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规”——智慧的证据
去年初冬纽约市布洛克林的哥伦比亚山道地区有人看到一个中年男子赶快地跑向他的汽车,一个交通警察因为他的汽车违犯了停车法例而刚将一张绿色的罚票系在他的车上。他勃然大怒地骂出一连串毫无节制而愤怒的粗话,警察根本不理他而走开了。这个车主的怒骂得到了什么呢?一无所得;他只不过使自己更生气而且亦使那位警员对他起反感而已。
这件事与奈及利亚拉哥斯城的一位英国籍海外传道员所做的事多么地大相径庭!有一天当他走到他停车的地方时看见一个当地黑人土著的警察站在车旁,因为他停车之处正好有一个不可停车的告示牌而责备他,不过那个告示牌只是在前一天才新置放在该处的。这个警察请他取出身份证给他看;当他一面抄录其上的有关资料时一面还唠叨不绝地诉说着违犯这种法规的严重性。
突然间,这个警察带着一副困惑不解的表情抬起头来望着他说,“你不痛骂我吗?”这位海外传道员回答说,“我为什么要骂你呢?你只是执行你的职务而已。”警察颇为好奇地注视着他说,“你是作什么工作的呢?”他回答说,“我是一个耶和华见证人,一个海外传道员。”显然他没有想到会得着这样的回答,而他的语气立即便改变了。他们的谈话开始转移到圣经上,结果海外传道员和这警察约定好一同研究圣经的时间之后,他们才像朋友一样分手。显然这个海外传道员以自己希望别人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这个警察已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我们多么容易忘记一个警官,看守或司阍很可能的完全了解你的感觉而且一点也不喜欢去执行他职分内的工作,例如实施限制,条规或因你违犯某些交通或停车法例而给你开罚票等惹人讨厌的事。他的工作并不是轻易的。不要因为他执行职责便辱骂他,也不要逼使他不忠于职守。何不对他表示尊敬,有礼和体贴而使他能够顺利地执行自己的职务呢?因为你若处于他的地位,你岂不亦盼望别人这样对待你吗?你若这样做不但会使他更容易执行职责而且亦使你自己更感愉快。我们若努力使别人感觉愉快则我们自己亦必然会感到更快乐,而且还可能得着更多的报酬。
不错,听从一般人称之为“金规,”即“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句话不只是一件公正合理和仁爱慈蔼的事,而且也是一项明智之举。事实上对人说出积极的“金规”的耶稣基督在同一段话中便曾强调了这一点:“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路加福音6:31,38。
这条“金规”探触着人伦关系的核心。而正如哈佛大学的索罗金教授等学者所注意到的,人伦关系的难题正是人类当前最首要的难题。正如一段对纽约市报纸业罢工风潮所作的评论十分恰当地指出这一点说:“今日的文明进步到能够将一个人发射到太空的地步,怎么可能仍然无法在雇主与雇员之间建立起忠诚的信心和彼此信任呢?——《华尔街日报》1963年2月14日刊。
怎么可能吗?它之所以可能乃是由于今日的人并不相信己之所欲应施于人的原则。他们由于对上帝缺乏信心,和短视的自私而看不到“金规”的智慧。
不论在那里,我们都会发现遵行这条“金规”乃是智慧的证据,侍者店员或推销员若以己所欲的方式去接待客人或顾客,他便必然会比那些态度冷漠的同僚更为成功。同样地客人或顾客若以己所欲的方式对待侍者,店员或推销员他便必定会比那些将雇员看作仆役的顾客得着更周到的招待。
由于夫妻的关系如此恒久,密切,这条原则更适用在夫妇之间。夫妻若各自向对方表现出更多关怀,体贴和情爱便更可能从对方接受到同样的反应。所以当一方发觉对方不向自己表达关怀或情爱时,最好问问自己,“我怎样对待他以至对方仅是这样待我呢?”如果夫妻双方都听从“金规”而行的话情形便不会恶化至离弃,分居或离婚的地步,更不至于对配偶不忠了。这种事情无疑并不能促进婚姻的幸福。
父母亦不可仅因为上帝的道要求儿女服从他们便忽视这条原则。圣经同时亦说:“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以弗所书6:4)作父亲的若不必要地惹儿女的气便会对双方都有害处。在1963年初,电台曾播讲到一个十余岁的男孩因父亲的斥责而将父亲刺死。显然那次斥责已使得儿子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这并不是说任何惹人气恼的事都可以成为弑父的理由。但是无疑,那位父亲当时若考虑一下,他不应该无端地惹怒儿子的话他会至今仍然活着。再者,这条原则可说适用于一切有权斥责别人的人身上。你若以自己所愿接纳的方式去斥责他人,便更能使他得益,并且也能够保持他对你的敬爱。
总结而言,请注意这条“金规”亦要求你去采取主动。它没有说‘你要以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相反地,它说‘你要待人好像你要他们待你一样,’这就是说不论他们可能怎样待你,你都这样行。这乃是智慧,上帝的智慧。为了自己的福利和快乐你应该听从“金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