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毁坏公物——原因何在?
圣保罗市一个环境优美的地区,有一堵墙刚髹了新油漆,就被人写上“无可奉告”几个大字。你也许想,有人肆意毁坏公物。你的想法没有错;不过,毁坏别人财物有许多种形式,涂污墙壁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试想想你的新汽车给不负责任的人恶意毁坏了。或者你留意到,有些方便大众的公共设施同样给人毁坏,甚至完全毁掉。为什么有些人要蓄意毁坏别人的东西呢?你是否觉得奇怪,为什么恶意毁坏别人财物的行为,竟像燎原烈火般到处蔓延?在许多国家,毁坏公物的人看来特别喜欢以电话亭、公共交通工具,例如火车、公共汽车,作为破坏的目标;他们仿佛觉得涂污、损毁这些设施是一种乐趣。蓄意毁坏公物的人看来对什么都不爱惜。但我们倒想知道,我们所见到或所经历到的毁坏公物行为,大多数是由什么促成的呢?
里约热内卢有个青年人叫马尔科a,他因为自己拥护的足球队输了一场球赛,就变得郁郁不乐。受挫之余,马尔科向一辆载满胜出队伍球迷的公共汽车投掷石块泄愤。也想想克劳斯。他在学校里成绩很差,于是老羞成怒,用石头把学校的窗户击破。不过,他的“玩意”却乐极生悲,因为学校要他爸爸赔偿损失。另一个青年人名叫欧文。他半工半读;从外表看来,他跟同辈朋友都是循规蹈矩的青年人。可是,他们闲来却在左邻右里毁坏公物,以此寻开心。欧文的父母却蒙在鼓里,对儿子所作所为一无所知。瓦尔特是个孤儿,他无家可归,平时就在圣保罗市的街头露宿。瓦尔特的密友是一群喜欢恶意毁坏别人财物的恶少年。瓦尔特跟他们一起做这些损人不利己的勾当,还学会武术防身。这些例子足以表明,所有恶意毁坏别人财物的行为背后都涉及到人,但触发这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事情所涉及的感情因素,则各有不同。
《世界图书百科全书》说:“毁坏公物的行为可以是一种报复行动,也可以是表达政见的一种方式。有时年轻人和成年人只把毁坏别人的东西视作‘寻开心’。”可是,毁坏公物的行为却不仅是青年人寻开心那么简单,它可以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甚至闹出人命来。有一群青少年看见一个男子睡着了,为了“寻开心”,他们把易燃液体淋在他身上,接着点着火。这个遭殃的印第安人后来在医院不治去世。据一项报道说:“有人听到这些年轻人说,就算烧死人,也不会有人关心,因为街上已经有几个乞丐被烧死,警方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不论毁坏公物的行为看来是否有人受害,别人要付出的代价——包括金钱上和感情上——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和终止毁坏公物的行为呢?
谁能终止恶意毁坏别人财物的行为?
学校和警察是否有能力防止毁坏公物的行为呢?其中一个难处是,政府当局也许忙于处理较严重的罪行,例如贩毒、谋杀等,以致根本无暇侦查“没有受害者”的案件。据一个警务人员说,每逢有青年人闯祸,父母总爱把罪责“归咎于跟他来往的孩子,不然就归咎学校,甚或埋怨警察把他抓住”。诚然,教育和执法可以减低恶意毁坏公物的个案;可是,如果父母的态度没有改变,那又怎样呢?一个青少年惩教官说:“问题的关键是无聊和机会。孩子晚上在街上留连,无所事事。很可能没有人监管他们,不然,他们就不会在街上闲逛了。”
尽管恶意毁坏公物的行为在许多国家是个严重难题,请看看这种情势可以怎样被扭转过来。本文开始时提及的几个年轻人,本来喜欢肆意毁坏别人的东西,现在却已经改过自新,彻底弃绝这种违反公益的行为了。究竟什么促使这些前少年罪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此外,如果你知道有一天,恶意毁坏别人财物的行为不仅会大为减少,还会被彻底根绝,你会感到惊讶吗?我们鼓励你看看下一篇文章,就可以知道分晓。
[脚注]
a 名字并非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