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6 2/22 4-9页
  • 微菌狠狠还击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微菌狠狠还击
  • 警醒!1996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似乎稳操胜券
  • 旧病卷土重来
  • 新症势不可挡
  • 新症为何会涌现?
  • 医学界力所不逮
  • 当今形势
  • 二十世纪的瘟疫
    警醒!1997年
  • 顽强的病菌何以卷土重来?
    警醒!2003年
  • 抗病之战论成败
    警醒!2004年
  • 一个没有疾病的世界
    警醒!200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2/22 4-9页

微菌狠狠还击

在二十世纪,医学进展一日千里。数千年来,人类一直饱受致命的微菌煎熬,可惜苦无对策。到1930年代中期,形势开始转变了。科学家破天荒发现了氨苯磺胺,这种药物既能消灭细菌,对人体也无大碍。a

在随后的岁月,科学家不断研制强效的新药物,对抗各种各类的传染病,例如治疗疟疾的氯奎,抑制肺炎、猩红热和肺结核的抗生素。事实表明,新发明的药物确有疗效。到1965年,科学家已研制出2万5000多种抗菌药物。不少科学家认为,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大都受到控制,再也不是什么大难题了。既然这些疾病很快就会消失踪影,科学家又何必再浪费时间研究呢?

在发达国家里,由于新疫苗纷纷面世,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国麻疹的发病率直线下降。1955年,大规模的接种疫苗计划展开了,目的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这项计划成效卓著。实施计划之前,西欧和北美洲共有7万6000人患上脊髓灰质炎。但到了1967年,这样的病例已大幅削减至不及1000宗。在环球各地,天花这个杀手也被除灭了。

本世纪还有另一项新发明,就是电子显微镜。在这么强力的显微镜下,病毒即使比人的指甲还要小无数倍,科学家仍可以一目了然。凭着这样的显微镜,再加上其他技术上的进展,科学家得以冲破障碍,既能洞悉传染病的成因,又能研制对抗方法。

似乎稳操胜券

既有这些新发明,难怪医学界充满自信,誓要把传染病消除。现代医学节节得胜,传播疾病的微菌一一倒在新武器之下。医学昌明,医术发展一日千里,致病的微菌‘命不久矣’!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药即使尚未面世,想必为期不远了。

早在1948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已夸称,各种各样的传染病行将绝迹世上。三年后,世界卫生组织断言,亚洲型疟疾很快就会被制伏,“不再是当前的大难题”。到1960年代中期,世人普遍认为,瘟疫和恶性传染病已一去不复返。美国卫生局局长威廉·斯图尔特于是向卫生官员指出,传染病已被征服,鸣金收兵的时候到了。

旧病卷土重来

传染病绝没有去如黄鹤。科学家虽然不断研制新药物、新疫苗,微菌却没有因此消失踪影。为人熟知的夺命杀手非但没有全军覆没,反而卷土重来,势如破竹。此外,医生还发现其他未为人知的致命微菌。新旧品种的微菌就这样携手合作,在世界各地横行肆虐;饱受疾病煎熬的人多得数不胜数,不幸丧命的更不计其数。

医学界一度以为,若干致命的疾病已受到控制;如今这些疾病又再出现了,杀伤力比以往厉害得多。既然大部分药物已失去原有的效力,要治疗这些疾病就显得越发困难。肺结核就是其中一例。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声称:“自1944年以来,日本、北美洲和欧洲一直广泛采用治疗肺结核的药物,以求大大降低发病率,把死亡人数减至最少。在低度发展的国家,因为有关方面没有妥善执行控制措施,……结果肺结核得以死灰复燃,向富裕国家展开反击。新近出现的结核菌对多种药物都产生抗药性,比旧品种危险得多。”积存肺部的结核菌通常是在空气中传播开去的。时至今天,肺结核每年大约使三百万人丧命,这相等于每天有7000多人死于肺结核。到2005年,死亡人数可能会增至每年四百万。

昔日的其他杀手也再次活跃起来。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地区都饱受霍乱蹂躏;罹患这种疫病的人有增无已,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全新类型的霍乱菌已在亚洲露面了。

登革热是由埃及斑蚊传播的,这种传染病也变得日益流行。在环球100多个国家,登革热正威胁着25亿人口的性命。在1950年代,热带地区出现了一种致命的出血病;自那时以来,这种传染病就一直蔓延开去,遍及整个热带地区。据估计,每年大约有2万人死于登革热。像大部分致病的病毒一样,医学界仍未找到预防登革热的疫苗,也没有彻底治愈的药物。

科学界一度希望把疟疾根除,但这种传染病每年依然夺去大约两百万人的性命。不论是疟原虫还是疟蚊,两者都变得越来越难消灭。

新症势不可挡

近年来,前所未见的疾病纷纷出现,使人类大受折磨,最为人熟知的也许是致命的爱滋病。这样的不治之症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约莫十二年前,大众对这种致死的病毒还是一无所知。可是,到1994年尾,环球各地已有1300万至1500万人感染了这种病毒。

医学界先前未能辨识的其他传染病包括:由汉他病毒引起的肺部综合征。这种病毒是通过田鼠传播开去的,在美国西南部颇为流行。在已知的病例当中,有半数病人终于不治。南美洲发现了两种新类型的致命出血热。其他可怕的传染病也接踵而来,病毒的名称还带有奇异的地方色彩:拉沙热、裂谷热、奥罗普切热、罗西奥型脑炎、瓜纳里托病毒、委内瑞拉型马脑炎、猴痘、奇昆贡亚关节病、莫科拉病毒、杜芬哈格病毒、勒当泰克病毒、基亚瑟努尔森林脑病毒、塞姆利基森林病原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奥尼翁格尼翁格病毒、辛比斯病毒、马尔堡病毒、伊波拉病毒等。

新症为何会涌现?

尽管人类的医学知识日益丰富、医疗设备齐全,现代医学界还是不能把致命的微菌消灭。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当今社会人口不断迁移。通过现代的运输工具,某一地区的流行病很快就可以蔓延全球。受感染的人如果乘喷射机出外旅游,在数小时内,旅客体内的致命病菌很快便可传播到世界其他角落。

助长微菌繁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尤以城市人口为然。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废物也就随之而增多。大雨过后,被扔掉的塑料容器和轮胎就会装满雨水。在热带地区,积存的污水最适宜蚊子滋生,而蚊子就是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致命疾病的传染媒介。茂密的树林一旦着火,火势就会迅速蔓延;同样,城市人口要是高度密集,肺结核、流行性感冒及其他由空气传播的疾病就会加快传染开去。

微菌得以卷土重来还有第三个理由,那就是人类的行为作风改变了。当今世人纵欲作乐,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性杂交成了20世纪下半叶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歪风下,人往往通过性接触而感染到这类微菌,它们不断繁衍。爱滋病到处蔓延,这不过是其中一例而已。b

致命的微菌越来越难以消灭,第四个原因在于人类滥伐丛林,肆意破坏雨林。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在《热带》一书里指出:“既然热带生物圈大受破坏,爱滋病毒、伊波拉病毒,以及雨林的种种病原体势必肆虐横行。在世上不同的地方,生态环境百孔千疮,这些地区成了新病毒的滋生地。大部分病毒来自热带雨林的边缘地区,那儿的生态环境大受破坏。……热带雨林是无数生物的栖息地,世上大部分种类的动植物都以之为家。由于所有生物都带有病毒,雨林就成了世上各种病毒的最大温床。”

既然雨林遭受破坏,人类跟昆虫和温血动物的接触也就拉近了。病毒会在昆虫和温血动物体内生长繁殖,自然死去,却不会危害带原者本身。可是,病毒一旦从动物体内“跃进”人体里,就可能会为人类带来致命的伤害。

医学界力所不逮

传染病能够死灰复燃,医学界也要承担部分责任。许多种类的细菌都产生抗药性,大部分抗生素已失去原有的效力。这样的不利形势竟然是抗生素促成的,真是一大讽刺。举例说,假如某一抗生素只能消灭百分之99的恶性细菌,仍然活着的百分之一因为产生了抗药性,就可以继续生长繁殖,情形就像新耕地长出难以清除的莠草一样。

病人如果没有听从医生指示,完成整个抗生素疗程,病情就难免会恶化。病人一感到健康情况有所好转,就可能不再服用药片了。最弱的微菌也许不堪一击,但顽强的微菌就会活下来,在人体内悄然繁殖。不出数星期,疾病又再发作;原先服用的抗生素已失去效力,要治好疾病就变得难上加难了。微菌既已产生抗药性,如果继续侵染其他人的话,就会大大危害公众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最近声称:“在许多国家,[病菌对抗生素和其他抗菌剂都产生]抗药性,这个现象十分常见。由于多种药物已失去疗效,顽疾日益增多,医生苦无对策。在环球各地的医院里,据估计由细菌传染的疾病每天多达100万宗,大部分细菌已产生抗药性。”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越来越多病人接受输血,结果传染病不断蔓延。尽管科学家努力把血液保持洁净,免受致命的微菌污染,肝炎、细胞巨化病毒、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疟疾、黄热病、锥虫病、爱滋病以及其他种种可怕的疾病都主要是通过输血而感染的。

当今形势

在本世纪,医学知识突飞猛进,可是不解之谜还有很多。疾病控制中心是美国首要的公共卫生实验室。彼得斯在这儿研究危险的微菌。1995年5月,关于伊波拉病毒,他接受访问时说:“这种病毒破坏力甚大,人类简直不堪一击,我们至今还未了解个中原因。伊波拉病毒要不是猖獗到这个地步,我们还不晓得这种病毒原来是这么致命的,也不知道它匿藏何处。我们无法追查这种病毒的踪影。关于这类病毒,……我们的知识实在太贫乏,可说少得可怜。”

即使现有的医学知识、药物和疫苗能够发挥效用、抑制疾病蔓延,向穷人提供这样的医疗护理也需要大量经费。世上穷人多的是,实在不知凡几。世界卫生组织所出版的《世界卫生报告1995》指出:“父母没有给婴儿接种疫苗,居民没有卫生设备,又缺乏可供饮用的食水,有效的药物和疗法也缺乏供应,这一切只可以归咎于贫穷。……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220万个五岁以下的儿童夭折。大部分儿童其实可以活下去,因为预防疾病所需的费用不过是区区之数,每个孩子只需费几美仙罢了。这些儿童所以夭折,多半是因为世人对他们的困境漠不关心。归根究底,他们夭折皆因穷之过。”

到1995年,传染病和寄生生物已成为世上的头号杀手,每年夺去1640万人的生命。很遗憾,在恶劣环境居住的人多得不计其数,这样的环境最适宜致命的微菌繁衍增多,并且蔓延开去。当今的情况实在可悲,就让我们考虑一下。有超过十亿人生活窘迫,一贫如洗。世上有一半人口缺少基本药物,也不能定期得到所需的医疗护理。在受污染的大城市里,千千万万的儿童被人遗弃,迫于无奈只好流浪街头。这些街童大都靠卖淫过活,又吸毒成瘾。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在难民营内痛苦呻吟,卫生环境非常恶劣,霍乱、痢疾和其他传染病大为流行。

人类正竭力对抗微菌,微菌的处境却越来越有利。

[脚注]

a 氨苯磺胺是结晶体化合物。磺胺类药剂都是从这种化合物提炼出来的。这类药剂能抑制细菌生长,让身体的防御系统将其消灭。

b 性传染病的其他例子:在世界各地,约有2亿3600万人染上滴虫病,另有1亿6200万人左右患了衣原体性尿道炎。以约数计算,花柳疣每年增添3200万宗新病例,淋病7800万宗,生殖器疱疹2100万宗,梅毒1900万宗,软下疳900万宗。

[第6页的精选语句]

“在环球各地的医院里,据估计由细菌传染的疾病每天多达100万宗,大部分细菌已产生抗药性。”——世界卫生组织

[第7页的附栏]

微菌反击

一种称为细菌的微生物“只有0.00000000001克的重量。蓝鲸虽然重达一亿克,却敌不过细菌。细菌竟能把蓝鲸置诸死地。”——伯纳德·狄克逊,1994年。

提起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一种抗药性菌属,医院的工作人员就惊惧万分。体弱多病的人最容易感染这类细菌。葡萄球菌一旦侵染病人的血液,就会导致死亡;此外,这类细菌还会诱发肺炎和中毒性休克。根据一项统计,葡萄球菌每年夺去大约6万美国人的性命,比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还要多。多年来,这类细菌对各种不同的抗生素都产生了抗药性;到1988年,对抗这些细菌的惟一有效药物就是万古霉素。可是,抵抗万古霉素的菌属很快就在世界各地出现了。

抗生素即使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用,也会引起其他难题。1993年年中,雷琼在美国入院接受常规手术。她预计几天后就可以出院回家。情形却恰恰相反。手术过后,她因为受到感染,结果住院322天。为了对抗致病的微菌,医生给她开大剂量的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在内,可是这些微菌却展开反击。雷琼说:“我不能运用双手,双脚也动弹不得。……甚至连拿起书来阅读也不成。”

经过多月的抗生素疗法,雷琼的病况还是没有好转。医生不得不竭力找出原因。化验报告显示,除了受到葡萄球菌侵染之外,雷琼体内还有另一种致病的细菌,就是万古霉素抗药性肠球菌。正如细菌的名称表明,万古霉素未能把这种细菌消灭,看来别的抗生素也失去效力。

关于这类肠球菌,有些资料令医生大吃一惊。与他们所预料的刚相反,万古霉素非但不能把致病的细菌消灭,反而助长这种细菌繁殖!医治雷琼的传染病专家说:“[这种细菌]要借助万古霉素才可以繁衍增多,如果缺少这种抗生素,细菌就无法繁殖了。万古霉素可说是这种细菌的食物。”

雷琼停止服用万古霉素之后,细菌自然死去,健康情况也好转了。

[第8页的图片]

病人如果没有适当地服用抗生素,微菌就会繁殖生长

[第9页的图片]

致命的微菌会通过输血而传播开去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