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95 4/15 2-6页
  • 宗教真理是可以获致的吗?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宗教真理是可以获致的吗?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5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哲学与真理
  • 真理的启迪是必须的吗?
  • 宗教与真理
  • ‘麦子和稗子’
  • 基督徒用心灵按真理崇拜上帝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2年
  • 为什么要寻找真理?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5年
  • 效法上帝,信守真理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3年
  • 讲真理能使人团结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3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5年
《守》95 4/15 2-6页

宗教真理是可以获致的吗?

瑞典大学城乌普萨拉的一名男子喜欢对属灵的事寻根究底。他决定研究城里各种不同的宗教,甚至前往参观他们从事崇拜的地方。他聆听教士讲道,并访问了一些教徒。他发觉似乎只有耶和华见证人才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理”。他不禁纳罕,世上有这么多不同的宗教主张,何以耶和华见证人能作出这样的声称。

以你自己而言,你认为宗教方面的真理是可以获致的吗?人能够决定什么是绝对的真理吗?

哲学与真理

研究哲学的人的看法是:获致绝对的真理是人所办不到的。你也许知道,有人将哲学界定为“致力于解释生命起源和存在的科学”。但实际上,哲学极少探索到这么深的层面。瑞典作家阿尔夫·阿尔贝格在《哲学历史》一书中写道:“鉴于许多哲学问题的性质,要提出肯确的答案是不可能的事。……许多人认为,所有形而上学的[意即与事物的首要原理有关的]问题都属于这……一类。”

因此,那些试图用哲学去解答人生重要问题的人最终时常感到失望和苦恼。瑞典作家贡纳尔·阿斯博林在他所著的《思路与宗教信仰》一书中说:“我们看出的一点是,大自然对人的关注并不比它对蝴蝶或蚊子的关注更大。……在宇宙和世界里发挥作用的各种力量面前,我们是无能为力,绝对无能为力的。每逢世纪末,文学作品时常表现这样的人生观;这个时代的人都曾寄望于进步,憧憬未来会有较好的日子。”

真理的启迪是必须的吗?

显然,人无法仅凭自己的力量就找着关乎生命的真理,看来他们永远也不会找到。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某种来自上帝的启示是不可或缺的。许多人称为大自然之书的自然界就提供了若干启示。即使它没有就生命的起源提出确定性的细节,它却清楚表明,有一种解释比纯粹从物质方面去解释生命远较令人满意。事实上,一条向上生长的青草所跟从的法则与坍塌的洞穴里一堆石头所跟从的法则截然不同。在自然界,生物的结构和组织跟死物大异其趣。因此,一位悉心研究法律和宗教的人有理由作出以下的结论:“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罗马书1:20。

但要找出谁在背后策划这一切的设计和组织,我们必须获得进一步的启示才行。我们岂不应当期望有这样的启示存在吗?期望创造地上众生的造物主将自己向受造之物揭露出来,这岂不是个合理的想法吗?

圣经声称含有这样的启示。我们时常在本刊向读者提出接受这项声称的充分理由。许多有思想的人都接受了这项声称。事实上,圣经执笔者很敏于向人表明,他们所写的资料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创作。这件事本身的确颇不寻常。我们发觉,圣经里的众先知采用诸如“耶和华如此说”一类的话达300多次。(以赛亚书37:33;耶利米书2:2;那鸿书1:12)你也许留意到,著书和写文章的人通常都急于在著作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然而,写圣经的人却甘愿退居幕后;有时我们甚至很难确定圣经某部分的执笔者究竟是谁。

圣经的另一个特色是内在的和谐。鉴于圣经的66本书是在一段长达1600多年的时期里写成的,它的内在和谐确是非同凡响。假设你走进一家公共图书馆,选出66本在一段超过16个世纪期间写成的宗教书籍,然后将各书合成一册。你会期望这本书含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而且传达一个首尾一贯的信息吗?当然不会。要是这样就必须有个奇迹才行。请考虑一下这件事:圣经的各书确实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而且各书更互相提出佐证。这足以表明,必然有一位策划者,一位共同的作者,去指引圣经执笔者将资料记录下来。

然而,你会找到一项特色,它比任何东西更能证实圣经的确是来自上帝的。这就是预言,即预先写下、预告未来会有什么事发生的资料。诸如“在那日”和“末后的日子”一类的片语是圣经所独有的。(以赛亚书2:2;11:10,11;23:15;以西结书38:18;何西阿书2:21-23;撒迦利亚书13:2-4)耶稣降生之前几百年,希伯来文圣经已预告发生在他身上的多项细节——从他诞生到去世为止。因此,最合理的结论是,从圣经我们可以找到关乎生命的真理。耶稣亲自证实这点说:“你的道就是真理。”——约翰福音17:17。

宗教与真理

许多甚至自称相信圣经的人都认为,绝对的真理是无法获致的。美国教士约翰·S·斯庞评论说:“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想法,不应再认为自己拥有真理,别人非接受我们的见解不可。我们必须意识到,绝对的真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罗马天主教作家克里斯托弗·德里克提出一个理由去解释,何以人对寻得真理怀有这种消极的看法:“人一谈及宗教‘真理’,就暗示自己才知情,……你暗示别人可能错了;这自然是不行的。”

然而,身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考虑一些与此有关的问题会使你得益不浅。如果真理是无法获致的,何以耶稣会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何以耶稣的一位使徒会说,上帝的旨意是“要各式各样的人得救,并且对真理获得确切的认识”?为什么在基督教希腊文圣经里,在与信仰有关的事上,“真理”这个语词竟出现了百多次?如果真理是无法获致的,为什么圣经这么多次谈及真理?——约翰福音8:32;提摩太前书2:3,4,《新世》。

事实上,耶稣不但指出真理是可以获致的,而且也表明,如果我们想自己的崇拜蒙上帝悦纳,就必须寻得真理。一个撒马利亚女子想知道纯真的崇拜形式是怎么样——是犹太人在耶路撒冷所奉行的崇拜,还是撒马利亚人在基利心山所从事的崇拜。耶稣的回答并没有表示真理是无法获致的。相反,他说:“那用心灵按真理敬拜父的,才是真正敬拜的人;因为父在寻找这样敬拜他的人。上帝是灵,敬拜他的必须用心灵按真理敬拜他。”——约翰福音4:23,24,《新译》。

许多人声称,‘圣经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因此人根本无法确定什么是真理。’但圣经的措辞是否真的这样含糊,以致你无法肯定它的意思是什么?诚然,有些预言性和象征性的话可能颇难明白。例如,上帝告诉但以理先知,他所写的书含有许多预言性的话,这些资料要等到“末时”才会被人完全理解。(但以理书12:9)显然,有些比喻和象征是必须经过阐释才能明白的。

可是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关于基督教的基本道理,以及按真理敬拜上帝所不可或缺的道德价值观,圣经的主张其实十分明确。在这些问题上,圣经绝没有留下任何足以产生矛盾解释的余地。在致以弗所人的信中,执笔者谈及基督教的信仰只有“一个”,由此表明基督徒不应怀有多种不同信仰。(以弗所书4:4-6,《新译》)你也许纳罕,‘如果圣经不能同时有多种解释,为什么世上有这么多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呢?’我们只要回顾一下耶稣的使徒们死后不久,偏离纯真基督教信仰的叛道主张开始形成的那段时期,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麦子和稗子’

耶稣曾在麦子和稗子的比喻里预告这项叛道所生的影响。耶稣自己解释,“麦子”代表真正的基督徒;“稗子”则代表冒牌或叛道的基督徒。耶稣说,“人睡觉的时候,”“仇敌”将稗子撒在麦田里。撒播稗子的行动始于使徒去世之后。比喻表明,真正基督徒与冒牌基督徒难以分辨的情况会持续到“世界的末了”。由于宗教的田地充斥着许多名义上的基督徒,在许多世纪期间,辨认真正的基督徒殊不容易。然而,到了“世界的末了”,情形就会改变了。“人子”要“差遣使者”,将冒牌的基督徒从真正的基督徒当中分别出来。这意味到,像在使徒的日子一样,届时基督徒会众会很容易被人辨认出来。——马太福音13:24-30,36-43。

以赛亚和弥迦的预言均预告,‘在末后的日子’上帝会将从事纯真崇拜的人重新召集起来。以赛亚说:“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上帝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我们只要客观地留意事实,就可以看出以赛亚的预言正在我们的日子获得应验。——以赛亚书2:2,3;弥迦书4:1-3。

可是,基督徒会众的增长并非凭借人的力量而达致的。圣经告诉我们,耶稣预告他会“差遣使者”去从事收割工作。他同时表示,这样行是要达成一个特定的目的:“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马太福音13:43)这件事表明,基督徒会众会在普世推行一项予人启迪的教育工作。

今日耶和华见证人从他们在232个国家地区内执行的工作可以看出,这些预言已获得应验了。没有偏见的人只要将耶和华见证人的信仰、行为标准和组织结构跟圣经作一比较,就能清楚看出,他们在这些方面跟第一世纪的基督徒会众完全一致。每逢见证人将自己的信仰称为“真理”,他们并不是自我吹嘘;相反,他们这样行是由于他们认真查考过上帝的话语圣经;他们紧守圣经的教训,并视之为量度宗教的惟一正确标准。

早期的基督徒将自己的信仰称为“真理”。(提摩太前书3:15;彼得后书2:2;约翰二书1)当时他们视为真理的教训,我们今日也视之为真理。耶和华见证人邀请所有人亲自研究圣经,然后确定这件事。我们希望这样行能为你带来快乐,不是仅因为找到一个优于别人的宗教,而是因为找到了真理!

[第5页的附栏]

与真理抗衡的哲学见解

证实主义:认为所有关乎宗教的见解都是无从证实的胡言;哲学的宗旨是要将所有肯确的科学理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存在主义:提倡这个主张的人深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况所影响,因此他们对人生怀持消极的看法。他们着重查究人在面对死亡和生命空虚之际所感的痛苦。存在主义作家萨特说,鉴于没有上帝,人被撇下在一个绝对冷漠的宇宙里。

怀疑论:认为在关乎存在的问题上,人无法仅凭观察和推理去达致任何目标或获致任何共通的见解。换言之,人无法在这个问题上获知真理。

实用主义:主张信念的真正价值全凭它对人的利益,诸如重新制定教育、道德和政治架构,有什么贡献而定。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本身并无价值可言。

[第2页的图片鸣谢]

Page 3: Second from left: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Right: Sung Kyun Kwan University, Seoul, Korea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