主教大教堂则给通常较为朴实的基督新教教堂取而代之。

意外的收获

历史显示,最初源于宗教性质的运动后来时常染上社会及政治色彩。基督新教改革运动的情形正是这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赖斯(Eugene F. Rice)解释说:“在中世纪,西方教会是个欧洲自治机构。十六世纪初,这个机构分裂为许多个地区教会……世俗统治者对之操有颇大的控制。”这种情势导致“世俗权威与教会权威在中世纪的长期斗争。……权力均势经历决定性的变化。最后权力从教会转移到政府手中,从牧师转移到平民身上”。

对个人来说,这种改变带来了解放,包括在宗教和民事方面。与天主教迥然不同的是,基督新教并没有一个中央机构去监管教会的教义或习俗,因此容许人在宗教方面持有相当多的不同意见。这逐渐导致一种高度的宗教容忍和自由态度,而这种态度在改革运动期间仍是无法想象的。

更大的自由引发了一些以前未发挥的精力。有些人说这种自由是社会、政治及科技的催化剂,使人类得以跃入摩登时代。已故作家怀特(Theodore White)写道,基督新教所提倡的工作道德“在政府及日常生活上表现出来”。他把这种工作道德形容为“坚信人要为自己的良心和行动直接向上帝负责,不受牧师所干预,也无需后者代之向上帝求情。……只要人勤奋工作,努力耕耘,不懒惰,照顾妻儿,即使运气不给他赏赐,上帝也会因他的努力而奖赏他”。

我们应否受基督新教这些看来的长处所蒙蔽,以致对它的缺点视而不见呢?基督新教改革也“造成了极大的害处”,《宗教与道德百科全书》补充说:“耶稣会与异端裁判所的时代终止了。……但有些更糟的事却随之而来。中世纪时期有很多忠实的无知,如今却有很多有组织的谬误。”

“组织化的谬误”——在哪方面?

由于基督新教应许带来教义上的改革,但却没有履行诺言,因此这种宗教可说是“组织化的谬误”。令宗教改革者大感不悦的时常并不是错误的教义,而是教会的政策。基督新教保留了天主教许多染上异教色彩的宗教思想和习俗。怎会如此呢?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三位一体的教义,它是加入基督新教的世界教会联会的基本条件。尽管《宗教百科全书》承认,‘今日圣经注释家和神学家一致同意,圣经中没有任何地方明确地提倡这个道理,’各教会仍然坚守三位一体的教义。

基督新教有把一个腐败的教会管理机构革除吗?并没有。反之,如马蒂所说,基督新教“继承了中古世纪罗马天主教的权力模式”,“只是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体制,另自制造基督新教的版本而已”。

基督新教也应许要恢复“信仰上的统一”。可是,这个基于圣经的应许却随着基督新教分裂成许多教派而未能实现。——以弗所书4:13。

组织化的混乱——何以故?

在1990年的今日,基督新教已分裂为许多教派和宗派,数目多到难以估计。你还未点数完毕,可能已有新的团体建立,若干旧的又已消失了。

尽管如此,《世界基督教百科全书》“能人所不能”,把基督教国(以1980年计)分为“20,780个彼此有别的基督教宗派,”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基督新教。a它们包括7889个传统基督新教团体、10,065个大多数由非白种的土著组成的基督新教教派、225个圣公会教派,以及1345个可以勉强称为基督新教的团体。

《基督新教》一书试图解释何以有这种众说纷纭的混乱情况出现,并且将此称为“既健康又含有病态的现象”。该书指出,“可能由于人类的创造力和局限性;更甚的是可能由于有些人妄自尊大,过分重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这的确说得不错!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上帝的真理,自视过高的人在寻求救恩、舒解和满足的问题上自行提出新的见解。宗教多元化并不是圣经所提倡的。

由于提倡宗教多元化,基督新教看来暗示上帝并没有订下指导方针要人以什么方式崇拜他。这种组织化的混乱是否与真实的上帝一致呢?圣经说他“不是叫人混乱,乃是叫人安静”。我们经常听到基督新教说人可以随己意选择上哪个教堂,这种思想态度与曾令亚当、夏娃产生错误信念而招惹麻烦的独立自主精神有什么分别呢?——哥林多前书14:33;请参阅创世记2:9;3:17-19。

忽视圣经的特殊地位

虽然早期的改革者确定了圣经特殊的地位,基督新教的神学家后来却鼓吹圣经批评。正如马蒂说,他们把“圣经的经文视为与其他古老的文学作品无异”。这些神学家并没有授予“圣经执笔者受神感示的特殊地位”。

基督新教的神学家质疑圣经是否受上帝所感示,从而破坏了人对圣经的信心。可是在早期的宗教改革家看来,基督新教是建立在这种信仰之上的。结果,怀疑主义、自由思想和唯理论等均应运而生。难怪许多学者认为宗教改革运动是导致现世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

卷入政治漩涡

上述的果子清楚表明,即使个别的宗教改革家和他们的跟从者怀有良好的意图,基督新教并没有把纯真的基督教恢复过来。基督新教也没有鼓励基督徒保持中立以促进和平,反而卷入国家主义的浪潮中。

基督教国一分裂为天主教国家和基督新教国家两个阵营,上述的情形就变得十分明显了。天主教与基督新教的势力在欧洲大陆爆发了十多场战争,从而留下一个血腥的记录。《新大英百科全书》把这些战争称为“1520年代由德国与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所引起的宗教之战”。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三十年战争(1618-48年),这场战争是由德国的基督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宗教及政治歧见所导致的。

英国也爆发流血冲突。1642年至1649年间,英王查理一世向国会宣战。由于英王的大部分反对者均属于英国教会的清教徒派,因此这场战争有时被人称为清教徒革命。最后战争随着英王被处决而结束。在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的领导下,一个清教徒共和国得以暂时成立。虽然这场英国内战主要说来并不是一场宗教斗争,但历史家均同意,在选择支持哪一方时,宗教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战争期间,一个称为公谊会,又称贵格会,的宗派应运而生。这个教派受到它的基督新教“弟兄”的猛烈反对。他们有几百名成员死于狱中,其他成千上万的人饱受虐待。然而他们所发起的运动却得以散播各地,甚至传到美洲的英国殖民地。1681年,英王查理二世授予彭威廉(William Penn)特许令,准他建立一个贵格会教徒殖民区,这个地区后来成为美国的宾雪法尼亚州。

贵格会并非惟一向海外发展的教派,其他的宗教在以往也曾如此行。可是,在基督新教发起“创新”之后,天主教徒连同数目众多的基督新教团体均开始加紧将倡导真理和平的基督信息带给“不信者”。但是很讽刺的是,身为“信徒”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竟然无法彼此同意上帝的真理究竟是什么。他们也绝没有表现弟兄般的和平与团结。有鉴于此,‘当“基督徒”与“异教徒”相遇时’,我们可以期望看见什么情形发生呢?请阅读下期《儆醒!》杂志中“鉴往知来看宗教”这一系列文章的第18部分。

[脚注]

a 这本参考书于1982年出版,书中预测到1985年,宗派将增至22,190个。该书说:“目前的净增长率是每年增加270个新宗派(平均每星期有五个新宗派出现)。”

[第28页的附栏]

宗教改革运动的初期产品

安立甘宗(圣公会):分为25个自治的教会及其他6个团体,在教义、体制及礼拜仪式方面均与英国教会一致。圣公会亦承认坎特伯雷大主教为精神上的领导人。《宗教百科全书》说,安立甘宗“仍然笃信主教的权力是由使徒一脉相传而来,并且保留了改革运动前的许多习俗”。《公祷书》是圣公会的礼拜根据,“它是改革时期惟一仍被采用的当地礼拜仪式。”美国的圣公会教友脱离了英国教会后于1789年建立了基督新教的主教派教会;1989年2月,美国圣公会再次打破教会传统,任命第一位女性作主教。

浸礼宗:分为369个宗派(1970年)。这个教派源于16世纪的再洗礼派,再洗礼派强调成年人必须接受全身没入水中的浸礼。《宗教百科全书》说,浸礼宗教徒“发觉难于在组织或神学方面保持团结”。该书补充说:“浸礼宗在美国是个大家庭,……但像其他许多大家庭一般,家中有些成员与别的成员互不理睬。”

信义宗(路德会):分为240个宗派(1970年),自称是拥有最多成员的基督新教团体。《1988年世界年鉴与知识大全》指出,他们“现今仍或多或少按照种族不同(如德国、瑞典等)而划分”。但该书补充说,“主要的划分是在原教旨主义派及自由主义派之间。”路德会教友分裂为许多国家派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显著。当时美国路德会神学院的格星施(E. W. Gritsch)说:“[德国]有少数路德会教友和会众反抗希特勒,但绝大多数的路德会教友若非噤若寒蝉便是积极与纳粹政权合作。”

卫斯理宗(循道宗):分为188个宗派(1970年),是由卫斯理(John Wesley)于1738年在英国教会内发起的一场运动中产生的。卫斯理死后,卫斯理宗成为一个独立的团体;卫斯理为卫斯理宗教徒所下的定义是:“一个根据圣经所规定的方式而生活的人。”

归正宗及长老会:归正宗(时至1970年,分为354个宗派)在信仰上受加尔文而非路德所影响,并且自视为“归正的公教会”。“长老会”这个名称意指一个由长老(presbyters)所管理的教会;所有长老会都属归正宗,但归正宗并非都实行长老制。

[第25页的图片]

一页设计精美的拉丁文古腾堡圣经

[鸣谢]

By permission of The British Library

[第26页的图片]

古腾堡与他的活字排版印刷机

[第27页的图片]

卫斯理,循道宗的始创人(1738年)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