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71 3/15 163-166页
  • 荷兰教会与罗马不和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荷兰教会与罗马不和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1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荷兰教会的历史
  • 冲突渐增
  • 正面冲突
  • 人民的反应
  • 那一样更重要——你的教会抑或上帝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0年
  • 教皇的奔波——何以是必需的?
    警醒!1985年
  • 天主教会中出现戏剧化的新形势
    警醒!1975
  • 教会会将教皇的主张付诸实行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0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1年
《守》71 3/15 163-166页

荷兰教会与罗马不和

“我实在对你说,先生,二十五年来我每日与很多人接触,我们都感觉被教会骗倒了。这一切改变夺去了我们的热心。我们不但停止上教堂,并且也失去了我们的热心。我们的儿女会采取下一个步骤。他们完全不去教堂。”

以上是荷兰一个天主教小镇的一位中年商人对一个周游传道员所说的话。但这只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吗?不,有无数其他的教士和普通信徒都与他有同感。

上教堂的人数锐减——1969年底比1966年少了420,000人——正好表明这点。打算作教士的人数目稀少也证明了这件事。整个荷兰的天主教徒都怀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这乃是由于他们的教会所发生的改变与及荷兰教会与罗马的关系恶化所致。

最近教士的独身问题使荷兰教会与罗马的关系恶化至危险的地步。1970年一月四日至七日在荷兰诺域克侯举行的教士会议第五次聚会进行情形变成十分紧张。

有人建议准许已婚的教士任圣职。在这个会议举行期间,主教并没有参加投票。但是后来当梵蒂冈表示对荷兰会议的声明大感不悦时,荷兰的主教亦宣称他们赞成有已婚的教士——这与教皇保禄六世明确表示的主张大相径庭。

《罗马观察报》在1970年一月三十日刊出的猛烈指责表明罗马对这项宣称十分不悦;该文说主教的行动构成了“一项反对教皇的策略。”巴黎的《世界报》说:“一个全国主教会议竟一致公开反对教皇的明确政策,这在天主教会历史上是第一次。”荷兰一份主要的天主教新闻报描述这种情形说:“荷兰教会与罗马发生正面冲突。”

但是荷兰教会一向都与罗马不和吗?若不然,情形怎会弄至现在不可收拾的地步呢?简略回顾一下罗马天主教在荷兰的历史会有所帮助。

荷兰教会的历史

在第六至第八世纪,现在荷兰境内的居民被劝诱成为罗马天主教会的教友。在查理曼大帝统治期间,当局使用高压手段迫使整个萨克逊族加入天主教会。历史家说这种“基督教化”是以强硬手段推行的,有时洗礼甚至在死亡的威胁之下施行。

逐渐地所有人民都接受了“基督教”。但是这并没有制止他们发生纷争流血。在这些夙怨中,乌德勒支的主教时常带领兵士在邻近的地区行劫。在这方面他与当时俗世的统治者并无分别。

荷兰教会在十六世纪经历一场严重的危机。当时的宗教改革在这个国家获得热烈的响应。“改革家”颇为成功,因为他们促请人民增加对圣经的认识。整本圣经首次被译成荷兰文。但是天主教教士竭力压制这项新运动,有许多圣经读者均死于行刑柱上。双方均极其残忍之能事。结果宗教斗争演变成一场内战。

到1648年在蒙斯特签订的和平条约结束了这场长期战争。这个条约承认北部为基督新教的领域,后来成为现代的荷兰。居民大部份是天主教徒的南部则成为现代的比利时。

起初荷兰的少数天主教徒必须在暗中保持其信仰。但是他们逐渐获得较多的自由。在政府禁止天主教崇拜的期间,有一段很长时期天主教会并没有以一个有自己的教廷组织的独立教区存在,反之它直接受罗马所管理。可了解地,荷兰的教徒从罗马受到特别强大的影响。

可能由于这缘故,荷兰教会与罗马的关系相当安定(除了1723年的乌德勒支分裂之外)。到十九世纪中叶,荷兰宪法的一项修改使荷兰的主教教阶组织得以恢复过来。现在荷兰的一千二百五十万居民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是罗马天主教徒。

冲突渐增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荷兰教会处于一种称为‘兴旺的罗马天主教徒生活’的情形中。它与罗马有很密切的关系,并有很丰富的天主教社交生活。由荷兰派出的海外传教士数目很高。在宗教上说来情形十分安稳宁静。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荷兰教会没有公开反对梵蒂冈与希特拉订立协约。当时时机尚未成熟。

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情形便改变了。人民在纳粹的压迫之下痛苦呻吟。对于犹太人所受的压迫的放逐,荷兰主教怀有与罗马教皇颇为不同的态度。若干年后,当鲁多夫·鹤侯夫所写的剧本“代理人”上演时,当年教皇的立场又再次引起许多讨论。一位著名的天主教记者写道,教皇在荷兰主教大胆发言反对纳粹逼害犹太人时噤口不言乃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可是,促成现在这种情形的主因乃是1962至1965年的第二次梵蒂冈会议。据教皇约望二十三世说,会议的目的是要‘让一丝新鲜空气透进教会里’。可是结果却引起了一场猛烈的争论风暴,使整个天主教会均有被吹垮之虞。

在1966年,荷兰主教出版了一本新的教理问答。荷兰教会与罗马的关系遂迅速恶化。这本教理问答被梵蒂冈抨击为教义不纯正。它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后来有关方面对此作了一项广泛的调查。最后一群主教提议荷兰教会作若干必需的修订而以附刊的形式发行。

正面冲突

正如一份报纸的标题所描述,当荷兰主教决定“给教士一个结婚戒指”时,情形更恶化到顶点。这使荷兰教会与罗马发生正面冲突。主教赞成让已婚的教士在教会里任职。这直接违背了教皇的明确心愿,因为他禁止人对独身的规定作任何不利的评论。

我们不能说这只是一小群想结婚的反叛教士所为便将这件事撇开一旁。有些人试图作这样的解释。可是事实表明大部分的教士和百分之七十的荷兰天主教徒均赞成结婚的教士保持他们的原有职位。约有半数的天主教徒认为当地的主教应该有权取消教士保持独身的义务。

但是教皇却继续拒绝让教士结婚。他要荷兰的主教在独身问题上改变他们的立场。自从他作了这项宣布以来,脱离教会的教士数目大为增加。在1970年一月,辞职教士的数目比以前各月超出一倍。

人民的反应

天主教人士对这件事的反应如何呢?当然,他们的意见纷纭。但是大致上说来,他们可以分为四群。一群人将这种情形视为革新教会的一项挑战。他们认为这给教会机会作必须的改变。

第二群人包括那些正如他们所说,不满“教会乱得一团糟”的人。所以他们背弃教会和失去对上帝的信心。我们发觉这群人包括许多年青人。他们不想和他们父母一样受骗。但是人们的不忠实便证明上帝不存在吗?使徒保罗说上帝是不可能说谎的。(希伯来书6:18)他的真理之道圣经像年青人和老年人打开一条新的前途。现在耶和华见证人正帮助许多荷兰人了解圣经和上帝的旨意。他们使用《导致永生的真理》这本书帮助人及与别人研究圣经。有一个读者将这本书的内容称为“圣经知识的一个金矿。”

第三群人所包括的天主教徒认为虽然他们对目前的混乱情形感觉不满,他们却不愿离开教会。可是他们当中有许多失去了热心而成为被动的旁观者。他们对教会革新的意见是:“让他们提倡他们的主张好了。我也有我自己的主张。”但是如果教会毫无使人热心之处,这岂不是向别处寻求的时候吗?一位著名的荷兰教士写道,教会是天主的坟墓。但是教会虽是个坟墓,这并不意味到上帝在这坟墓里,或人们应该留在那里。上帝是活的,他保证“一个有义居在其中的新天新地”会来临。(彼得后书3:13;提摩太前书3:15)这个使人深感欣慰的应许应该大受一切真心爱戴上帝的人所欢迎。

还有一群数目日增的天主教徒则对教会所发生的事另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看出冲突的双方其实均没有倚赖圣经。但是关于冲突的各点圣经却清楚表明了正确的看法。为了这缘故,这些人转向圣经而与耶和华见证人——他们向所有人提出六个月的圣经研究课程——研究圣经。

例如一个年青的天主教徒有一天为教区逐户向人募捐。他在一个门口遇到一位见证人而被请入屋内。见证人说他是做传道工作的,但不同的是他教人明白圣经,却不像牧师一样要收费。见证人向这青年提议每周用一小时免费与他研究圣经。

这个年青人和他的妻子接受了见证人的提议。他们在学习圣经真理方面有迅速的进步。他们现在感觉到逐户工作的紧急,但不是逐户向人募捐而是告诉人上帝对人类前途所作的奇妙应许。他们不再由于被他们的宗教领袖遗弃而感到迷失。反之他们恢复了对上帝和他的可靠的道的信心。他们看出毋须将教会现代化,反之正如他们说,“我们必须个别地改变自己以符合上帝的旨意。”

其他许多人都体会到这种需要。当他们直接或间接面对教会的冲突时,他们采取了正确的步骤去取悦上帝。他们并没有表现反叛的精神,也没有变成对上帝漠不关心。反之他们真正渴望与上帝和好及遵行他的旨意。

所以,虽然天主教教会日益纷乱,有许多人却打开了他们的心眼。他们把握机会改善他们与上帝的关系而符合圣经的标准。他们很高兴获悉上帝的旨意是要终止世上所有的混乱及让一切真心遵行他旨意的人在公义的情形之下享永生。——马太福音7:21-23;诗篇37:10,11,29。

[第165页的附栏]

荷兰人说

“我们被教会骗了”

“教会里乱得一团糟”

“给教会一只结婚戒指吧”

“荷兰教会与罗马发生正面冲突”

“以个别而言,我们必须改变”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