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60 10/15 307-312页
  • 主的教人方式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主的教人方式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0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他击破自满之心
  • 耶稣宣扬活动的重要性
  • 持定真正的生命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3年
  • ‘你们应当作教师’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85年
  • ‘使作基督的门徒,为他们施浸’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3年
  • 有史以来最著名的传道演讲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60年
《守》60 10/15 307-312页

主的教人方式

“从来没有向他这样说话的。”——约翰福音7:46。

1.地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导师是谁?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一些什么东西?这会有什么结果?

当一千九百年前他在地上时,别人将他称为主,夫子和教师。(马太福音8:19,21;路加福音5:5;8:24,25;可参看NW)这个人便是耶稣;他在伯利恒城的诞生曾由天使加以宣布,而且他的天父曾差遣他和用圣灵膏他在世人中间从事传道和教人的工作。(路加福音2:4-14;3:21-23;4:16-22)地上从来没有一个比耶稣更伟大的导师!没有任何不完美的人能够在传道的效能胜过他。正如耶稣自己曾说:“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但是,”他接着说,“每个受过完善的教导的人却会像先生一样。”伟大的导师耶稣指挥他的门徒像他自己一样传道,他吩咐他们像自己一样教人。当我们效法耶稣向人传讲上帝的道而非我们自己的见解时,我们便表明我们是跟从他的。当我们运用耶稣所倡导的教人方法时,我们便会变成“像我们的先生一样。”这样别人便会看出我们像以往的使徒一样是耶稣的学生。——路加福音6:40,译自NW;使徒行传4:13。

2.(甲)耶稣宣布什么信息?为什么他这样行是很适当的?(乙)在我们的日子有什么好消息需要宣扬?怎样宣扬?

2 耶稣所宣布的信息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当他将他的十二个使徒派出去时,他吩咐他们说:“[你们要]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不错,由于上帝所膏的君王的亲自临在,天国的确可说是近了。关于我们现今生活于其中的末期,他曾说:“这王国的好消息要传遍为人所居的大地,目的在对万民作一个见证。”再次耶稣的门徒所传的是王国的信息,但这次他们所传的好消息是上帝属天的王国已经建立了,“上帝的救恩,能力,国度,并他基督的权柄,现在都来到了。”耶稣曾使上帝的王国活在他的听众的脑海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同样行。他并且知道有些使人跌倒的障碍存在阻止一部分人接受王国的好消息,因此他帮助人将这些障碍清除。借着听从耶稣的训示,我们能够学习怎样成为效率良好的传道员。——马太福音4:17;10:7;24:14,根据NW;启示录12:10。

3.为什么耶稣在许多世纪之前教人的方法在今日仍然对我们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什么才能使我们的传道工作产生丰盛的果实?

3 耶稣所运用的教人方式在今日和在第一世纪同样有效。今日的人和当时的人一样好问和好奇,因此他们仍然想知道为何?如何?及在何处?等等问题。虽然时代已经转变,世界的情形亦大为不同,人的基本性格却仍旧一样;人类仍然具有同样的弱点,欲望和忧虑,因此都同样地需要怜悯,安慰,希望和安全。我们并不需要有能力施行奇迹才可以用真理说服别人,但是我们必须具有正确的知识和上帝的圣灵才能结出荣耀他的圣名的果子。我们必须和上帝及他的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络。耶稣曾用比喻表明这点说:“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和我保持合一],也是这样。”我们必须紧守着上帝的道和仔细仿效耶稣的榜样才能在传道工作上获得良好的效率。——约翰福音15:1,4。

4,5.什么能够表明耶稣对人所具的洞察力?

4 耶稣知道人在不同的情形下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因此他运用这种知识选择适切有力的比喻。为了表明为什么他要到一些像迷途的羊一般的罪人那里去教导他们,他说:“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的找,直到找着么?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她搜遍整间屋子以求找回失去的一块钱。虽然她仍然有九块钱,她却坚要找回失去的一块;当她找到时,她为这块钱欢喜的程度甚至超过她已有的九块钱,因为失去的这块钱是特别十块一套中之一。这套钱可能是她的嫁妆的一部分,是缝在她结婚的头饰上的。由于这种关系,失去的一块是无法替换的。她的头饰若少了这块钱,便可能使别人对她的贞节发生怀疑。或者这套钱可能是一件祖传之物,那末这套钱可能便会特别宝贵,其中每一块都具有特别的价值。若少了一块,这套钱便不能完整了。虽然只失去一块钱,这也可能使她家里的客人蒙受嫌疑。因此她家里的客人都对这项遗失感觉非常关怀,并且会很高兴见到事情的真相大白以证明自己的无辜。所以当失物的主人搜索全屋而找到了失去的钱之后,她立刻快乐地向所有的客人宣布她的发现以解除她对客人所负的义务,于是她的朋友和邻人都和她一同欢喜,一方面因为自己洗脱了偷窃的嫌疑,同时也因为珍贵的祖传之物幸以恢复完整了。

5 今日的人岂不是一样吗?一个人若失去了一套无价的东西中的一件,特别是当这件东西具有很大的感情价值,或甚至与家庭的荣誉有关时,他一定会闷闷不乐,直到他将失物找到而能够如释重负地向关心的朋友和邻人宣布物归原主之后才会恢复欢颜。因此同样地,“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耶稣用比喻将这点表明得多么清楚!他能够了解别人,而这种了解从他对别人说话的方式充分地表现出来。——路加福音15:8,9;19:10。

6.为什么他所说的比喻如此有效力?

6 运用比喻变成了耶稣教人的特色。但他所用的不是复杂的比较而是日常的事物。他利用细微的事解释重大的事,浅易的事说明深奥的事。有什么女人不能立刻了解用一块新布缝补一件旧衣的比喻呢?在一个农业国家中,有什么男子不能体会一个人出去撒种而种子落在不同的泥土中的故事呢?这些都是日常的事件,因此当耶稣将属灵的真理和这些事件连贯起来时,听者便能够将真理作具体化的想象而比较容易记得。——马太福音9:16;13:3-9,18-23。

7.(甲)为什么比喻使人比较容易接受新的见解?(乙)耶稣怎样使他对贪婪和缺乏恻隐之心所作的谴责更为有力?

7 这些比喻将要点表明得如此有力以致没有人能够提出任何反驳。大部分的人对于他们所看见的东西会比他们仅仅听见的东西容易相信得多。你若运用比喻,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你所教的道理,因为他们能够看见或以具体的形式想象比喻所牵涉的真理。举例说,当耶稣指责贪婪和缺乏恻隐之心时,他并不是仅仅说:“贪心是不好的。”反之他谈及有一个人和他的奴隶算账。其中一个奴仆欠他一千万两银子,但是无法偿还。“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罢,将来我必还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你能够置信吗?一个被人免了一千万两银子债务的人竟反过来将一个欠他十两银子的人下在监里!有谁能够为这样贪心刻薄的人辩护呢?耶稣使贪婪和缺乏恕人之心的这两种罪恶变成如此可憎以致他的门徒无疑会真心试图将他们从生活上彻底铲除。——马太福音18:23-35。

8,9.由耶稣的言论看来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可以怎样从他的榜样得益?

8 耶稣是绝对拥护真理的;他曾毫不留情地对骄傲,伪善和奴役人的传统作猛烈的攻击。一个人的言论方式可以表露他是怎样的一种人,而耶稣的言论是非常有力的。他所做的描述极为生动逼真。他的听众听见他用说话向他们描绘有些人不顾自己眼中的栋梁,却企图拾出别人眼中的稻草,养猪的人将珍珠献给他们所养的猪,建在浮沙上的房子在暴风雨中倒塌,建在磐石上的却屹立不移,人将手砍去将眼挖掉以逃避毁灭,犯法者颈上挂着大磨石被人扔进海里,骆驼企图挤过针眼,人将蠓虫滤出来骆驼反倒吞了下去。试想想将一只骆驼吞下去!唯有一个充满生气的人才能想出这么生动的比喻,因为人是按照自己的个性而说话的,基督耶稣是犹大支派的雄狮;他充满上帝的圣灵,因此他说话也好像圣灵一样。凡是想成为他的门徒的人都应该学习他的教人方式和跟从他的榜样热心活跃地向人传讲圣经的真理。

9 他的言论表明他不是一个畏羞胆怯的人,反之他是一个发言非常率直有力的人。耶稣的思想之高超其实是绝非人的言语所能完全表达的,有时唯独具有高度图画性的文字才能将他的感情强度向听众表明。群众对他的教训和他的说话所含的权威都感觉同样的惊奇。他充满信心地奉那差他来的天父的名对人传讲真理。圣经告诉我们“众人都喜欢听他。”——马可福音12:37。

10.什么使耶稣能够按照各人个别的需要对人说话?

10 他还具有其他比较柔和的品质。他和各种各式的人——不论是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不论是义人或罪人——都能相处得很好,他并且根据每个人的个别情形和需要而对人说话。这种对别人的需要的洞察力是耶稣的杰出特点之一;这种特点对于他的教人方式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正如约翰福音2:25说:“[他]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

11,12.为什么他对年青富有的统治者提出劝告?但是谁按照这样的劝告而行?

11 由于体会每个人的需要,他能够以明澈的眼光对人说话。举例说,曾有一个年青富有的统治者到耶稣那里询问他需要怎样才能获得永生,耶稣说他应该遵守摩西律法中的诫命。“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那个统治者答道。但是他真的有这样行吗?有任何不完美的人能够完全遵守这套完美的律法吗?当然没有。但耶稣并没有浪费时间和他争辩这点,反之他说:“你还缺少一件: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那人于是忧愁地走了。(路加福音18:18-23)他并没有像西门彼得那样快乐;后者曾代表自己和其他的使徒对耶稣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马太福音19:27)他也没有像富有的税吏撒该一样欢欢喜喜地将耶稣接到家里,并且在听完他讲道之后对他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

12 但是主耶稣为什么没有叫撒该将所有的财产分给穷人以便成为他的门徒而跟从他呢?原因便是撒该打算将财产的另外一半用来伸张公义以表明自己是耶稣的一个真正的门徒。撒该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留下财产的另一半,反之他这样行乃是为了公平的缘故,目的是要履行他所负的正当义务。关于不是分给穷人的那一半财产的用途,撒该说:“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摩西的律法规定一个贼若是宰了或卖了偷来的一只羊,就必须赔偿四只;但偷来的东西还在他手里活着,他只需偿还两倍。(出埃及记22:1,4)由此撒该不但表明自己的忏悔和对穷人的爱护,同时还为受欺压的人申冤以作为悔改的果实。耶稣对于忠心的亚伯拉罕的后代撒该以这种方式处置自己的财产感觉很满意,因为他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的人。”——路加福音19:1-10。

13.(甲)为什么他告诉马大她“为许多思虑烦扰”是不智的?他的劝告适用于其他的人吗?(乙)我们怎样才能养成耶稣如此有效地运用的教人品质?

13 耶稣有一次到马利亚和马大家里探访她们。当她对马利亚讲解真理之际,马大正忙着准备一桌丰富的筵席。最后马大埋怨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么?请吩咐她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路加福音10:38-42)当时其实一餐很简单的便饭就够了,但马大却花费太多时间为客人作过度铺张的准备以致忽略了更重要和属灵的事务。耶稣很清楚地指出这点。但是他并没有周游巴勒斯坦吩咐妇人不要为客人准备丰盛的筵席。马大对家庭中细务的过度关心是她个人的绊脚石。耶稣的训示正适合她的需要,同时也适用于所有可能像马大一样的人。在耶稣教人的其他例证中,他显然也表现出同样的洞察力;他将各人个别的障碍指出,然后促请他们留心提防。我们亦应该敏于观察,仔细留意我们所教导的人表现什么倾向和反应,然后斟酌这些因素以决定怎样继续帮助他们。

他击破自满之心

14,15.耶稣以什么话作登山宝训的开场白?他的话产生什么影响?

14 根据马太福音5:1至7:27的记载,耶稣所作的著名的登山宝训最多不过二十分钟便可以讲完,但是它却存流了一千九百年,并且没有任何其他的演讲能够和它相比!当时他在迦百农附近,有一大群民众正跟随着他,因此他走到山上坐下来教导一般跟从他的人。他说些什么呢?他所说的是不是大部分人会接受的甜言蜜语呢?他是不是说有钱的人可以心满意足,快乐的人可以高枕无忧呢?他有称赞受人欢迎的成功人物吗?绝没有;反之他说了一些令人震惊的话:

15 “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上帝的国是你们的。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喜笑。人为人子恨恶你们,拒绝你们,辱骂你们,弃掉你们的名以为是恶,你们就有福了。当那日你们要欢喜跳跃,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他们的祖宗待先知也是这样。”被他称为有福的乃是一些在灵性上饥渴,受人辱骂迫害,贫穷和悲伤的人。——路加福音6:20-23。

16.他订下什么崇高的标准?这些教训对他的听众有什么影响?

16 耶稣继续说:“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马太福音5:21,22)许多人可以说,“我从来没有杀过人。我已经遵守了这条律法。”但是有多少人能够说,“我从来没有向我的弟兄动过怒”呢?耶稣接着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马太福音5:27,28)他的听众中可能有许多人能够说,“我从来没有犯过奸淫。”但是有多少能够忠实地说他们一生中从来未起过不正当的念头呢?耶稣又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许多人可以说他们从来没有到处惹是生非,找人打架,但是若有人故意挑衅地打他们一下耳光,有多少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脾气而不还手呢?——马太福音5:38,39。

17.我们应该爱谁?为什么?我们可以怎样克服仇恨?

17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马太福音5:43,44,46)爱那爱你的人是一件易事,但爱那恨恶和迫害你的人却是极端困难的。既然耶和华能够爱他的仇敌,我们想作他的儿女就必须效法他。为什么要让你的行为受别人的恶行所支配呢?如果别人怀着仇恨的心理,为什么我们也要变成一样呢?何必让自己被卷入以恶报恶的循环中呢?何必将自己的人格降到和你的仇敌一样低呢?以怨报怨只会造成纷争,以德报怨却可以解决困难。你若能够以善行甚至将仇敌也感化过来,这会带来多大的幸福!“不要以恶报恶,”保罗曾说。“反要以善胜恶。”——罗马书12:17,21。

18.耶稣在教人时怎样率直指出问题的症结?基督徒对他的训示会怎样反应?

18 当耶稣教人时,他率直地指出问题的症结而击破一切伪善的自满情绪。他表明人并不只是不作坏事和不犯奸淫便够了。他将能够促成这些恶行的错误思想暴露出来,并且鼓励人改变思想以培养公义的欲望,因为这样他们的善行便会是受爱所促动而做的。这样他们便能够避免坠入雅各所描述的致命的罪恶漩涡中:“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各书1:14,15)基督徒会将耶稣的训示谨记在心和努力将其付诸实行,但是有什么人能够忠实地说他已完全达到这项完美的标准呢?有谁能够说他不需要耶和华上帝的忍耐和他赐给人类的弥赛亚呢?在耶稣的日子这些暴露世人弱点的真理使一般跟从传统的宗教家大感不安,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在外表上拘守许多律例规条便可算是公义了。(马太福音23:23)耶稣猛烈攻击自满之心以便使忠实的人恢复理智而避免坠入骄傲和伪善的陷阱中。

耶稣宣扬活动的重要性

19.耶稣知道人会有什么忧虑?但是他教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什么之上?

19 他的传道讲演继续说:“不要为生[活]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么?身体不胜于衣裳么?”于是他就地取材作比喻,请听众看看飞鸟怎样不需要种植而仍然得食,以及田野中的百合花不用纺织而仍然具有如此美丽的装饰。人亦应该知道仰望上帝,并且为他所赐的万物感谢他。“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上帝还给他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耶稣强调将属灵的事物,上帝的王国和公义,置于首位而不应该花这么多时间为物质的东西忧虑。——马太福音6:25-34。

20.(甲)耶稣强调什么事?你能够提出什么证据?(乙)这对我们的教人工作有影响吗?怎样影响?

20 耶稣教导门徒认识活动的重要性。他强调行善过于不要行恶。你若作着对的事,自然不能同时做着错的事。“凡好树都结好果子,唯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唯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才能进去。”仅仅自称为基督徒和不作坏事是不够的。耶稣并没有列出一长串门徒不可以做的事,反之他劝勉他们遵行上帝的旨意。主要说来他所讨论的是积极的行动而不是消极的品德。他谴责人时常是因为他们没有行善而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坏事的缘故。举例说,他所指责的人包括见到被强盗打伤的人而掉头不顾的祭司和利未人,没有善待君王的弟兄的众“山羊”和没有帮助乞丐拉撒路的富人等。耶稣曾警告门徒不要走上错路,但他强调上帝的道路。他留下一个榜样给基督徒的教师们效法跟从。——马太福音7:17,18,21。

21.耶稣的演讲对听众有什么影响?什么能够使我们更清楚了解圣经所载与耶稣有关的事件?

21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文士们怎样教人呢?当耶稣在巴勒斯坦从事教人的工作时,当地还有些什么宗教组织在活动呢?认识耶稣在地上传道时巴勒斯坦的宗教情形能够帮助我们对圣经记载的许多事件了解得更清楚。(马太福音7:28,29)我们并且可以更加明白为什么听众们对主耶稣所用的截然不同的教导方式大感惊奇。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