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函
◼ 一个基督徒若觉得小组里某一分子由于行为或态度不妥而非最佳的交往,他应当按照帖撒罗尼迦后书3:14,15的训示自行将这个人‘记下来’吗?
人之所以成为基督徒群体的成员乃是由于他们爱耶和华,并且衷诚渴望按照他的原则而生活。与这些人交往胜过与俗世的人交往。我们可能与某些基督徒较为亲近,正如耶稣‘特别爱’使徒约翰,并且与12使徒中的3位特别亲近。可是,耶稣仍然拣选了12使徒,并且关心爱护其中的每一个。(约翰福音13:1,23;19:26;马可福音5:37;9:2;14:33)虽然所有弟兄都有若干弱点是我们必须体谅和宽恕的,我们却知道,以大部分而言,信徒同工是有益的友伴。(彼得前书4:8;马太福音7:1-5)彼此相爱乃是基督徒群体的标志。——约翰福音13:34,35;歌罗西书3:14。
可是,有时某个人可能表现一种为我们所不嘉许的态度或生活方式。使徒保罗在信中提及哥林多有些人对复活所怀的个人见解并不正确,这些人可能怀有‘吃吃喝喝吧’的态度。小组里成熟的基督徒需要留意这些人,因为保罗劝告说:“不要受骗,不良的交往会破坏有用的习惯。”——哥林多前书15:12,32,33,《新世》。
这项劝告在今日仍然适用。例如,一对基督徒夫妇可能发觉他们的儿女与某些年轻人在一起时受到不良的影响,后者可能仍未对真理怀有认真的态度,或仍然怀有俗世的思想。这些儿童还未从敬虔的训练得益。直至有证据表明他们已改弦易辙,这对夫妇可能限制儿女与这些青年人一同玩耍及交往。但这并不是帖撒罗尼迦后书第3章所谈及的‘记下来’。父母仅是听从保罗的劝告避免“不良的交往”而已。
需要将人‘记下来’的情形比上述关于儿童的事例较为严重。有时小组里的某分子跟从一条不符合圣经的途径,这条途径虽然未足以使小组有理由采取哥林多前书5:11-13所提及的开除行动,却令人十分不安。这样的行为曾在古代帖撒罗尼迦的小组中发生,因此保罗写道:“我们听说在你们中间有人不按规矩而行,什么工都不作,反倒专管闲事。”——帖撒罗尼迦后书3:11。
帖撒罗尼迦的其他基督徒应当怎样行呢?保罗写道:“弟兄们,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们,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教训,就当远离他。弟兄们,你们行善不可丧志。若有人不听从我们这信上的话,要记下他,不和他交往,叫他自觉羞愧。但不要以他为仇人,要劝他如弟兄。”——帖撒罗尼迦后书3:6,13-15。
这样,虽然保罗并没有指名提及那些游手好闲,多管闲事的人,他却将他们的严重行径向小组揭发出来。这样,所有知道这些不守规矩的人是谁的基督徒便会把他们当作“记下”的人。保罗的劝告,“要记下他”,使用一个意思是“要加上记号”,意即‘特别留意某个人’的希腊字。(英文《新世界译本参考圣经》注脚)保罗说,‘不要和被记下的人交往,好叫他自觉羞愧。’弟兄们不会完全规避他,因为保罗劝他们要继续“劝他如弟兄”。可是,借着限制与这样的人作社交往来,他们也许能够使他自觉惭愧,或者帮助他体会到需要跟从圣经的原则。同时,弟兄姊妹们会受到保护不致受这人的不良影响所伤害。——提摩太后书2:20,21。
今日的基督徒组织也应用这项劝告。a1982年8月1日的《守望台》第30页强调我们不应当仅根据个人的意见或由于基督徒个人决定不与某人有亲密交往,便将人记下来。正如帖撒罗尼迦的事例表明,将人记下来牵涉到严重地违反圣经的原则。首先长老们会试图屡次向犯过者提出劝戒以便帮助他。难题若持续下去,他们可能对小组作一个警告性的演讲论及事情所牵涉的不守规矩的行为,正如保罗向帖撒罗尼迦人提出警告一般,但却没有透露犯过者的姓名。在此之后,个别的基督徒会把犯过者视为‘记下来’的人。
在这件事上,所需的是良好的判断力而非在事情的每一方面均定下律则。保罗并没有提出详细的规条论及帖撒罗尼迦的难题,例如规定一个人必须不肯工作多久才会被记下来。类似地,长老与群羊保持接触,可以运用合理的态度和悟性去决定某种情形是否严重和令人不安到需要对小组作一个警告性的演讲的地步。b
将人记下来的目的之一是要促使不守规矩的基督徒感觉羞愧而不再跟从一条不符合圣经的途径。将他记下来的人,特别是长老们,会继续鼓励他,并且在聚会中及传道工作上与犯过者有接触时留意他的态度。他们若见到促使他们将犯过者记下来的难题和态度已有所改善,他们便可以终止在与这人作社交往来方面所定的限制。
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将人记下来’与个人或家庭听从上帝的劝告避免不良交往一事混为一谈。虽然将人记下来并非一件需要时常采取的行动,我们却应当清楚看出这是个符合圣经的步骤,在有需要时是应当采取的,正如我们在帖撒罗尼迦的弟兄所为一般。
[脚注]
b 例如,在对待一个与‘不在主里’的人约会的基督徒方面,长老应当表现悟性。——可参阅《守望台》1982年9月15日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