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69 12/1 707-708页
  • 不断向前瞻望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不断向前瞻望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9年
  • 相似资料
  • 不要“向后看”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2年
  • 注视未来,与耶和华一同向前迈进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5年
  • 读者来函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6年
  • 爱戴上帝的名的人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9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9年
《守》69 12/1 707-708页

不断向前瞻望

一个小心的汽车驾驶人会不断留意他的倒后镜,特别是当他想驶入另一条街,转向另一边或上斜路时。但是他会将注意力固定在倒后镜上吗?绝不会,反之他的目光和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头的路上。

在这方面小心的汽车驾驶人立下了一个人人都可以跟从的榜样。尤其是当我们发觉自己老是想着消极的往事时我们更应该记得这个劝告。我们有时向后回顾是有益的。但是我们不应该老是想着这些事以致让它们遮蔽了前头的展望。

例如你可能由于一场灾殃,例如火灾、水灾或风灾,失去了你的家园。或者你可能因某种经济不幸失去你所有的积蓄,或者你有一个亲人突然死去。想念这些不幸是并不会有什么益处,反之只是徒增你的悲伤而已。即使你现在看出可以怎样避免这场灾难,你亦没有理由要老是想着它去折磨你自己,仿佛你的忧伤可以弥补你所犯的过失一般。若可能的话,试从以往的不幸经验学得教训。让它们帮助你养成更锐利的判断力和学会更小心谨慎。但现在则应该享受你现有的幸福。

希伯来文圣经曾论及一些不智地对以往的灾殃耿耿于怀的人。例如有些犹太人自巴比伦的流放返回故土之后经常守某些自咎的斋戒,显然是为了哀思他们及国土在巴比伦人手中所遭受的灾殃之故。但是耶和华上帝通过撒迦利亚先知为此指责这些人。他勖勉他们瞻望前头的喜乐和繁荣,那时“城中街上必满有男女孩玩耍。”——撒迦利亚书7:1-8:15。

当有人冒犯了我们或在某方面深深伤害了我们的感情时,我们亦可能有这种不向前望而向后看的病态倾向。不断想念这件不幸的事以致弄得自己郁郁不乐是明智之举吗?绝不是!反之,仁慈而明智之举是宽恕别人而将其恝然忘怀。要设法改善你与这人的关系。这样行不但使你感觉好得多,那人亦会由此得益。

在这方面耶和华上帝无疑立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圣经告诉我们:“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他并不继续回顾我们的过犯,我们也不应该继续记着别人对我们的冒犯。——诗篇103:12;以弗所书4:32。

继续向前望这个忠告可说特别适用在所有跟从耶稣基督脚踪的人身上。正如耶稣警告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上帝的国。”一个人若留恋回顾他为了作耶稣基督的门徒而放弃的东西,这便表示他后悔成为基督的门徒了。这样的人绝不会成为上帝王国的可用之才。——路加福音9:62。

使徒保罗在向前望方面为我们立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论及他于犹太事物制度中所享的种种权利之后,他继续说:“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忘记背后,努力向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腓立比书3:8,13,14。

这并不意味到我们不应该回忆以往的快乐。使徒保罗在罗马的监狱中渡过漫长的岁月时无疑回想到他向万民传扬上帝王国的好消息时所享的许多喜乐和宝贵经验。(提摩太后书4:7)因此所有事奉上帝多年的人都可以喜乐地回顾上帝引导他们经历的往事。但是他们同时体会到最快乐的时光仍在前头,当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时,当地上不再有死亡、悲哀、哭号和疼痛时。——马太福音6:10;启示录21:4。

虽然基督徒一向均有理由向前瞻望,今日他们却有更大的理由要如此行。事实上他们现在急须这样行。在告诉门徒注定于第一世纪临到耶路撒冷之上的大灾难之后,耶稣接着说:“在房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马太福音24:17,18)在今日这个事物制度的“末期”中,情势岂不是更紧急么?耶稣也警告我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天使曾警告她不要向后看,但是她却不听从这个警告,结果赔上了她的性命。她无疑由于留恋背后的事而向后望。千万不要步她的后尘!——路加福音17:32。

要明智地听从上帝的道的训示继续向前望。忘记背后的种种不幸、错误、创伤或非必需的物质。当享受现有的幸福,并且充满希望地期待公义伸张,“以前的事不再被记念”的日子来临。——以赛亚书65:17。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