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车探索火星
我们整家人心情兴奋,屏息静气地看着运载“火星探索者号”的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台一飞冲天。我们边看边想:“‘探索者号’会成功登陆火星吗?探索行动可会有什么新发现,让我们一开眼界吗?”
不久之前,美国为了探测火星,曾分别发射“火星观察者号”和“火星96”,可惜两艘太空船还没有着陆,就都无声无息地坠落了。至于是次发射的“探索者号”,则会采用崭新的着陆方式,难度也是前所未见。因此,“火星探索者号”能否顺利登陆,就顿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太空船以接近2万7000公里的时速冲入火星的大气后,随即张开降落伞,把太空船的速度减慢。太空船下降至距离火星地面98米时,再发射制动火箭,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与此同时,太空船把充作缓冲气垫层的巨型气囊胀起,承托着登陆舱,以便登陆舱可以安全着陆。1997年7月4日,“火星探索者号”终于不负众望,以65公里的时速首次触及火星的地面。
“探索者号”初次触碰到火星的地面时,一度反弹至差不多15米高。登陆舱像个巨型的浮水气球,在火星表面上蹦跳了约莫15次之多,才停止滚动。气囊的气给放掉后,就缩进登陆舱里去。“探索者号”设有自动扶正功能,不过在正式着陆时却有惊无险,刚好能端端正正地落在火星的地面之上。最后,“探索者号”打开花瓣般的折动舱门,各种各样的科学探测仪器,诸如无线电天线、太阳能接收板和称为“旅行者”的微型漫游车,都立时一一呈现眼前。
探索火星
“探索者号”的照相机旋即审视降落点四周的环境。“探索者号”在叫作克里斯普拉尼西亚(意思是“黄金平原”)的地方安顿下来。这个辽阔平原位于阿瑞斯瓦利斯(即“火星峡谷”)的附近。据“探索者号”的发现显示,着陆点四周满布岩石,地面起伏不平,远处还有绵延的山脉——对“旅行者”来说,实在是个理想的探险胜地。“旅行者”是设计在火星上走动的遥控漫游车,全长只有65厘米。这辆轻巧胜任的机动车的任务是,借着内置的照相机进行直观探测,以及利用分光仪来测量火星石块和土壤的化学元素含量。
负责是次任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即时指挥“旅行者”展开探索行动。由于无线电信号需要若干时间才能往返火星和地球,地面控制员无法即时操控“旅行者”在火星上的活动,因此“旅行者”不得不依赖本身的内置功能,应付在走动时出现的任何突发事故。“旅行者”怎么办呢?“旅行者”设有激光束,可以辨别设定路线上石块的方位和大小。要是石块体积细小,电脑会指挥“旅行者”在石块上面驶过;石块要是过大,“旅行者”就得绕道而行了。
探索与发现
报章杂志纷纷报道“探索者号”的最新发现。有关火星的图片一一传送到地球后,世上千百万人得以一睹火星的真正面貌。漫游车的滑稽动作教人发笑。一幅幅显示火星地势崎岖、山峦起伏的彩色图片令人目不暇给。火星上空的云彩和日落情景更是匪夷所思。这次探索行动展开才不过一个月,环球各地就已经有超过5亿人次,曾兴致勃勃地在互联网络“探索者号”的网页中观看最新消息。
事实上,“探索者号”的探测对象火星,温差达80度之多(最高是接近冰点,即摄氏0度,最低是摄氏零下80度),因此是次任务其实殊不简单。即使这样,“探索者号”还是成功地搜集了大量数据,令科学家喜出望外。这次探索行动到底有什么新发现呢?
据照相机和各种科学探测仪器的发现所得,火星上的岩石、土壤和空中传播的尘埃的化学成分各有不同,颜色不一,结构也迥异,显示火星的地质曾经历过相当复杂的变化。着陆点四周的一堆堆小沙丘,证实火星表面吹东北风;沙粒随风飘送,小沙丘因而形成。黎明前,火星上空呈现一片片由冰粒形成的云。随着云层逐渐散开,黎明悄然来临之际,大气中充满的幼细灰尘令火星上空泛着红色的霞光。有时候,“探索者号”也会给尘卷风或旋风吹袭,又或是给空中飞扬的尘土所笼罩。
“火星探索者号”的种种发现无疑让我们大饱眼福,使我们仿佛曾真的到火星作客,漫游一番似的。美国和日本正计划乘胜追击,在未来十年内继续发射太空船,向火星作进一步探索。继“火星探索者号”之后,一艘设计成绕着火星飞行而不着陆的太空船——“火星环球探测者号”——已率先抵达火星,进行别的科学研究。不错,通过太空船先进的科学眸子(照相机),我们将可以饱览这个火红色的行星,而不再对它感到陌生了。——外稿。
[第26页的图片]
发射
着陆
在火星上
[鸣谢]
All pictures: NASA/J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