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儿女应该入学校寄宿吗?
假设你住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小镇。你的几个孩子都在念小学,但他们一到12岁,就要升读中学了。可是在你的地区,一般中学都学生过挤、学校设备简陋、缺乏良好的师资。有时甚至发生罢课,每次学校可能关闭几个星期,甚或几个月。
有人把一份印刷精美的册子递给你看,册子介绍城市里的一间寄宿学校。你在图片看见衣着整齐美观的学生,在设备完善的课室、实验室和图书馆里学习;学生注视着电脑。宿舍的房间又整洁又舒适。你在册子里读到,学校的宗旨是要帮助学生“取得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学术水平”。你又读到:“所有学生都必须遵守行为律则,就像在家里一样;他们必须表现良好礼貌、尊敬师长、与人合作、互谅互让、和蔼可亲、忠实可靠、守正不阿。”
册子上有个笑容可掬的年轻男子说:“我有幸父母把我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一个女孩子说:“学校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这里的环境可以帮助人专心学习。”你想把儿女送到这样的学校寄宿吗?
教育与灵性
所有关心儿女的父母都渴望使儿女的一生有个好的开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健全、均衡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世俗教育不但时常为人打开将来的就业机会,同时还帮助年轻人成长,学会照顾自己和未来的家庭。
你也许会问,‘寄宿学校既能提供优良的教育,又能给予学生所需的德育指引,为什么不善加利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基督徒父母应当严肃地考虑一个至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儿女的灵性健康。耶稣基督问道:“老实说,人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魂,有什么益处呢?”(马可福音8:36)当然,人要是没有了生命,就什么都不会对他有益处了。因此,基督徒父母决定送儿女去学校寄宿之前,应当考虑清楚,这样做会对儿女得永生的希望有什么影响。
同学的影响
某些寄宿学校也许有骄人的学业成绩,但学生和教职员的道德标准又怎样呢?谈到在“最后的日子”世上充斥的是怎样的人,保罗写道:“到了最后的日子,就会有难以应付的凶险时代。因为到时人会专爱自己,贪爱钱财,自负,高傲,亵渎,不服从父母,忘恩,不忠贞,毫无亲情,不愿意达成协议,毁谤人,漫无自制,凶悍,不爱良善,出卖别人,刚愎自用,气焰嚣张,爱享乐不爱上帝,有敬神虔诚的形式,却没有体现敬神虔诚的力量。你要转身离开这些人。”——提摩太后书3:1-5。
道德和灵性每况愈下,这是个遍及全球的现象。这种情况也对按圣经原则生活的耶和华见证人造成不利的影响。住在家里的学生虽然每天跟世俗同学的接触有限,灵性仍可以蒙受强烈的不良影响。见证人的儿女即使每天获得父母的支持、忠告和鼓励,可能仍要奋力挣扎才能抗拒这些影响。
如果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儿女尚且有这样的感觉,那些离开家庭到学校寄宿的孩子,他们的境况会怎样呢?由于得不到仁爱的父母经常提供属灵的帮助,他们变成孤立无援。既然他们每天24小时都跟同学在一起,他们无疑比住在家里的孩子受到更大压力,诱使他们的幼小头脑和心灵附和大众。一名学生说:“在道德方面,寄宿生从早到晚都处于险境。”
保罗写道:“不要受迷惑了。不良的交往会破坏有益的习惯。”(哥林多前书15:33)基督徒父母不应以为,即使儿女经常跟不事奉上帝的人来往,他们的灵性仍不会受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敬神的儿女可能对基督徒的标准不再尊重,对属灵事物的体会荡然无存。有时父母也许不察觉这种情形,直至儿女离开寄宿学校之后, 他们才发现情势不妙。但到了这个时候,谋求补救方法已经太迟了。
克莱门特的遭遇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说:“去学校寄宿之前,我很爱真理,经常跟弟兄一起参加外勤传道。我特别赏识家人研读和会众的书籍研究班。但我在14岁的时候到学校寄宿,最后完全离开真理。我在学校寄宿五年,在这段时候从没有参加聚会。由于经常跟损友为伍,我开始吸毒、抽烟、酗酒。”
教师的影响
无论在什么学校,都可能有滥用职权的缺德教师。有些教师苛刻不仁,有些则对学生作性侵犯。在寄宿学校,这类教师即使胡作非为,也很少被人举报。
不过,以大部分而言,教师都尽力设法把孩子训练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使他们能够适应周遭的世界而跟这个世界认同。但见证人的儿女在这方面遇到另一个难题。世界的标准并非总是跟基督徒的原则一致。教师鼓励学生跟世界打成一片,但耶稣却吩咐跟从者‘不要属于这世界’。——约翰福音17:16,《新译》。
如果孩子为了紧守圣经原则而引起难题,他应该怎么办呢?如果孩子住在家里,在本地一间学校读书,他们可以跟父母商量。父母可以给儿女所需的指导,同时跟教师谈谈。结果,难题和误解通常很快就会获得解决。
但如果孩子在学校寄宿,情形就不同了。寄宿的学生时刻受教师所控制。如果孩子紧守基督徒的原则,他们就必须在没有父母支持下孤军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孩子能够对上帝保持忠心;但更常见的情形是,他们未能这样做。孩子很容易顺应教师的要求,做出自己不应做的事来。
行动受限制
在大学里,学生通常可以随意出入。但寄宿学校的情形就不同了;通常学校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除了在星期日,许多这类学校都不准学生离开校舍,有些甚至连星期日也要学生留在学校里。一名11岁的寄宿生埃露说:“校方不准我们出去参加聚会,外勤传道更不用说。学校里只有天主教和回教的宗教聚会。每个学生都必须在两者之间选择一样,否则就会引致教师和同学的敌视。学校还强迫学生唱颂扬世俗组织的歌曲和教堂的圣诗。”
如果父母把儿女送到这样的学校读书,他们其实向儿女表示什么?他们岂不是表示,世俗教育比聚集起来崇拜上帝或参与使人作基督门徒的工作,甚或比对上帝保持忠诚更重要吗?——马太福音24:14;28:19,20;哥林多后书6:14-18;希伯来书10:24,25。
在一些寄宿学校里,见证人学生能够一起研读圣经,但有时这样做也不是容易。一个名叫布莱辛的16岁女孩这样论及她寄宿的学校:“每天那些所谓的基督徒会一起祷告。我们几个见证人尝试跟他们商量,让我们自己研读圣经,但高年级的同学却说,我们的组织是不受认可的。然后他们强迫我们跟他们一起祷告。如果我们不肯,他们就惩罚我们。向教师投诉只会弄巧成拙。教师会恶声恶气地骂我们,然后叫高年级的学生惩罚我们。”
表明自己与众不同
寄宿学生表明自己是个耶和华见证人,可以对他们颇有好处。校方可能容许他们不参与跟见证人信仰有抵触的伪宗教活动。其他同学也可能不敢叫他们参加有问题的活动和谈话。他们也许会有机会向同学和教师作见证。此外,每逢有人犯了严重过错,那些按基督徒原则而生活的人很少会受到嫌疑。此外,他们有时会赢得教师和同学的尊重。
可是,事情的发展并非总是对见证人有利。如果年轻人表明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常会成为其他同学和教师迫害讥嘲的对象。英卡是个15岁的男孩子,他在学校里寄宿。他说:“在学校里,如果别人知道你是个耶和华见证人,你就会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他们知道我们的属灵和道德立场,于是设下圈套陷害我们。”
父母的责任
学校、大学和教师不能取代父母去模铸儿童,帮助他们成为耶和华手下献了身的仆人。这既不是学校的工作,也不是他们的责任。上帝的话语吩咐父母本身,要好好照料儿女的灵性需要。保罗写道:“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激怒孩子,只要不断用耶和华的管教和思想规正,把他们抚养成人。”(以弗所书6:4)如果儿女到学校寄宿,父母每个月只准探望一两次,他们又怎能执行上帝这个吩咐呢?
环境也许因人而异,但基督徒父母都应该尽力按以下受灵示的劝告而行:“人不照顾亲属,尤其是不照顾自己家里的人,其实就等于否认信仰,比不信的人还不如。”——提摩太前书5:8。
有别的方法吗?
如果看来只有两个选择,要就送儿女去寄宿,要就让儿女在本地设备简陋的学校就读,父母们可以怎样做呢?有些父母面对这种情况,决定替孩子安排一些私人课程,去补足儿女在本地学校所受的教育。其他父母则拨出时间亲自教导儿女。
有时,避免难题的方法是,父母在孩子未上中学之前就预先作妥计划。如果你有年轻的儿女或打算有儿女,你可以先看看当地有没有适当的中学。如果没有,或者可以迁到一间中学附近居住。
父母清楚知道,他们要把对耶和华的爱灌输给儿女,就需要表现技巧、忍耐,也要花许多时间。如果孩子住在家里,要这样做已不容易,要是他住在很远的地方,岂不是难上加难!由于事情涉及孩子的永远生命,父母必须深思熟虑,恳切向上帝祷告,权衡利害,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冒这样的风险送孩子到学校寄宿。如果仅为了要孩子接受寄宿学校的教育,就牺牲了孩子的灵性,那会是何等的短视!这样行仿佛只为了取回一件小饰物,就冒险跑进烈火熊熊的房子里,结果葬身火海而赔上了生命。
上帝的话语说:“精明人看见灾祸,就躲藏起来;愚蒙人却往前走,自取祸害。”(箴言22:3,《新译》)及早避免有害的情况总比日后谋求补救方法好得多。因此,如果你问自己,‘我应该让孩子入学校寄宿吗?’考虑一下这节经文不失是明智之举。
[第28页的附栏]
年轻见证人对寄宿学校的看法
“在寄宿学校里,见证人儿女得不到任何属灵交往。学校里充满敌视的气氛,见证人受到很大压力,很容易行差踏错。”——罗特米,他从11岁到14岁都是在寄宿学校念书。
“参加基督徒聚会十分困难。我只能在星期日参加。为了参加聚会,我必须趁其他同学排队上教堂时偷偷溜走。我觉得很不开心,因为在家里的时候,我习惯参加会众的所有聚会,星期六和星期日我会参加外勤传道工作。在学校寄宿对我毫无鼓励。我失去了许多对我有益的东西。”——埃丝特,由于不肯上教堂做礼拜,她经常被教师杖打。
“在寄宿学校向同学作见证是很困难的事。要与众不同也不容易。我想跟其他同学一样。如果我能够参加聚会和传道,很可能会有较大勇气。但我只能够在放假的时候才参加聚会,一年大约只有三次。除非你的灯经常补充灯油,否则灯光必定会十分暗淡,我在学校里的情形就是这样。”——拉拉,她从11岁到16岁都在学校寄宿。
“现在我已经不在寄宿学校念书了,我很高兴能够参加所有聚会,经常出去传道,跟家人一起讨论每日经文。虽然在学校寄宿也有若干好处,但没有什么东西比我跟耶和华的良好关系更重要。”——妮奥米,她说服爸爸把她从寄宿学校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