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饱学之士
“弟兄们,看看你们的蒙召吧:按肉身说、有智慧的并不多,有能力的并不多,属贵族的并不多。”(哥林多前书1:26,《吕译》)上述的话表明,人若埋首于世俗的智慧或享有高尚的社会地位,是会有一定危险的,因为这些事都可以妨碍人接受好消息。——箴言16:5;马可福音10:25。
然而,在保罗的日子,有些“按肉身说”有智慧的人也曾接受真理;保罗本身便是一个例子。保罗学识丰富,甚至可能出身名门望族,但他却是个热心的传福音者;这足以表明,世上的名人学者只要心存正直,他们都能够事奉耶和华,他们甚至可以利用自己的世俗才干为耶和华服务。——路加福音16:9。
在大数城出生
正如保罗在后来指出,他的故乡是大数城,“一个著名城市”。(使徒行传21:39,《现译》)保罗可能在这个城里接受语文教育,特别是他所精通的希腊语;这对他的海外传道工作大有帮助。大数城内的景物民风不单展现了犹太人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充满不少外邦文化的色彩。保罗在故居的生活体验使他在随后的岁月以使徒的身分前往各地时可以大派用场。他也晓得怎样以别人能够明白的方式讲解真理。(哥林多前书9:21)例如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使徒行传第17章保罗向雅典人所作的演讲。保罗在讲论真理时曾巧妙地将雅典的宗教资料编进讲词之中,更引用了他们的一首诗句。
罗马公民
保罗也享有另一项有利的世俗条件。保罗既是个罗马公民,他就借助这项权利来进一步推广好消息。有一次,保罗和同伴在腓立比未经审讯便遭受兵士鞭打监禁。他们这样对待一个罗马公民其实是不合法的,所以保罗便将事情向当权者申诉,最后他获准在前往另一个目的地前继续留下来向当地的会众传道。——使徒行传16:37-40。
后来,保罗被提到总督非斯都面前,他于是运用他身为罗马公民的权利要求向凯撒上诉。因此,他得以在罗马帝国的最高权威面前为好消息辩护。——使徒行传25:11,12;腓立比书1:7。
保罗以一种切合实际的方式受到训练,而他后来确实能够学以致用。保罗很可能从父亲那里学会制造帐篷,这使他得以在经济拮据时仍然能够留在服事职务的岗位之上。(使徒行传18:1-3)他也曾受过深入的宗教教育。他出身是个“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使徒行传23:6)事实上,保罗是在赫赫有名的犹太教师迦玛列门下受教育的。(使徒行传22:3)这等教育也许相当于今日优质的大学教育,由此可见保罗的家境自是不差的了。
正确的观点
保罗的背景和他所受的训练,为他提供了一个光明的前景。他在犹太教中本是大有可为的。然而,保罗看出耶稣是弥赛亚之后,他的目标便完全改变了。他在致信给腓立比人时曾简述一些他以前在世俗享有的有利条件,然后说:“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立比书3:7,8。
这位饱学之士绝没有缅怀过去,垂涎他可以借助世俗教育而获得的成就。他也没有因自己“学问太大”而试图威压别人。(使徒行传26:24;哥林多前书2:1-4)相反,他全心信靠耶和华上帝。他论到自己一度享有的前景说:“[我]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立比书3:13,14)保罗十分珍惜属灵的事物。
可是,保罗却善用自己过往所受的训练为耶和华服务。他在论及犹太人时曾说:“我可以证明他们向上帝有热心”,他其实正讲述自己的经历。(罗马书10:2)身为一个法利赛人,他的确曾对上帝和圣经有热心。但保罗在成为基督徒之后,他的热心便受到正确知识所推动,他本着公义的目的运用自己在早期所受的教育。例如,保罗在希伯来书里便运用自己对以色列历史和圣殿崇拜的渊博知识来说明基督教制度的优越。
今日,有许多“按肉身说”有智慧的人也对好消息作出响应。许多拥有各种不同教育资历的人,以及不少专业和商业人士也接受了真理,并且运用自己过往所受的训练为耶和华服务。可是,基督徒无论接受过多少世俗教育,却永不应忘记一件事实,那便是,属灵的资历是极为重要的。这乃是“较重要的事”,因为这些事可以引导我们获致永远的生命。——腓立比书1:10,《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