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7 10/22 16-19页
  • 雪山水力发电工程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雪山水力发电工程
  • 警醒!1997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干渴之地
  • 离开败瓦,登上雪山
  • 高山上的生活
  • 工程浩大
  • 雪山发电工程的运作
  • 水力发电会污染环境吗?
  • 爱尔兰水力发电站新建设计划
    警醒!1972
  • 这是真理吗?
    警醒!1974
  • 非洲巨大电池的充电
    警醒!1984年
  • 驯服奈及尔河
    警醒!1970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0/22 16-19页

雪山水力发电工程

《儆醒!》驻澳大利亚通讯员报道

澳大利亚山脉横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素有澳大利亚顶峰之称。在这连绵起伏的群山当中,雪山傲然屹立。雪山是斯诺伊河的源头,它高峻陡峭、虎踞龙蟠,令开荒者班乔·佩特森赞叹不已。这个马夫因而写了《他来自斯诺伊河》一诗,这首诗所写的事迹后来还搬上银幕。

《他来自斯诺伊河》描述一个马夫走过险阻重重的山坡,经过富于传奇。现今,诗中提到的山坡兴建了一道道大水闸,整个工程确实是个科技伟举——雪山水力发电工程。这个工程牵涉到兴建许多导水管、隧道、水坝和发电站。1967年,美国工程师协会把这个复杂的网络誉为“现代七大工程奇迹之一”。你喜欢一览这个高山“奇迹”吗?不过,让我们先来查究一下这项工程的兴建目的,以及谁有分参与其事。

干渴之地

早期移民一直渴望寻找充沛的水源,然而,他们想也没想过水力发电这回事。不过,雪山水力发电工程主要就是为了向居民提供水源。默累河-达令流域是澳大利亚首要的农业区。在19世纪,这个地区的农民长年受到旱灾打击,因此,他们渴望获得稳定的食水供应。

他们知道水在哪里,就在斯诺伊河。然而,斯诺伊河却在群山葱翠的一边泻下,流入塔斯曼海。水看来是白流了。斯诺伊河的河水清凉、明净,水源就在高高的山岭上。由于墨累河和马兰比吉河的水流量并不稳定,因此,斯诺伊河要是改道到这两河的上游源头去,那么,即使天气干旱,农民也能够生产大量作物,赚取亿元计的收入。这个梦想令人憧憬不已。

1908年,梦想实现有望了。该年联邦议会把附近的堪培拉选为澳大利亚的首都。水力发电规划能够应付这个尚待扩建的城市的需求吗?人们注意的焦点再次转向雪山来。

人们曾提出各种各样建议,有的建议发展水力发电,有的建议发展灌溉工程,可是,这些建议却一一被推翻了。后来在1944年,有人首次建议发展水力发电灌溉工程,而且迅速获得当局通过。1949年,联邦政府委托雪山水力发电局承包这项工程,负责设计及兴建这个发挥双重作用的宏大工程。

然而,澳大利亚立国的时间这么短,而且实际上是个农业国家,缺乏所需的专业知识,也缺乏充足的人力物力,这个国家怎能应付一个空前庞大、艰巨的工程呢?

离开败瓦,登上雪山

方法就是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社会百孔千疮,到处都是颓垣败瓦,失业率高,人民无家可归。澳大利亚由于跟联合国紧密合作,于是请具备所需技能的欧洲人前来携手参与这项工程。

结果,在欧洲大约33个国家里,几万个工人纷纷响应,他们离开欧洲饱受战火蹂躏的颓城,远赴澳大利亚。这些欧洲移民占工程总劳动人口三分之二,他们从此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种族组合。在《雪山工程——现代澳大利亚社会之始》里,作者布拉德·科利斯说:“在一个……以英籍移民居多的国家里,差不多在一夕之间,就成为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国家。”科利斯指出:“[这些人]奉派到山上去,他们有些人曾在战时互相对立,有的曾互相结盟;其中有压迫者,也有受害者,如今却并肩工作。”虽然他们没有在一夕之间就融洽起来,可是后来却和衷共济,彼此合作。

高山上的生活

在工程的初期阶段,工人要登上山岭殊不容易。登山的路途不但冰封路滑、一片泥泞,而且山路陡峭、迂回曲折,因此,登山旅程进行得非常缓慢,叫人筋疲力尽。事实上,有些地带极其险峻,甚至连袋鼠的踪迹也罕见!科利斯指出,难怪雪山水力发电局“被称为世上第一个规定员工佩带安全带的组织”。

住宿的地方比露宿街头好不了多少——用的是军队剩余的帐篷,地面没有任何铺盖的东西!结果,超过100个大帐篷扎在山岭上,成了一个个的帐篷城。卡布拉默里是当日其中一个帐篷城的名称,它被誉为澳大利亚最高的小镇。

正如你也料想到,在这么艰苦、困难的环境里工作和睡觉,个人的能耐受到极大的考验。在冬季,暴雪袭人,寒风刺骨;在夏季,烈日炎炎,叫人非常疲累。这还不止,一群群令人恶心的黑苍蝇伏在大汗淋漓的工人的面上和背上,叫那些欧洲人难堪极了!

然而,大多数工人都能够熬过这么艰苦的岁月。在战乱期间,他们饱经磨炼,刻苦耐劳,现在决心重过新生。不少欧洲人后来爱上了澳大利亚莽莽的绿野,还有那里千奇百怪的生物,以及品种纷繁的蛇类;不但这样,当地雀鸟有的喜欢嘎嘎尖叫,有的咯咯大叫,而不是啁啾妙啭,这一切无不令他们啧啧称奇。后来,他们住的不再是帐篷,而是简陋的木屋。他们的妻儿也远道而来,一家团聚。

他们既操不同的语言,怎么办?试想想:这些男子操作重型机器和钻探机,在工作上又需要使用炸药,却彼此言语不通、无法沟通!后果可以是不堪设想的。有鉴于此,当局开办免费的工余英语班。人必须符合基本的英语水平,才能继续受到雇用,难怪人人都乖乖地上课!

雪山水力发电工程虽然障碍重重,可是在25年后(1949年至1974年),工程如期竣工,而且支出也没有超出预算。这项工程耗资8亿2000万澳元,以现今的标准来看,这个数目虽算不上是巨额资金,但以当时来说却可不简单了,尤其鉴于澳大利亚只有人口800万,战后元气大伤,百废待兴。

当局现正计划在1999年庆祝这项工程的50周年纪念。要是当局能够再次联络有分参与这项工程的人,他们人人都可以在这个庆祝活动里重聚。现任的水力发电局局长说:“这些人既然有分参与这项工程伟举,并且改写了澳大利亚的历史,我们很想向他们致谢。”

工程浩大

据《水力——雪山工程的始末》这份册子指出,“这项工程的涵盖范围广达3200平方公里[1200平方英里],其中包括80公里[50英里]长的导水管,140公里[87英里]长的隧道,以及16个大水坝。”这些水坝能够贮存7万亿公升水,这相当于悉尼港13倍的贮水量(大约5300亿公升),而尤坎本湖则是主要的水库。七个发电站每年产电量达6万4000亿瓦特小时,足以供应东南澳大利亚——包括悉尼、墨尔本、堪培拉——百分之17的电力。

这些发电站的涡轮机通常不会全日运作的,可是,在电力需求的高峰期,热电站供不应求,这时水力发电站的涡轮机才一天运作24小时,以补热电站供应的不足。水力发电尤其适合繁忙时间的需要,因为水力发电能够迅速应付电力需求剧增的情势,平均两三分钟就可以生产电力,但用煤作燃料的发电站却要花好几小时才能生产电力。

雪山发电工程的运作

雪山水力发电局负责人指出,这项工程“出类拔萃,用途广泛,水库众多,堪称世上最复杂的水力发电工程”。雪山水力发电工程包含两个综合组分,就是斯诺伊-墨累发展规划和斯诺伊-蒂默特发展规划。

所谓斯诺伊-墨累发展规划,就是通过一些穿山隧道,把斯诺伊河从艾兰本德水坝改道到吉希水坝,  而吉希水坝本身也从吉希河取水。吉希水坝的水从820米高的地方向两个墨累发电站急速泻下。与此同时,格思加发电站也从斯诺伊的上游源头抽水,而这条河的源头则在澳大利亚第一高峰科西阿斯科山附近。水流从格思加涌进艾兰本德的主要隧道系统去。此外,斯诺伊-墨累发展计划也包括许多隧道在内,艾兰本德-尤坎本湖隧道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些隧道里,水能够双向流动,从而大大提高这个规划的灵活程度。

斯诺伊-蒂默特发展规划的运作方式是:尤坎本湖、图马水坝、哈皮杰克斯水坝和蒂默特庞德水坝的水经过多个水闸,以及连续四个发电站,向山坡泻下,然后进入马兰比吉河的支流蒂默特河里。蒂默特3号发电站是其中最大的发电站,共有六个水闸,每个水闸都可以容纳一辆双层公共汽车!

在非繁忙时间内,规划的运作过程也包括把金德拜恩湖的水,往山上抽到尤坎本湖去;另外则把蒂默特3号发电站——兼作抽水站——以下的水,往山上抽到塔宾戈水库去。为什么浪费电力把水抽到山上去呢?听来奇怪:为了利润。理由是,抽水机是在非繁忙时间内开动的,在这段时间内,热电站供应的电力比较低廉。这样,在繁忙时间里,山上的水闸就再次开启,其间所生产的电力就以较高的价钱供应系统网络的用户,从而赚取利润。水力发电工程的运作每年把2万亿公升的水,释放到西部各大河流去,不过,这样的运作当然是分文不取的。

水力发电会污染环境吗?

水力发电并不会造成污染,因为水本身是一种清洁的天然资源,既可以循环再用,又不会产生任何废物。山上没有烟囱,也没有冷却塔有碍观瞻。因此,虽然数以千计的人在冬季里到山上滑雪,在夏季里则到山上远足旅行,他们也不会察觉到在他们以下有许多渠道和发电站。

此外,要是规划中所生产的电力是来自热电站的话,那么,热电站每年就会把额外500万公吨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去。

然而,水力发电工程多少也为环境造成损害,尤其是斯诺伊河。由于大部分河水已给改道,因此,斯诺伊河现在的水量比以往少得多。不但这样,大水坝的水淹没了若干草原;由于水位线上升,阿达米纳比和金德拜恩两个镇也要觅地搬迁。

另一方面,雪山工程的供水系统的确非常可靠,从而证明雪山水力发电局首任局长的话的确是至理名言:“做出成绩自然口碑载道,光靠宣传是不行的。”

[第16页的图片鸣谢]

All photos on pages 16-19: Snowy Mountains Hydro-electric Authority

[第16页的图片]

鸟瞰蒂默特3号发电站——雪山工程最大的发电站

[第18页的图片]

工人不得不忍受艰苦的生活环境

[第18页的图片]

工人必须学习英语,以求在工作上合作无间

[第19页的图片]

工程包括兴建穿山隧道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