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耶和华的怜悯与恩慈
由哥流斯·赞生(KLAUS JENSON)君自述
你曾想过伟大的耶和华上帝对有罪的人类表现了多大的忍耐和怜悯吗?你想过他怎样容忍人类将他和他的旨意视若无睹而一意孤行吗?你想过他怎样屡次予人机会与他建立和好关系,虽然后者将这些机会一笑置之吗?——诗篇145:8。
回顾我自己的经验,我记得有一次我按通常的习惯周末到挪威克利斯循尼亚北部森林的一间小茅屋度假,在返国城市的途中我下了一个决心。不错,我决定要改变我当时的生活方式。这是当时大部分有相当收入的人所过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每个周末撇下日常辛劳的工作到诺德马肯广阔的森林区滑雪和远足。——看来这是个很好的主意。
有些人以大自然为他们的神,但是我却一向都相信有一位全能全智的造物主存在。独居在荒僻的旷野里有时使我不禁对这位造物主产生敬畏之心。但是我的生活仍感到有些空虚,也许我意识到我所过的生活是多么自私,但是我却不肯定地知道我究竟缺少了什么。
童年时代
在那个特别的周末,我只是独自一个人.或者我想到我在克里斯逊利亚峡湾西岸的古城顿斯堡所渡过的童年。我于1896年在一个称为沙尔特尼斯赖德的小镇出生,几年之后我们举家搬家到顿斯堡。我在那里的公立学校和商科学校受教育,当然,我很喜欢体育和运动。
可能我也想到我那敬畏上帝的父母,他们对上帝的道圣经一向均十分尊重。我们是一个快乐的家庭,一共有十兄弟姐妹,我排第五。我父亲以打鱼为业。既有这么多儿女,他须要工作得很辛苦才不致入不敷出。每年夏天,我们几个孩子都很高兴跟父亲出海捕鱼,他亦乐于带我们出海,他时常跪下来感谢上帝的祝福。
现在回想起来,我可以看出父亲想我以另一行工作谋生。捕鱼工作太辛苦了。最后我得以免费入中学念书。毕业后我开始做文员的工作,特别在船业保险公司里。有一段很短的时期我也在一个船主的办公室获得工作经验。
大约在1908年左右,我父母开始对圣经的信息作较郑重地考虑。在那些日子,孩子可以跟父母去聚会,但是社方还未十分强调年青人应该参加聚会。所以当我父母开始参加圣经研究者(后来称为耶和华见证人)的聚会时,我们也跟着去。就我所能记忆,当时所讨论的主要题目是那些有希望与基督同在天上统治的人的“呼召。”但是我们孩子却错过了许多机会去认真考虑上帝对我们的旨意。《守望台社》的“朝圣者”(意即周游的代表)时常到我们家里做客。事实上,最近我刚从一个八十二岁的老人收到一封问候的信,他在我们的市镇里作全部时间的传道员时,曾住在我们家里。这种探访每次都很愉快,特别令我难忘的一次是一个探访者论及我和我的兄弟所热衷的运动说:“我希望他们为另一项奖赏而跑。”——腓立比书3:13,14。
到1917年年尾,我被征入伍;当时我认为这是我当尽的本分。显然我的老板也怀有同一的想法,因为他在我于海岸守卫队服役的九个月期间照常附薪金给我。我们三个人被派守夜;我们同住在克里斯逊尼亚狭湾一个海岛上的一间小茅屋里。
有一次一个水雷被冲到多石 的海滩上,几乎将我们的命送掉。我想把水雷在石上放稳,于是将它一个圆柱形的东西拉了出来。我的一个同伴——他是个工程师——立刻将这东西捺下去。后来当我们将水雷拆毁之后,我们才知道当时我们若将水雷再轻轻推动,它便会爆炸而将我们全部炸死。
在那些日子我们并不清楚明白圣经对中立问题的教训。有一次我母亲问我如果国际联盟要我到世上的其他国家打仗,我会怎样做,我告诉她我无法不服从。直至后来我才知道圣经中这段话的意义:“列国的人民哪,任凭你们喧嚷,终必破坏。远方的众人哪,当侧耳而听。任凭你们束起腰来。终被破坏……任凭你们同谋,终归无有。任凭你们言定,终不成立。”(以赛亚书8:9,10)但是当时也有些人拒绝将上帝之物归给该撒而为此受苦。
向正确的方向迈进
后来我搬到克里斯逊尼亚。我订阅《黄金时代》(现称为《儆醒!》),结果有一位守望台社的代表上门探访我;他由于以前探访过我父母的家而已经认识我。但是很奇怪,我仍然没有认真响应耶和华仁慈的招召。事实上当社方宣布一位特别讲者麦美伦君会作一个提名为“现在的千百万人会永远不死”的演讲时我说服了一个好朋友去听,但我自己却去乡下渡假。
我的好朋友在事后告诉我这个演讲的内容;他的报导,如此有趣以致我决定去听社方所宣传的下一个演讲。这演讲使我获得颇深的印象,但是我除了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人谈及上帝的怜悯和仁慈,与及偶尔向几个朋友谈及我所学到的知识之外,我便没有做什么了。耶和华会继续向我表现怜悯吗?
后来在挪德马肯的一个周末,我决定在生活上作一些戏剧性的改变;但是至于我必须怎样做才能从生活上得到更大的满足,我仍然感觉相当模糊。
重大的转变
在1923年我毅然辞职而打算到美国去。其实加州才是我的目标,但是我获悉在纽约我的那行业有较多的机会。我的朋友,甚至我的父母,均以为我只是开玩笑而已。其他的人则认为我会随即回来,说我无法离开挪德马克和它的森林野地。最后离别的时候到了。我母亲说,“希望你会到伯特利参观;”当然,她是指守望台社的布洛克林总部而言。这次旅途很愉快:我在伦敦浏览了一个时期,然后搭乘当时最快的客船毛利坦尼亚号横渡大西洋。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是当我开始参加耶和华的子民经常在新泽西布卢姆非尔德举行的聚会时,这带来了一个更重大的改变。随着知识的增加,我养成了更大的责任感。后来在1924年年初,布卢姆非尔德的基督徒弟兄带我到布洛克林的伯特利之家参观,我在那次受了浸。那次探访使我得到多么深刻的印象!不久之后我在《守望台》杂志中读到单身、没有家庭负担和献了身给上帝的人有机会到伯特利工作,我对这件事颇感兴趣而写信向社方询问,并填写了一张申请表。“你愿意在伯特利工作多久呢?”在表格上有一栏问。“随主的旨意,”我这样作答。耶和华的确对我格外仁慈,因为他向我打开了这项权利!
新生活
在1924年5月12日,我往伯特利报到开始工作;自此以后我一直住在哥林比亚山道124号而从没有想过要搬出去。最初我在康科街18号的发行部工作,将地址打在金属片上,其中有些印在一本四页的出版物《广播者》上寄出去,希望借着邮寄将它送到数十万读者的手中。后来这份刊物停止寄出了,因为有许多都未能寄到目的地。当时各地的见证人响应社方的呼吁努力分派《黄金时代》,今日这份杂志的销数不仅是数以万计而是数以百万计了。现在它称为《儆醒!》
对一个以前喜欢体育和运动的人来说,使自己适应这份新工作最初颇为困难。可是后来改变来了,社方问我喜欢在电版部抑或运输部工作。由于我对运输和货物有较多认识,我被派到运输部工作。其后社方在哥本哈根设立了一间北欧办事处而有将我调往欧洲的可能,但是最后社方决定留我在布洛克林。
运输部的工作包括收货、运送、入口和出口的活动,我有权利亲眼见到组织在过去四十五年来的扩展由1924年社方谨租用一间工厂以致1969年社方自置四座现代化的工厂大厦;由1924年一座十九世纪的住宅楼宇进至今日在哥林比亚山道两旁现代化的三座宿舍大厦。今日分布在全球约二百个国家地区中的25,400个小组得到《圣经》和《圣经》补助读物的供应从。这里流出的圣经知识形成一股多么巨大的洪流!
曾有一度我们运输部所寄出的主要是小邮包,今日却有巨量得惊人的邮件运到全球各地。邮局甚至每日以大拖车到我们到的工厂拾取邮件而不用我们用货车将邮件送往邮局;他们发觉这样行较为便利。
请也想想我们大会的头一两日所派出的巨量书刊!这一项均使我深感兴趣。例如1941年在圣路易分发了125,000多本女《儿女》及差不多五百万本《安慰所有伤心的人》小册子。1958年在纽约大会所派出的布面新精装书共达670000本的纪录,此外还分派了数十万本小册子《上帝的王国已统治——世界末日近了吗?》
在过去我所享有的喜乐权利之一是参加‘斯堪的纳维亚崇拜时间’——由一小群斯堪的纳维亚王国传道员所主持的每周节目。这节目由社方自办的WBBR电台播出,内容包括,以挪威文、瑞典文和丹麦文讲出的演讲以及播送优美的音乐。
在伯特利的生活
至今我一直与使徒保罗的劝勉一致地过着独身生活:“放弃自己的未婚身份而结婚的人也是好的,但不放弃未婚身份的人更好。”(哥林多前书7:38,《新世》),但这并非轻易做得到的事,正如当有人向耶稣请求关于保持独身的训示时,他劝勉他们说:“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马太福音19:12。
在另一方面,我在伯特利有机会与弟兄姐妹作良好的交往;甚至在伯特利之家以外的见证人中间,正如耶稣所应许,我已拥有许多属灵的父亲、母亲、弟兄、姐妹。(路加福音18:29,30)事实上在有些家庭里我可以像家庭的一员一般出入自如。愿耶和华因为他们在这么多年来一直以爱心和仁慈待我而酬报他们。
在过去四十五年来我看见很多新人进入伯特利之家,又看见有些人为了各种原因离开这里。当我见到一些曾与我一同紧密合作的人离开这里时,我总是感觉很难过,因为我们曾一同为了应付紧急的情形而辛勤工作,我可以回忆起那些愉快的时光。有许多人已经与我失去联络,但是我希望无论他们在什么地方,他们仍继续与其他的王国传道员保持快乐的交往。
虽然我了解到“敬虔”远比“操练身体”有益,我仍可以在气温降至华氏20度时玩几天滑雪。(提摩太前书4:8)虽然我一向均对运动,深感兴趣,我却从未在任何比赛方面出人头地。我记得在我到伯特利工作之后不久,我发现伯特利之家有另一位弟兄曾于1920年在克利斯逊尼与我参加同一的运动会。他曾经是美国奥林匹克径赛队的队员,当时他们正在挪威作友谊赛。我记得他在挪威赛胜了。在伯特利之家,我从与他的交往得益不少。
我有充分的理由因为耶和华对我表现的忍耐和自制而感激他。他温柔地以他的王国信息吸引我,仁慈地容忍我一度怀慈的冷漠态度;在我决心将一切重担卸在他身上时,他给予我所需的一切而像我表现恩慈。在伯特利生活的早期,那里不像今日一样有各种各式的物质享受,但是我们从未挨过饿。更重要的是,我们从未缺乏过充实我们头脑的灵粮。在将来,当我们走完忠心的途径时,耶和华还有丰盛的酬报等着我们。愿我们永不停止赞美感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