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9
语调变化
你演讲的时候简单地强调重点语句,固然有助于听众掌握你要表达的意思,可是,如果音量、速度和音调都变化得宜,演讲就动听得多了。听众还能从你的语调察觉到,你对自己所讲论的事有什么感觉。说的一方 的态度,能感染听的一方;在讲台上或传道时都是这样。
人的嗓音千变万化,十分奇妙。讲者懂得运用嗓音,就能叫演讲平添活力、打动人心,也能牵动听众的情绪,推使他们采取行动。可是,单在稿子上划下记号,标明哪里要改变音量、速度和音调,不一定就能达到最佳效果。看见记号才改变语调,听起来会很不自然,并不能增加生气和活力,反而会叫听众不自在。语调变化必须发自内心,才会恰到好处。
语调变化如果恰到好处,就不会喧宾夺主,使听众过度留意讲者,倒会使听众完全融入讲题的世界。
调节音量大小 语调变化的一种,就是调节音量大小。不过,调节音量不应该机械式,一会儿调高,一会儿调低。这样做只会歪曲语意。动不动就提高音量也惹人反感。
音量大小应该配合内容。例如,启示录14:6,7和启示录18:4所发出的紧急信息,以及出埃及记14:13,14里一段充满信念的话,朗读起来都要提高音量。同样道理,如果你所朗读的经文里有一个严厉的谴责信息,比如耶利米书25:27-38,改变音量能突出某些重要的词句。
此外,语调变化,也要考虑目的。你希望激励听众采取行动吗?你希望自己的演讲要点突出吗?在适当的地方提高音量,就能达到这些目的。不过,有时候提高音量,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为什么呢?有些话并不需要提高音量,只需要用亲切的感情说出来就行了。我们会在第11课谈谈这一点。
在适当的地方降低音量,能使听众渴望听到下一句话。不过,随后说的话通常要增强感情才会有效。一面降低音量,一面增强感情,能表现焦虑和害怕的情绪。较低的音量也表示某句话不大重要。可是,如果你总是用较低的音量说话,听众会觉得你自信心不足,或者以为你根本没有兴趣谈论这个话题。显然,轻柔的语气不可乱用。
调节速度快慢 日常谈话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口里就会说出来,说得兴奋的时候会加快速度。如果我们希望别人记住某一句话,很自然又会放慢速度。
不过,只有很少初登讲台的人懂得调节说话的速度。为什么呢?他们可能对讲词字字斟酌,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就算不是照读讲稿,也是背熟了讲词才上台。结果,他们无论说什么,速度都是千篇一律的。学会根据大纲发表演讲,有助于克服这个缺点。
不要忽然加快说话的速度,仿佛小猫看见一只恶狗,吓得连忙跑掉似的。不要因为说话太快而咬字不清。
调节说话速度不应该机械式,一会儿加快,一会儿放慢。这种说话方式不能改善讲话的节奏,反而会削弱演讲的效力。说话快慢应该配合那一段话的感情色彩、内容和目的。演讲的速度应该不徐不疾,像平时说话一样,说到紧张的地方才加快速度。此外,如果谈到次要的论点或不用仔细叙述的事件,也可以略为加快速度。这样,演讲的语调多点变化,就不致显得过度凝重了。另一方面,提出严肃的论据或主要论点,以及演讲到了高潮的时候,速度通常都要放慢。
调节音调抑扬 试想象某人在弹奏乐器,音量时大时小,节奏时快时慢,但弹来弹去,老是弹那几个很接近的音,弹上一个小时!这种“音乐”虽然有音量和速度的变化,但音调平板,并不悦耳。我们的声音如果没有音调方面的变化,也不会悦耳动听。
汉语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声调”,读错了会让人误会是另一个字。尽管这样,说话仍旧可以有抑扬的变化,避免单调。讲者固然要读准每一个字的声调,但也可以增大调与调之间高低升降的幅度,让高调更高,低调更低。a
音调的变化能表达丰富的意义。例如,如果音调抑扬的幅度大一点,辅以更大的音量、更长的字音,就能起语意强调的作用,或者形容程度更深更广。
提高整句话的音调,能表现兴奋和热情;压低音调,能表现哀伤和焦虑。掌握了要诀,善用嗓音表达这些感情,就能打动人心。要表达这些感情,不要只是用口,还要用心,由心而发地用嗓音传情达意。
打好基础 什么时候应该留意语调的变化呢?从演讲选材开始,就应该留意。如果演讲的内容由始至终都是议论,或者全是劝勉,语调就很难有变化了。所以,讲者应该仔细看看自己的大纲,确保内容充实之余,还要包含不同性质的资料。
假如你的演讲发表了一半,发现气氛有点平板呆滞,该怎么做呢?不妨改变演讲的表达方式。怎样改变呢?一个方法是请听众跟你一起打开圣经,然后读出经文,而不是一味说话。另一个方法是把直述改为提问,然后停一停,起强调的作用。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加插简单的事例或比喻。以上都是经验丰富的讲者用过的方法。就算你经验不多,也能运用这些方法来准备演讲。
语调的变化好比菜肴里的调味品,只要跟材料配合,分量恰到好处,就能发挥演讲的“味道”,让人听得百般回味。
a 普通话第1声可以发得更高,第3声可以发得更低,第2和第4声高低变化可以更大。广东话不同声调的字(例如“分”“粉”“粪”“坟”“奋”“份”)高低变化可以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