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怎样才能治服?
我们所有人都从我们不完美的父母遗传到某种天性;至若干程度,这可以决定我们具有怎样的“心”或精神。此外,我们的环境和背景也对我们的品格有很大影响。那末,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件事一笑置之,说:“我生来就是这样的,我没有办法改变”呢?这无疑不是圣经给我们的指示。反之,圣经敦促我们要“心意更新”,“披上新人”。这意味到我们要治服‘旧的品格’,将所含的错误倾向除去。——以弗所书4:20-24;罗马书12:2。
既然没有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心到十全十美的地步,我们有时会失败。可是,借着沉思上帝的道和祷告求他的灵指引,我们可以作出很大努力去抵消我们的“心”或精神的不良倾向而加以治服。(路加福音11:13;加拉太书5:22,23,25)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这样行呢?
治服己心的良助
无论什么使我们心情激动,有些事是值得我们想想的;这样行可以帮助我们在压力之下保持镇静。让我们看看有些人发觉对他们颇有帮助的三个提议。
作一番自我检讨。分析一下自己的感情的确对我们大有帮助。我们可以理智地思考一下难题,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感觉不悦。当我们这样行时,我们时常会发觉发怒的“理由”十分琐细。或者我们可能发觉自己的内心怀有我们以前所不察觉的动机。
作一番自我检讨的好处是,这样我们便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份内的难题之上;这是我们可以设法补救的。我们不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别人的过错之上,这样我们便不致由于自己对此无能为力而感觉受挫了。有些问题是我们可以向自己提出的:我对别人的习惯或短处感觉恼怒不悦吗?若然,这是因为他们的习惯与圣经有所冲突吗?抑或仅是由于我自己的背景和教养与别人不同?(若是如此,难题可能在于我们,过于在别人方面。)别人所说的话若对我自己、我的种族和家庭表示不敬,我会勃然大怒吗?我在受人劝告时感觉不悦吗?这可能是由于我自视过高而过度敏感吗?某个人使我感觉厌烦吗?我(若是个监督或父母的话)每逢别人不听从我的劝告便感觉受挫吗?
借着作一番这样的自我检讨,我们可以学会看出自己的弱点。这样我们便更有能力“攻克己身”而竭力加以治服。——哥林多前书9:27。
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别人。若有人使我们不悦,我们通常会只看见对方的弱点。因此我们若以上帝的眼光去看他,这会对我们有所帮助。这人已献身给上帝而蒙他所爱吗?以一般而言,这人表现良好的“精神”或内心情况,也许只是在一两方面有所欠缺吗?若然,我们若将注意力集中在他那‘公义、清洁、可爱’的品质之上,留意思念这些事岂不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吗?——腓立比书4:8。
老实说,我们若根据别人一两项“恼人的”特征而判断别人,仿佛我们蓄意拒绝看出他有任何好处一般,这样行可说是公平或应当吗?既然我们的判断力时常受到个人的感情所影响,为什么我们要判断别人呢?雅各很坦白地问道:“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雅各书4:12。
试体会别人的观点。这样行并不容易,特别是当别人的观点与我们的截然不同时。可是我们若试以别人的观点去看各事,这时常会消减我们的不悦而对我们产生镇静的影响。至少我们能够对他的感觉或行事方式了解到若干程度。事实上,当我们这样行时,我们正将使徒保罗对腓立比人提出的劝告付诸实行,那便是:“[要]看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立比书2:3,4,《新译》。
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在未真正考虑过事情的双方面之前便贸然作出判断。(箴言18:13)起初在我们看来自己可能完全是对的,弟兄则完全不对。但是我们若较仔细地观察各事,我们通常会发觉事情很少是这么简单的。箴言18:17明智地评论说:“在法庭上,先诉讼的看来有理,但也要到对方答辩了以后,才能判断是非。”——《当代圣经》。
继续努力改善
借着跟从这些提议,我们真正作出努力去解决我们的难题。我们并非采纳战败主义的态度说,“我无法可想。”我们若努力应付难题,这件事本身便可以减低我们失去控制的可能性。这也使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思想。特别是我们若时常对别人的过失和缺点感觉不悦的话。
在应付自己的情绪方面,我们必须随时随地寻求我们的上帝耶和华的帮助。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位少妇曾在这方面有严重难题。她时常大发脾气和很容易生气。她一方面竭力抵抗这样的倾向。她也告诉我们说:“我恳切地对耶和华祷告,求他除去我的怀疑。我求他深深鉴察我的内心,甚至察看我最深的肺腑而除去一切不良的思想。”显然耶和华垂听了她恳切的祷告,因为她补充说:“现在我有许多个月已没有说过任何不好的话了;我的脾气也比以前温和得多。”
但是我们若在实行这些训示方面已获得若干成功,可是却发觉自己有时仍然大感愤懑,那又如何呢?首先,我们永不应当容许这件事使我们心灰意冷,以致打算半途而废。反之,我们需要恳求耶和华宽恕,求他帮助我们继续奋斗。第二,当我们实际感觉忿怒之际,记得诗篇4:4的劝告会对我们颇为有益:“你们[即使愤愤不平,但却]不可犯罪。在床上的时候,要心里思想,并要肃静。”
这是最上策吗?
但是也许有人会问,‘当你感觉忿怒时,“将怒气发泄出来”岂不是好些吗?’有许多人都如是想。可是,一位尝试过这个方法的妻子报道说,有一天进早餐的时候她试图使丈夫将帽子挂在墙上,但却因为未能成功而大发脾气;她承认说:“当然,我很少感觉真正忿怒,但是当我这样行时,我在事后两三天均感觉不适。老实说,那天我在早餐之后感觉很难过;信不信由你,我丈夫将帽子留下在桌上的时候仍然多过他将帽子挂在墙上的时候。”在你看来,大发雷霆对这个妇人和他的丈夫有任何益处吗?
其他曾大发雷霆的人承认这样行对他们有以下的影响:“肠胃不适。”“我全身发颤,视线模糊。”“我忿怒欲狂。”这些可说是有益的影响吗?
事情并非至此而已。除了对身体的损害之外,发脾气对我们与别人的关系也大为有害。人们在愤怒之下所说的话和所行的事时常会造成很深的损害而无法弥补。最后,发脾气的人也由于知道这样行使耶和华不悦而感觉良心不安。
人无法否认圣经的确说得不错:“轻易发怒的,行事愚妄。”“不轻易发怒的,大有聪明。”——箴言14:17,29。
以下的箴言也在实际生活上证明多么真实:“暴怒的人挑启争端,忍怒的人止息纷争”!(箴言15:18)未能治服己心的人无异“火上加油”而使难题更为复杂,但表现温和精神的人却可以使争端平息下来。“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言15:1。
不错,“治服己心”对我们有莫大的好处。这样行我们不但可以避免遭受不良影响,同时也学会与别人相处。我们学会信任我们的属灵弟兄。这岂不是比不断批评他们的弱点好得多吗?留意别人的好处和效法这些长处会为我们带来喜乐。结果我们很可能会发觉别人对我们的感情更亲密,我们对他们的感情亦然,这无疑会形成一种更为友爱的气氛。
其实当一群人为了某个目的而聚集起来时,他们表现出某种“精神”或显著的态度。(腓利门书25)这会对人有所造就鼓励抑或使人灰心沮丧则大部分有赖于组成这群的各分子。在普世各地几万个小组中集合起来的耶和华见证人通常表现一种能够吸引别人的健全精神。
你若是一个耶和华见证人,何不立志尽一份力在你所隶属的小组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呢?借着“治服己心”,在对待别人方面表现亲切、友爱和富于鼓励的精神,你可以对小组有很大的贡献。这样你可以有助于在属灵的弟兄姊妹当中散布一种快乐的家庭精神。你在这方面所作的慷慨施与可以为你带来额外的裨益,使你获得帮助而能够治服己心。这乃是因为良好的精神是有传染性的。慷慨可以引发慷慨,正如智者说:“好施舍的,必得丰裕。”——箴言11:25。
[第5页的图片]
我对别人的习惯或短处感觉不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