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再有汽车?
你能想象世界不再有汽车吗?在过去一百年来,还有别的发明能像汽车一样,把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完全改变过来吗?要是没有汽车,汽车旅馆、“免下车”餐馆、“免下车”戏院就不会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公共汽车、计程车、轿车或货车,你又怎能上班、上学呢?农民和制造商又怎可以把商品送到市场去?
“在美国,每六门生意就有一门得靠汽车业予以支援,要不是跟制造、销售、检修汽车有关,就是跟使用机动车辆有关,”《新大英百科全书》这样评论,并且补充说:“汽车商的营业收入占该国的批发业收益五分之一有多;至于在零售业收益方面,汽车商所占的比例就超过四分之一了。比起美国,其他国家的收益比例略为逊色,但日本和西欧各国很快就可望赶上。”
有些人却声称,世界没有机动车辆反而会好得多。他们的见解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全球交通大堵塞
你如果试过驾着车子在街上不停地兜圈子,寻找泊车地方,你就清楚知道,汽车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有太多车辆在拥挤的地区往来就不大好了。你要是遇过交通瘫痪,就会深明那种无助、受挫的苦况:车辆理应向前推进,却动弹不得,寸步难移。
1950年,惟独在美国,居民和汽车的比例才是4比1。到1974年,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和瑞典已先后赶上这个水平。可是,在这段期间,美国的比例却持续上升,差不多每两个人就有一个是车主。德国和卢森堡现已跟美国拉平,居民和汽车的比例约为2比1。比利时、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也相去不远。
在世界任何地区,由于交通堵塞,大城市多半变为巨型停车场。且举例说明。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独立,首都新德里以拥有1万1000辆汽车和货车而自豪。到1993年,新德里的交通工具已超过220万辆,增长确实惊人!据《时代》杂志报道,“到本世纪末,预计这个数字会加倍。”
在另一方面,按人口平均计算,东欧的汽车数量不过是西欧的四分之一,但有可能成为车主的东欧人约达4亿之多。据目前所知,中国人民拥有4亿辆脚踏车,但不出几年,情况就会大为改变。1994年,据报中国“政府正计划增加汽车的产量”;到本世纪末,每年的汽车产量会从130万辆增至300万辆。
污染为祸无穷
《每日电讯报》1994年10月28日刊声称,“英国的新鲜空气已耗尽了。”这句话虽然有点言过其实,却足以引起大众关注。东英吉利大学教授斯图尔特·彭克特提醒说:“汽车使大气的天然化学成分起了变化。”
《5000日挽救地球》一书指出,空气要是含有高水平的一氧化碳,“就会导致身体缺氧,并削弱理解和思考能力,人会变得反应迟钝,困倦欲睡。”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在欧洲和北美洲,大约有半数的城市居民经常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大大超出人体所能接受的水平。”
在某些地方,估计每年有不少人因吸入汽车废气而丧生。不但这样,汽车所排出的废气还破坏自然环境,招致亿万元的损失。1995年7月,一个电视新闻节目指出,每年约有1万1000个英国人死于汽车引起的空气污染。
1995年,联合国在柏林举行气候会议。出席会议的116位国家代表一致同意,采取补救行动是必需的。可是,订立具体目标、制订明确规则、厘定精密计划等繁重工作却一一延迟执行,令许多人大感失望。
鉴于《5000日挽救地球》一书在1990年所作的评论,挽救行动毫无进展其实是意料中事。该书指出,“在现代工业社会,政治领袖、经济强人自然会竭力干预,务求环保措施不得影响经济活动,否则一概不能接受。”
有鉴于此,《时代》杂志最近提醒世人,“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在大气层所占的含量不断上升,全球的气候可能日趋暖和。不少科学家指出,由于这个缘故,以下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干旱频仍,冰冠逐渐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泛滥,猛烈的风暴、由气候引起的灾难越发增多。”
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世人不得不设法补救。到底有什么办法可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