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98 3/15 26-30页
  • 君士坦丁大帝——基督教的维护者?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君士坦丁大帝——基督教的维护者?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8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历史人物君士坦丁
  • 君士坦丁利用宗教
  • 君士坦丁真的是基督徒?
  • 君士坦丁是“圣人”?
  • 他的计谋所导致的后果
  • 纯真的基督教在哪里?
  • 君士坦丁
    警醒!2014年
  • 君士坦丁“大帝”
    警醒!1972
  • 基督教国如何变成这世界的一部分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3年
  • 基督教国真正是基督的领域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6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8年
《守》98 3/15 26-30页

君士坦丁大帝——基督教的维护者?

在芸芸历史人物当中,被人美其名为“伟大”的并不多,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是其中之一。基督教国不但把君士坦丁誉为“圣人”“第十三位使徒”“等同使徒的圣者”,还声称他“蒙天主拣选,为要大大扭转整个世界的局面”。另一方面,有些人把君士坦丁形容为“满手血腥、恶贯满盈、弄虚作假,……是个丑恶的暴君,罪大恶极”。

许多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听信,君士坦丁大帝是基督教的大恩主。他们认为,君士坦丁拯救基督徒脱离罗马的迫害,让他们享有宗教自由。在许多人看来,君士坦丁切实跟从耶稣基督的脚踪,努力推广基督教。东正教和科普特教会声称,君士坦丁和他母亲海伦娜都是“圣人”,还把6月3日——或根据教会历法把5月21日——定为尊荣他们的节日。

君士坦丁大帝究竟是谁?在使徒时期之后,君士坦丁在基督教的发展上担任什么角色?历史和学者提供的答案确实发人深省。

历史人物君士坦丁

大约在公元275年,君士坦丁在塞尔维亚的内索斯诞生,父亲是君士坦提乌斯。公元293年,君士坦提乌斯成为罗马西部行省的皇帝,当时君士坦丁奉皇帝加莱里乌斯之命,在多瑙河作战。公元306年,君士坦丁回到英国,在他那不久人世的父亲身旁侍奉。他父亲去世后,军队随即拥立他为皇帝。

那时,自称是奥古斯都(皇帝)的还有另外五个人。从公元306至324年期间,内战持续不休。在此之后,君士坦丁成为惟一的皇帝。君士坦丁在两场战役里获得胜利,从此确立了他在罗马历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当时罗马帝国惟一的统治者。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在罗马城外的米尔维恩桥战役里打败了对手马克森提。基督教教义辩护文的作者声称,在这场战役里,君士坦丁看见烈日之下有一个火红的十字架,并有“凭此标记进行征服”的拉丁语字样。此外,据称君士坦丁在梦里接获指示,要在军队的盾牌上用希腊语写上基督的名字的首两个字母。然而,这个说法却有不少年代上的差错。《基督教历史》声称:“这个异象发生的精确时间、地点和细节有许多矛盾的地方。”为了向君士坦丁表示欢迎,罗马的异教元老院宣布他是大奥古斯都兼大祭司长,意即罗马帝国的异教大祭司。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皇帝李锡尼——东部行省的统治者——缔结联盟。他们颁布米兰敕令,容许所有宗教团体享有崇拜自由和同等的权利。可是,不少历史家却认为这份文件价值不大,声称它只是一封例行的官方函件,而不是皇帝的重大敕令,或显示帝国对基督教的政策有所改变。

在随后十年间,君士坦丁打败了最后的敌手李锡尼,成为罗马世界无可置疑的统治者。公元325年,君士坦丁虽然还没有受浸,却负责领导“基督教”教会第一个主教特别会议。在会议上,阿里乌所倡导的主张受到谴责;教会拟定了尼西亚信经,列明教会的主要信仰。

君士坦丁在公元337年患上不治之症,在临终前不久受了浸。他去世后,元老院把他奉为罗马神祇之一。

君士坦丁利用宗教

论到公元三、四世纪罗马皇帝对宗教的一般态度,《希腊民族史》指出:“虽然罗马皇帝对宗教兴趣不大,可是,为了迎合民众,他们发觉必须在政治策略的架构中,让宗教占一席重要地位,至少为他们的行动添上一点宗教色彩。”

君士坦丁无疑是个懂得利用时势的人。在事业的初期,他需要有“神灵”撑腰,然而罗马神祇的影响力正江河日下,根本无法给他所需的支持。整个帝国,连同其中的宗教和其他机构,正逐渐衰落。因此,为了重整旗鼓,君士坦丁必须借助一些崭新而富于激励的事物。《凯德里亚》百科全书评论:“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个宗教不但支持他的胜利,还支持他重组帝国。各地的基督教会成了他的政治盟友。……当代的教会领袖成为他身边的谋士。……君士坦丁要求他们要保持团结。”

尽管当时“基督教”已变节堕落、腐败不堪,君士坦丁却意识到,教会能够成为有用的工具,使帝国恢复元气、团结合一,借此巩固他的统治势力。君士坦丁采纳了变节基督教的信仰,好赢得教会的支持,以达成他个人的政治目的。他决定通过一个“公教”(意即共同的宗教)使人民团结起来。异教的习俗和节日改以“基督教”的名义奉行。“基督教”教士跟异教祭司享有同样的地位、薪酬和势力。

为了政治理由,君士坦丁竭力维持国内的宗教和谐,并迅速制止一切反对的声音。然而,制止的理由并不是基于教义上的真理,而是基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主张。鉴于当时“基督教”教会严重分裂,教义上的歧异根深蒂固,君士坦丁有机会以“天主差派”的居间者自居,作出干预。他跟北非的多纳图派信徒,以及帝国东部的阿里乌信徒接触过后,很快看出仅凭游说并不足以促成一种牢固、合一的信仰。a为了解决有关阿里乌教义的争论,君士坦丁召开了教会历史上第一个全基督教会议。——参看题名为“君士坦丁与尼西亚大公会议”的附栏。

论到君士坦丁,历史家保罗·约翰逊写道:“君士坦丁对基督教表现宽容,其中一个重要理由也许是,这样他和国家就有机会控制教会在正统信仰方面所定的政策,以及在处理非正统信仰方面的政策。”

君士坦丁真的是基督徒?

约翰逊指出:“君士坦丁从没有舍弃太阳崇拜,他在货币上仍然保留太阳的图形。”《天主教百科全书》评论:“君士坦丁对‘基督徒’和异教徒都同样善待。身为大祭司长,他照料异教徒的崇拜,并保障他们的权利。”《凯德里亚》百科全书说:“君士坦丁从没有成为基督徒。凯撒里亚的优西比乌斯曾为君士坦丁作传,他声称君士坦丁在临终前终于成为基督徒。他虽然受洗,却不令人信服。事实上,[君士坦丁]在受洗前一天曾向宙斯献祭,因为他仍然持有大祭司长的头衔。”

君士坦丁在公元337年去世;直至那时,他仍然持有大祭司长这个异教头衔,意即宗教事务的至高领袖。关于君士坦丁受洗这件事,我们大可以问问:在受洗之前,他有没有按照圣经的教训,衷诚悔改而归信呢?(使徒行传2:38,40,41)他受洗时是否完全没入水中,借此象征他献身给耶和华上帝?——参看使徒行传8:36-39。

君士坦丁是“圣人”?

《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君士坦丁被誉为‘伟大’,是由于他所成就的事,而不是由于他的为人。如果按人格来评价的话,君士坦丁会是古今一切持有‘伟大’之誉的人当中最低的一个。”《基督教历史》说:“早期记载表明,君士坦丁性情暴烈,发怒时行事残忍。……他并不尊重人命。……随着他年事渐高,他的私生活也越来越丑恶。”

君士坦丁显然在性格上有严重的弱点。一位研究历史的人指出,“君士坦丁所犯的罪行,往往跟他暴烈的性情有关。”(参看题名为“杀人君王”的附栏。)历史家菲希尔在《欧洲历史》一书里声称,君士坦丁根本不是个“基督教人物”。事实表明,他并没有真基督徒的各种特征;他没有披上“新品格”,也没有结出上帝圣灵的果实,包括爱心、喜乐、和平、恒忍、仁慈、良善、信心、温和、自制。——歌罗西书3:9,10;加拉太书5:22,23。

他的计谋所导致的后果

君士坦丁既是异教的大祭司长,自然也是罗马帝国的宗教元首。他试图收买变节教会属下的教士。君士坦丁把教士立为罗马国教的官员,享有权势、声望和财富。《天主教百科全书》指出:“有些主教被宫廷的荣华所惑,甚至把皇帝誉为天主的天使;他们说他是圣人,并且预言他会像天主的儿子一样在天上作王统治。”

由于叛道的基督教与世俗政府交好,它跟这个世界和世俗制度越来越打成一片,以致完全偏离了耶稣基督的教训。(约翰福音15:19;17:14,16;启示录17:1,2)结果,“基督教”跟各种谬误的道理和习俗搀杂起来,采纳了诸如三位一体、灵魂不死、地狱永火、炼狱、为死者祷告、使用念珠、画像、偶像等宗教主张和习俗。——请参看哥林多后书6:14-18。

教会也秉承了君士坦丁的专制作风。圣经学者亨德森和巴克指出:“福音的单纯受到腐化,教会采纳了种种浮夸的宗教仪式和礼节,基督教的导师享有世俗的名利;至很大程度,基督的王国已变成这世界的王国。”

纯真的基督教在哪里?

历史事实把君士坦丁的“伟大”背后的丑恶真相揭发出来。基督教国绝不是真基督徒会众的元首耶稣基督建立的,相反,这是一个异教皇帝为了政治理由,使用权宜之计和狡猾手段所造成的结果。历史家保罗·约翰逊问得好:“是罗马帝国归信基督教,还是基督教把自己卖给了罗马帝国?”

所有渴望紧守纯真基督教的人大可放心,因为他们可以获得帮助去辨明现今的真基督徒会众,跟其中的分子联络交往。世界各地的耶和华见证人很乐意帮助心地忠实的人辨明纯真的基督教,以上帝所悦纳的方式崇拜他。——约翰福音4:23,24。

[脚注]

a 多纳图派是公元4~5世纪的一个“基督教”教派。该教派的信徒声称,教士必须保持高尚的操守,圣餐才能发挥效力;他们也主张教会要把严重的犯过者开除。阿里乌派是公元4世纪兴起的一个“基督教”运动,否认耶稣基督的神性。阿里乌主张上帝不是被诞生的,因此是没有开始的。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由于耶稣是被诞生的,所以不可能跟父一样是上帝。儿子并不是自永恒就存在的,而是凭着父的旨意受造而存在的。

[第28页的附栏]

君士坦丁与尼西亚大公会议

在尼西亚大公会议上,君士坦丁这个未受浸的皇帝担任什么角色呢?《大英百科全书》说:“君士坦丁亲自主持会议,积极指引所作的讨论。……主教们慑服于皇帝的权势,于是同意签署信经;只有两个人不肯签,但许多主教其实并不是甘心签署的。”

经过两个月的激烈辩论后,这个信奉异教的政客插手干预,决定支持那些声称耶稣是天主的人。为什么呢?《基督教教义简史》一书说:“基本说来,君士坦丁对于当时根据希腊神学所提出的问题根本一窍不通。”但他可以看出,当时的宗教分裂威胁到他的帝国,因此他决心要巩固自己的版图。

论到在君士坦丁的主导下、尼西亚大公会议所草拟的决议书,《希腊民族史》指出:“[君士坦丁]对于教义问题毫不关心;……他坚要不惜任何代价,使教会内部恢复团结。君士坦丁以‘教外人士的主教’自居,确信自己有权就任何宗教问题作出最后决定。”这个会议所作的决定,有可能受上帝的灵所支持吗?——请参看使徒行传15:28,29。

[第29页的附栏]

杀人君王

在上述标题下,《希腊民族史》一书描述“君士坦丁犯了令人发指的伦常罪行”。君士坦丁建立了王朝后,还没有机会好好享受这些料想不到的成就,就开始留意周围的威胁。君士坦丁为人多疑,也许受到进谗言者所怂恿,首先对侄儿利奇尼亚斯起了疑心,认为他是个潜在的敌手。(他的侄儿是一度与君士坦丁一同掌权的奥古斯都的儿子,而这个奥古斯都早已给君士坦丁处决。)后来,君士坦丁的长子克里斯普斯也被处决;这件事的罪魁是他的继母福丝塔,因为福丝塔认为,克里斯普斯会妨碍她自己的儿子获得全部权力。

福丝塔这个行动结果使自己也死于非命。奥古斯塔·海伦娜对儿子君士坦丁一直操有强大影响,看来她有分参与这宗谋杀。君士坦丁常常受到乖戾的情绪所控制,结果驱使他把不少朋友和相识都相继处死。《中世纪历史》一书总结说:“君士坦丁悍然处死——且不说谋杀——亲儿子和妻子,这件事显示他丝毫没有受基督教的精神所感化。”

[第30页的图片]

罗马这座拱门被用来显扬君士坦丁

[第26页的图片鸣谢]

Musée du Louvre, Paris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