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62 3/1 155-159页
  • 为印度的人民打开生命的道路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为印度的人民打开生命的道路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2年
  • 小标题
  • 罗素访问印度
  • 印度所获得的协助
  • 交通的难题
  • “守望台”在禁令下传至人们的手中
  • 新落成的分社办事处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2年
《守》62 3/1 155-159页

为印度的人民打开生命的道路

对印度的人民说来公元1912年是极具重要性的一年。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预见到这一年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它在印度开始了一项注定会为其中的许多人民带来永生的运动。

认识关于全能的创造主上帝的真理乃是得永生的必要条件;可是真理却从未受过一般民众的欢迎。因为“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撒但魔鬼]手下。”身为“这世界的神”,撒但已“弄瞎了[不信之人的]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约翰一书5:19;哥林多后书4:4)所以任何能使这些被弄瞎了心眼的人复明,并且将通到永生的道路向人标明的运动无疑是一项极重要的运动”1912年在印度开始的便是这样的一项运动。

那年有七个人联袂作环游世界之举。这是由今日称为宾夕泛尼亚州守望台圣经社的团体所推行的一项运动的一部份。这个团体的宗旨是要致力于将上帝的王国业已建立的信息传遍全世界以实现耶稣在马太福音24:14所说的预言:“这王国的好消息要传遍为人所居的大地,目的在对万民作一个见证,然后末日才来到。”

罗素访问印度

当时的七个人都是态度积极而满怀希望的人。他们的希望是以基督教国自谓相信的上帝的道为根据的这些人想为自己找出基督徒的任务是否就是他们所正要做的事:为这个旧世界行将遭遇的末日作见证,并且教导人认识关于上帝的王国的真理和这王国将会为地上人类带来的许多幸福。

于是这几个人仆仆风尘地各处旅行。他们从美国出发,经过夏威夷,日本,中国,穿过亚洲大陆而抵达印度。他们在崔凡德恩(Trivandum),苛他拉克拉(Kottarakara),尼加该(Nagercoil),普兰(Puram),马德拉斯(Madras),维沙加巴坦(Vizagapatam),加尔加答(Calcutta),庇南里斯(Benares),努克脑(Lucknow),和孟买(Bombay)等各城市发表圣经演讲。当时有大群听众聚集起来聆听这些演讲。其中有一小部份比其他的人表现更深的兴趣。其中将别有一个人非常感兴趣地留心聆听。他见到了他以前从未有机会认识的真理。他要求和这七人委员会中的主席,查理士·罗素(Charles T. Russell)作一次单独的会谈。罗素很仁慈地在百忙之中抽出了半个钟头的时间和年青的约瑟,这个青年的名字,谈话。那次会谈结果延长到两小时,随后更开始了在印度继续推行这种圣经教育的一种永久安排。时至今日这种安排已为在印度许多谦卑的人带来了永生的希望。

早在1912年的时候,人们所学习的只是基本的圣经真理,他们并没有学习如何传扬这些真理的神治方法。每周他们都举行传道的活动,同时亦建立了一些研经班。其中一些较热心的信徒有时会抽出时间向人分派传单或在举行聚会时发表公众演说,有时也有些人从事逐家逐户的传道工作。但这只是一个运动的开端而已,这项运动注定会长成为上帝用来向印度的人民宣示他的旨意和目的的工具。

在开始时,这项运动的范围仅限于印度南部,特别是如今改称为克雷拉省(Kerala)的特拉凡苛地区(Travancore)。在许多地方都有一些研经班建立起来,其会员则采用这个国际社团在英国的分社名称万国圣经研究会。因此他们被人称为“圣经研究者。”不久美国的总部派了一个代表到印度去协助他们发展当地的传道工作。可是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之后不久,情势的演变使这位弟兄不得不离印返国。以致工作遂一度松懈下来。后来总部又派了另一个代表到印度,于是工作又得以扩展;但不久战争的情势人又再度迫使他离开印度。此后有一段短时期内大家都为这项新兴的运动担忧。直到1926年这项为人带来生命的工作才得以再度展开而向前推进。

印度所获得的协助

紧接着1926年五月耶和华见证人在伦敦所举行的重要大会之后。社方拣选了两个人到印度去工作。其中一个的伙伴返回到他在英国威尔斯南部的传道工作区域,心中想着如今他的传道伙伴既已被征往国外服务了,将来不知会有什么变化。两天之后,当这个名为史坚拿(F. E. Skinner)的青年在分发完一些邀请人聆听一次圣经演讲的传单后回到他的住处时,他发现有一封电报在等着他。

这封电报说:“卢述福弟兄要见你。”当时卢述福弟兄正在伦敦,而我们都知道有些英国的弟兄正被派到海外去组织传道工作。因此当这个青年翌日乘搭早班火车往伦敦时,他的脑中所浮起的第一个疑问便是,“这倒底是什么意思呢?一定是派我到国外去服务。我真想知道是到那里去?”不过在这个青年的脑中有一件事是很肯定的,“不论派我到什么地方,我都愿意去。”

怀着这样的态度。他抵达社方在伦敦的分社办事处,而且很快便见到卢述福弟兄。“你会在乎在地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工作吗?”卢述福弟兄问他。“我不在乎,”他回答说。“你喜欢到印度去吗?”卢述福弟兄接着问道。“你要我什么时候动身呢?”这位青年反问道。在几分钟之内他们便作好了决定。以前的伙伴如今又再度携手共同负起一项更大的责任:在印度组织和扩展这项始于1912年的传道工作。头一个被召担任这项工作的青年,乔治·莱特(George Wright)住在伦救,而他的伙伴的本家则在锡非尔(Sheffield)。于是乔治便立刻开始办理护照及订购从伦敦至孟买的船位等事项,他的同伴则赶返锡菲尔去向父母及亲友道别——无期限的离别。这好像亚伯兰从上帝所获得的呼召一样:“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他]就遵命出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那里去。”——创世记12:1;希伯来书11:8。

往印度的途中充满了新奇的经验,哩复一哩,日复一日地,我们的船在愈来愈煖的海水中疾驶,越过蓝得出奇的地中海而抵达塞得港(Port Said)。在此我们首次见到东方生活的情调,但它只是到东方的中途而已。随后我们穿过苏彝士运河,绕过西乃半岛而望见在许久以前,当以色列人从埃及出来前往应许之地时曾走过的一片令人生畏,寸草不生的荒山野岭。接着我们驶过红海而至亚丹(Aden),然后渡越亚拉伯海抵达印度西岸的孟买。码头上站着一位印度弟兄,他就是在十四年前与罗素弟兄会唔的约瑟弟兄。经过一两日共同商讨将来的发展计划之后,这两位英国弟兄便被单独留下在孟买这个大城市中着手进行他们被委派去做的重大工作:将耶和华的王国会为人类带来永生的信息传给印度的亿万人民。

这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我们首先立即筹备宣传和举行二次题目令人惊谔的公开圣经演讲:“现在活着的千万人将永远不死!”和“死者在何处?”来听演讲的有各种各类的人,其中有些留下了他们的姓名住址让我们在日后去探访他们。此后不久我们在一个铁路工人协会里举行了一连串的演讲。这些演讲的结果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些每周经常举行的研经班;当日参加这些聚会的人有些直至今日仍然是上帝手下勇健的忠仆;他们仍然以耶和华见证人的身份积极为人服务。这是一件能够将人的思想从宗教传统转向上帝纯正的道,并且给乎他们一个在地上乐园永远生活的希望的工作。

但这项运动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孟买或特拉凡苛地区。全印度的人民都必须有机会听到这个信息。在印度的好些地方均有一些孤立的小群善意人士需要我们去探访。于是我们在孟买的两位同工便作好安排轮流巡游全印探访这些孤立的善意人士。他们走遍印度的东南西北,所探访的主要是一些英籍人士或英印混种所集居的城市。

交通的难题

很显然地,在入口如此稠密,地区如此广阔的国家中,两三个人的力量绝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于是他们发出了一项呼吁要求社方派遣更多的工作人员到印度。1928年来了两位,1929年又来了两位。但那仍然是不够的。再者当时旅行的工具极为不便,而小村镇中住宿的简陋则更不用提。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他们购买了一辆A型的福特牌汽车,并且,附带落一个备有睡眠和炊食装置的车厢。这样至少可以使旅行者不必倚靠旅馆,因为,他们所到的地方时常根本没有旅馆。

后来在1931年又有三个英国弟兄自愿到印度服务。他们也购买了一部旅行房车,由此使巡回的传道工作有了扩展。不久以后一位当地的弟兄买了一部旅行房车,另一位弟兄亦买了一部。在1933年有一位先驱传道员乘着一部设有放映“创造影剧”这部电影的放映机的房车单独旅行了一整年,由此对数以千计的印度居民为王国的希望作了一个彻底的见证。到了1934年,印度总共有了四部旅行房车经常不断地在各地巡游,将含有永生的信息的印刷品分派给人。

1937年,财富这部书以四种印度的方言发行:这部研究圣经的辅助读物曾帮助许多人对真理获得清楚的认识。1937年有一篇来自旁遮普(Punjab)的报告说:“在坎尼娃(Khanewal)附近的基督教村镇中,每一个识厄杜(Urdu)文的男女手中都有一本厄杜文的《财富》。”那一年在印度总共有28名先驱传道员和365名普通传道员在传扬着上帝王国的好消息。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年1939爆发时,这一小队工作人员已在这广大的半岛上大多数的重要城市和乡镇中分派了五十多万本精装书和小册子。由此使数百万人有机会获知关于上帝的旨意的基本真真理。

在那些日子公路的沿途尚未设有加油站;当时的先驱传道员经历过许多种不同的境况。时常所谓的路只是牛车道而已。凡是溪流都一律没有桥。不止一次地,他们被迫将旅行房车上的行李,在溪流当中卸下,然后把汽车的后轮从深达一尺的泥泞或溪水中掀起才能渡遇河的另一岸。在干燥的季节他们则时常需要穿越大片炎热的沙地,于是他们必须把轮胎内一半的气放出使它们不致陷入沙中,然后等到抵达另一边时再用脚中的打气机将轮胎的气打足。在1940年有一队先驱传道员租赁了一只小船去探访“后河”一带僻远的村镇。大约有一千多人集合起来听他们的演讲。他们并且分派了六百多本精装书和小册子。同年有一家电影院的经理向我们要了“政府与和平”这套录音唱片中的某几张在放映影片中途的休息时间放给观众听。结果,我们亦借此分派了许多书籍。

“守望台”在禁令下传至人们的手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社方的一切出版物均被禁运入印度;加尔各答的先驱传道员所有的书籍亦被没收。但是政府的官员人不能禁止真理的传播,因为这乃是上帝所指定的工作,所以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它的。虽然《守望台》杂志被禁入口,我们却从未缺过一期。不但如此我们还将每一期翻印许多份而把它们送到希望阅读它们的人手中。

1944年当战争接近尾声之际,印度立法院中的一些委员将加于我们的出版物上的禁令提出来讨论,不久内政部的部长便宣告将禁令撤销了。在一片欢乐声中,我们在珠宝坡(JubbuIpore)举行了一次大会。从此我们又可以再度为我们的圣经演讲公开作宣传而不用怕警察干涉,并且也可以公开分派圣经书籍了。

在战争期间社方在美国开办了一间圣经训练学校,称为守望台基列圣经学校,宗旨是要训练男女传道员从事海外便道工作。印度有份享受这项权利吗?当然有。一天晚上,在孟买小组每周的工作检讨会正在举行之际,分社仆人史坚拿收到了一封电报。他以为是某些先驱传道员因急需书籍而打来的,但当他拆开来看时,他见到上面写着寥寥的几个字:“请至基列入学。”

这时战事虽已结束。一般老百姓还没有经常航行的船只可乘搭。因此怎样从印度到美国赶上下一届基列的开学日期便成了一个大问题。最后他终于在一条可载客的兵船上购到一张船票。这只船从印度向东航行经过星加坡和上海,然后穿越太平洋至美洲西岸。抵达旧金山而在一位美国弟兄的家中受到热情的款待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然后他再横渡美洲途经芝加哥,水牛城,而抵达纽约州以昔加城郊外的基列学校。

基列的训练结束后,有六个月的时间史坚拿弟兄在美国从事巡视各小组的环务工作。在此之后的许多年间,有更多的海外传道员从基列被派往印度工作。他们在许多人的心中都培植起永生的希望。1950年新世界社会在印度只有300个份子,但到1960年这个数目已经增至1500人。

新落成的分社办事处

守望台社的社长曾数度访问印度而为当地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动力。后来此地的工作更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印度将会有自建的分社办事处和工作人员的宿舍。在孟买和郊外近海一个清幽的地点不久便奠好了一座宽广的楼宇的根基。逐渐地,从水泥的骨架升起了一座雅丽的楼房,如今的问题便是,何时和谁会正式为这座楼宇举行落成典礼而将其献给耶和华呢?

那时已是1960年的十一月,而通常在十二月总有一位社方的旅行代表来访问印度。果然大家热切期待的这次访问不久便正式宣布了。由有社方的这位旅行代表来奉献这座新落成的楼宇是多么适当!于是分社遂排好了奉献的节目。当时区务仆人山得逊弟兄正好在渡假,因此他亦能够到孟买来参加这次庆典;他同时被邀上台向一群快乐的听众致词。

分社仆人首先致词。他讨论先知撒迦利亚所描述的一幅异象;在这异象里耶和华的组织被象征为一座人口众多而无城墙的城市。但耶和华自己要作它“四围的火[墙]”而使其充满耶和华的荣耀。他简略地叙述宣扬王国的工作在印度刚开始时的情形和直至目前的发展和成长。同时也讨论到撒迦利亚在后来所说的预言,描述有“十个人”拉住一个犹太人(属灵的以色列人)的衣襟,因为事实表明“上帝与你们同在。”——撒迦利亚书2:4,5;8:23。

其次是区务仆人致词,他论到目前在印度进行的传道工作。他强调在艰苦的情况下保持忠诚的重要,并且提出若干弟兄们如何正在这样行的例证。他叙述有一次一位弟兄在路旁拾到一个钱袋,里面有数目相当大的一笔钱。后来他注意到一个罗马天主教的教士焦急万分地在路上慢慢走着,一面四处搜寻。这位弟兄遂上前问教士是否遗失了东西。不错,他丢掉了他的钱袋。这位弟兄人把钱袋归还给他。这位教士如释重负,遂问这位弟兄是谁。这位弟兄回答说:“我原本是个天主教徒,假若我现在还是的话,我一定会把钱袋收起来不作声,但我现在是一个耶和华见证人。所以我将钱袋还给你。”

接着杜华弟兄(Dower),孟买分社办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讨论“存至将来的建设工作。”他指出上帝并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宇里,但他却喜欢用楼宇来成就他的旨意。接着由带务仆人,金弟兄(G. D. King)致奉献词。他适切地表达出我们对赐给我们这座楼宇的耶和华上帝所怀的感激,并且宣布这座楼宇会完全充作执行他的旨意之用。在作过祈祷之后,金弟兄对来自孟买耶和华见证人各小组的263位听众发表了一篇关于传道工作的演讲。

这问楼房的本身是一座钢骨水泥的砖屋,前面完全以石砌成而使其更为美观雅致。在一端是入口处,两壁均砌以灰色的大理石,在石阶的两旁筑有供种花之用的石盘。一入门的休息室兼作会客室。墙上有一幅描画乐园景象的大浮雕。此外楼下有餐厅,厨房和储室等。楼上则是六间卧房和一间宽敞明亮的王国聚会所,大约可容250人左右。在天台上也有足够的地方供露天聚会之用。整座楼位于一个花园中间,这个花园在过了相当时间之后会逐渐发展成一个美丽如画的乐园。

这便是1912年在印度开始的一项小型运动的成长经过。在印度一般人通常喜欢说“所有的宗教所教的都是一样的,”“一切宗教都是好的。”“所有的宗教目标都一样。”但这是真的吗?绝不然,因为耶稣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3,14)与这个旧世界的阔路背道而驰的乃是将人带到新世界里享永生的窄路。不错,远在1912年在印度开始的运动乃是注定会为下下万万的印度人民生来永生的一大最具重要性的运动。

[第155页的图片]

印度分社办事处新址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