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函
■ 虽然于公元前607年被掳往巴比伦的是两支派的犹大国,但为何以色列所有12支派均有成员于70年后从巴比伦返回故土?
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当以色列国发生分裂,10个支派宣告独立时,12支派仍有一些代表留在犹大境内。其次,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可能有若干来自十支派的人逃到犹大国境内以规避以色列的偶像崇拜。
“因为[所罗门]的心偏离……耶和华”,他招惹耶和华的不悦,原本统一的以色列国便开始分裂。上帝告诉所罗门说:“我必将你的国夺回,赐给你的臣子……必从你儿子的手中将国夺回……留一支派给你的儿子。”(列王纪上11:9-13)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属于犹大支派,他另外获得便雅悯支派加盟,从而构成了两支派的南部王国。
虽然罗波安只统治两支派,他却继续治理“住在犹大城邑的以色列人[即属于北部以色列国的人民]。”(列王纪上12:17;可参阅历代志下10:17。)此外,当北部王国的耶罗波安王设立牛犊崇拜及祭司时,境内的利未人及耶和华的祭司转而支持罗波安。我们读到:“利未人撇下他们的郊野和产业,来到犹大与耶路撒冷,是因耶罗波安和他的儿子拒绝他们,不许他们供祭司职分事奉耶和华。”当时有“以色列全地”的代表跟从祭司和利未人前往耶路撒冷。(历代志下11:13-17)此外,据报当亚撒王在位时也有十支派的其他分子归降犹大。——历代志下15:9,10。
亚述人在公元前740年攻陷了北部王国的首都撒玛利亚,他们对所征服的领土实行人口迁徙以防叛乱发生。(历代志上5:6,26)故此,北部的以色列国便不复存在了。然而,此举对当时住在南部犹大国原属十支派的人并无任何影响。当犹大国于公元前607年被推翻时,这些人也被掳到巴比伦去。他们的若干后裔于公元前537年重返故土。也许甚至有些在公元前740年被亚述所流放的以色列人的子孙也在这时回国。
饶有趣味地,以西结在以他为名的圣经书中提及“以色列家”的次数远超过提及“犹大家”的次数,虽然他在巴比伦流亡时是个向犹大说预言的先知。再者,他曾预言两“家”将会再合成一国。(以西结书37:19-28;可参阅耶利米书3:18;何西阿书1:11。)因此,他们从巴比伦获释之后,圣经有理由不再把两者加以区别。
故此,十支派于公元前740年被迁往外地并没有使他们因此而失落。反之,犹太人于公元前537年重返故土时,他们也曾参与其事。此外,论到重建的圣殿在耶路撒冷举行奉献礼,祭司以斯拉说:“以色列的祭司和利未人,并其余被掳归回的人,都欢欢喜喜的行奉献上帝殿的礼。……又照以色列支派的数目,献公山羊十二只,为以色列众人作赎罪祭。”(以斯拉记6:16,17)此外,以赛亚的记载透露回国的余民不仅包括犹大和便雅悯支派,同时也包括以色列各支派的代表,他写道:“以色列阿,你的百姓虽多如海沙,惟有剩下的归回。”(以赛亚书10:22)因此,重返故土的人将以色列所有支派的代表均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