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88 3/15 26-30页
  • 宗教历史对你有任何益处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宗教历史对你有任何益处吗?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8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售卖赎罪券显示什么
  • 路德的95篇论文显示些什么
  • 舍弃纯真信仰的开始
  • 改革——并不是复兴
  • 从现代的宗教历史学得教训
  • 宗教历史有任何益处吗?
  • 马丁·路德的生平和对后世的影响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3年
  • 宗教改革——另辟蹊径寻求真神
    人类寻求真神
  • 第16部分:公元第9-16世纪——一个亟需改革的宗教
    警醒!1990年
  • 韦塞尔·甘斯福特——“宗教改革之前的改革家”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7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8年
《守》88 3/15 26-30页

宗教历史对你有任何益处吗?

“我在学校里一点也不喜欢历史,”巴巴拉坦白承认。但现在,举个例说,她却深深体会有关第一场世界大战的知识。借着圣经,这些资料帮助她以更有效的方式解释何以自1914年以来世界一直没有和平。(启示录6:4)照样,宗教历史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为什么自十六世纪以来,国家、社会、甚至家庭一直分裂为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两种信仰呢?历史家奥宁格(Friedrich Oehninger)评论说,“在发扬福音的纯正教训的斗争中——当时主要由教会内的德国、瑞士和法国导师们所发动,罗马不愿作出任何让步。”这导致许多不同教派的形成。

然而,“福音的纯正教训”真的已恢复过来吗?查看一下宗教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找出事实的真相。

售卖赎罪券显示什么

“宗教改革由路德反对教会滥卖赎罪券一事而引起。售卖赎罪券在表面上看来仅是对教会本身才有实际的意义,”历史家菲茨尔(Gottfried Fitzer)评论说。“但其实这件事显示教会的事务已变成与金融、经济和政治事务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且进一步看看。

勃兰登堡的诸侯艾伯特在教会里获得几个深具势力的职位。但他必须付给教廷大约相当于二十五万美元的进贡。借着银行的贷款,他得以这样行。教皇委任艾伯特大主教为德国中部售卖赎罪券的专使,并容许他以一半的利润去偿还债务。

艾伯特手下售卖赎罪券的传道者有效地展开他们的劝捐运动,向人提出保证“一切的罪都可以完全赦免”,甚至死者也可以立即从炼狱里获得释放。严格来说,教会只提供免除教会惩罚的赦罪,但一般人却相信赎罪券可以赎去他们一切的罪。马丁·路德对此感到愤愤不平。他在1517年发表了95篇著名的论文。正如他在论文的起头说,这是“为了爱真理的缘故”。a

由于路德只在学者当中讨论这件事(身为大学教授,他有权这样行),他的论文是以拉丁文写成的。但据奥宁格所说,这些论文却“轰动一时”。“在十四天之内,它们[被译成德文付印]传遍德国,在四个星期之内甚至传遍整个基督教国。有些人感到欢欣鼓舞,因为终于有人挺身而出,起来反抗罗马的暴政。对其他的人来说,路德却成了仇视的对象。”论文所生的影响也出乎路德本人意料之外。这些论文究竟显示些什么?

路德的95篇论文显示些什么

根据路德的第一篇论文,“信徒应当一生忏悔。”罪人并不能借着赎罪券与上帝和好。反之他们要表现衷诚的悔改和基督徒的品行才能这样行。较后的一篇论文则说:“因此,所有向基督徒宣告‘平安了、平安了’,但其实并没有平安的先知们滚开吧。”——第92篇。

据路德写道,传统绝非“最高的”,也不是“真正的财宝”,惟独福音才是。(第55、62和65篇)不错。耶稣立下榜样以上帝所感示的圣经教导人。他论及上帝的话语说:“你的道就是真理。”(约翰福音17:17;路加福音24:44)但教士们却偏离了这个榜样,拒绝把圣经视为最高的权威,从而堕入人为主张的陷阱里。路德责备他们说:“有些人说钱币落入钱箱里叮当作响的刹那,灵魂便飞(出炼狱)。这些人其实正倡导人为的主张。”——第27篇。

路德警告说,这样的宣传只会使“利润与贪婪并长”。(第28篇)宗教历史证明教士们漠视了圣经所提出的警告,结果他们沦为贪爱钱财的人。(希伯来书13:5)一部天主教历史书承认说:“教会在这段时期的腐败必须归咎于罗马教廷的财政政策。这项政策被买卖圣职的丑事彻底染污了。”

路德对“‘神圣不可侵犯’的教会传统”大声疾呼提出抗议,“坦率谴责教会堕落,成为仅热中于金钱和权势”。正如一位基督新教的历史家指出,路德触着了难题的症结:教会全面舍弃了早期基督教的教训。

舍弃纯真信仰的开始

第11篇论文把一项没有圣经根据的教义描述为“显然在主教们沉睡时撒下的稗子”。这项描述使我们想起耶稣论及麦子和稗子的比喻。在这个比喻里,耶稣预言会有假基督徒兴起。(马太福音13:36-43)使徒们一一去世之后,这些假基督徒,连同变节背教的导师,把纯正的圣经教训与希腊哲学混杂起来,引进了一些没有圣经根据的教义,诸如灵魂不死、地狱永火、三位一体等。b——使徒行传20:29,30。

举个例说,早期的基督徒并没有采用任何画像。当时的所谓教会父老把偶像崇拜视为“越轨和犯罪的行为”。可是,到了第四世纪的末期,各教堂已充斥着耶稣、马利亚、众使徒、天使和众先知的画像了。据萨拉米斯的伊皮法纽斯说,人在画像面前屈膝下拜时,画像里的人受到不适当的尊崇。久而久之,圣经吩咐人“要自守,远避偶像”的警告开始受人忽视了。——约翰一书5:21;可参看使徒行传10:25,26。

持有神职的基督徒违背了耶稣的命令,擅自组织一个教士集团去“统治”他们的弟兄。(马太福音20:25-27,《新译》;23:8-11)后来,罗马的主教们更自称持有优越地位。历史家奥宁格评论说,“在世俗化的教皇制度统治之下,教会生活腐败,情况继续恶化,无法遏制,”教会虽曾试图“改革,却无能为力。”

十六世纪目击更多的改变。“当时的情绪对他[路德]有利。”奥宁格说,然后补充道,“反对他的人攻击他,威胁要以异端的罪名把他处死。然而,他们这样行只促使路德根据圣经作了更多及更新的考查,直至整个罗马制度——毕竟只是个属人的产品而已——开始在他眼前崩溃倾倒。”可是,新产生的各教会真的好像他们所声称一般摆脱了“各种丑恶的弊病和谬误的道理”吗?

改革——并不是复兴

十六世纪所提倡的宗教改革并没有复兴一个统一的“世界”教会,也没有恢复早期的基督教道理,反之,仅促使变节背教的基督教国变成多个分裂而又再分裂的部分而已。正如第11篇论文提及,今日的主教们,包括路德的继承人在内,看来仍然在“沉睡中”。

基督新教徒虽然扬弃了赎罪券的主张,却采纳了其他许多谬误的道理。《基督新教成人教义问答》(Evangelischer Erwachsenenkatechismus)一书说,“基督教神学也从希腊哲学采纳了灵魂不死的主张。”他们把这项主张“与圣经所说的身体复活一事……混合起来。”

基督教国的领袖们,像在路德的日子一样,不但采纳了人为的主张,同时还把他们的传道职分与世俗事务,包括政治在内,混合起来。他们这样行破坏了圣经的权威性。因此,他们仅有“敬虔的形式”,但却证明毫无力量。他们无法扭转上教堂做礼拜的人数锐减、教友反应冷淡、教堂里所作的讨论流于政治化以及教友纷纷脱离教会等情势。——提摩太后书3:5,《新译》。

正如病人的病历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病人的病症,宗教历史也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何以在我们的日子基督教国仍然病入膏肓。那么,纯真的基督教是否没有希望呢?刚相反!耶稣的比喻表明,他手下像麦子般的门徒,就是真正的“王国之子”,会在“末期”的收割中给辨明出来。(马太福音13:38,39,《新世》;但以理书12:4)这件事会怎样发生呢?

从现代的宗教历史学得教训

1891年,一群圣经研究者访游路德在威顿伯格的故居。访游者之一报道说,“我们不禁想起那段暴风雨的日子,仿佛历历在目。”有几个人进入路德的“图书室,坐在他那古旧的椅子上,”其中之一是查尔斯·T·罗素。报道继续说:“今日,[我们]有莫大的理由要欢欣鼓舞。虽然宗教改革的起步者在工作上半途而废,转而致力于设立其他错误的制度,但在上帝帮助之下,洁净圣所一事已进至完成的阶段。上帝的真理的黄金器皿现已井然有序地物归原位了。”路德所未能成就的事,这位访客却得以完成。

在1870年代,罗素与一班爱好真理的男女开始了一个独立的圣经研究班。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可是,正如罗素后来写道,在1870至1875年间,他们“仅看出上帝旨意的梗概。对于许多受到重视的谬误道理,他们尚未完全明白真相。当时,清楚辨明细节的时候还未来到。”但随后的几年却成为恢复原本的基督教标准的里程碑。

借着《锡安的守望台》这本杂志,圣经研究者宣布至高者的名字是耶和华,魂是会死的(1881年),三位一体的信仰并没有圣经根据(1882年),圣经所说的阴间便是坟墓(1883年)。正如谬误的道理是逐渐引进来的,现在真理的光也逐渐越照越明。(箴言4:18,19)这些基督徒自始即已明白有关耶稣献出自己的生命作为赎价的基本真理。他们也一向把基督的隐形复临和上帝的王国订为他们的活动中心。——提摩太前书2:6。

为了以更有组织的方式借着书刊使“圣经真理得以用不同的语言散播开去”,圣经研究者在1884年把业已成立的锡安守望台书社在美国立案成为法团。在上一年他们的书刊已以瑞典文出版。1885年,书刊首次以德文出版。1892年,社方考虑将传道工作推广到海外。时至今日,这些圣经研究者——以耶和华见证人著称——正在208个国家地区以大约200种语言宣扬“这王国的好消息”。——马太福音24:14,《新世》。

大部分见证人均曾是基督教国属下各教会的教友或曾隶属其他宗教。那时,他们相信一些羞辱上帝的教义。但他们一旦获得有关上帝的正确知识,就表现信心,从错误的途径幡然悔悟,回转过来,并且献身受浸成为耶和华手下的仆人。借着“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他们得以享有清白的良心而与上帝和好。——使徒行传26:20;约翰福音17:3。

宗教历史有任何益处吗?

的确有。圣经的颇大部分是有益的宗教历史。(罗马书15:4)四福音表明耶稣如何教导别人认识有关上帝的真理以及他对地球所定的旨意。耶稣的跟从者必须等候这个属天的王国去解决地上的种种难题。耶稣说,“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马太福音6:9,10;25:1-13。

宗教历史证实了圣经的预言,表明确有假基督徒出现。这些人建立了自己在地上的统治。宗教改革虽然改变了世界的大势,却没有把纯正的圣经道理恢复过来。历史也表明现代有些‘保持警醒’,“不属世界”而把上帝的王国置于首位的真正基督徒存在。(约翰福音17:16)这些资料曾帮助许多人辨明今日谁是耶稣的真正跟从者。

文章起头所提及的巴巴拉便是环球各地超过300万名活跃的见证人之一。这些人努力把“福音的纯正教训”带给忠实的人。由于对宗教历史具有相当认识,这些王国宣扬者能够得益不浅。

[脚注]

a 在现代,罗马天主教会的历史家声称,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在威顿伯格把论文钉在城中教会门外一事只是“基督新教各教会的历史传说而已”。可是,无法反驳的事实是,那天路德确曾写了一封语气恭敬的信给艾伯特大主教,随信附上一份论文的副本。路德请求艾伯特斥责自己手下售卖赎罪券的传道者,同时取消一切的训示。这封信的正本现今仍存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国立档案馆内。

b 可参看《守望台》杂志1982年2月1日刊,第12-16页,“产生麦子与稗子的田地”一文以及《守望台》杂志1984年3月15日刊,第10-14页,“偷偷地引进使人灭亡的教派”一文。

[第28页的附栏]

补赎便是免去罪所带来的(现世)惩罚。……这种免罪在这里或在炼狱里都同样生效。——天主教学者洛茨(Josef Lortz)。

甚至在今日,对于补赎是什么,它对天主教徒的生活有些什么意义等,学者们的意见仍莫衷一是。——基督新教历史家博卡姆(Heinrich Bornkamm)。

补赎——天主教的一项特别教义

听告解者把赎罪的处罚(例如祈祷、斋戒、施舍或朝圣)加于告解的天主教徒身上。教皇可以把这些惩罚免除。因为根据罗马天主教的理论,教皇是掌管一切现世惩罚(包括炼狱在内)的主宰。他从所谓基督和圣人的功迹宝库中获得补赎的根据去赦罪。在中世纪,这项权利受到大大滥用;有人称之为“一门庞大的生意,是在牺牲了道德标准及与圣经的教训背道而驰的情况下进行的。”

教会并没有把补赎一事视为与赦罪相等。可是,甚至在中古时代,一般人仍然怀有“天真的信仰,以为付钱便可以把[罪]债取消”。赎罪券的宣传者也支持这个想法。路德的论文对这些“无稽之谈”大事抨击,总括说:“赎罪券是人为的主张,与纯正的福音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1343年,教皇克莱门特六世确立了补赎的教义,但却没有清楚说明其定义。这样,路德遂可以攻击这个教义的含糊之处。教会在1518年迅速作出补救,发表了一项有关补赎的官式定义。然而,教皇李奥十世的训谕并没有提供任何“圣经证据,表明基督和圣人的功迹相等于补赎的宝库。”这件事促使天主教徒路德作出一项重大决定。他拒绝接受没有圣经根据的补赎制度,并且发动了大改革。教会拒绝接受他的批判,结果导致教会的大分裂。

在现代,罗马天主教会内部发生的严厉批判“并没有导致教会制度的改变,只是促成了执行方面的若干改革而已。”1967年,教皇保禄六世决定恢复补赎这个古老的理论。对天主教徒来说,问题的关键仍然是:我跟从上帝的话语抑或相信人为的主张?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