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觉悟人类寻求真神
-
-
记载是否可靠的问题
3.关于佛陀的生平,有什么记载可稽?
3 《世界宗教——从古代历史到现今》一书说:“关于佛陀的一生,我们所知主要基于经典的证据,其中最广博和内容最丰富的是用古印度巴利语写成的经典。”这意味到没有任何佛陀时代的资料来源告诉我们关于悉达多·乔答摩的一生。他是佛教的创立者,在公元前第六世纪生活在印度北部。当然,这造成了一个难题。但更加重要的问题是,这些“经典”是在何时和如何产生的。
4.起初,佛陀的真正教训是怎样保存下来的?
4 佛教的传说声称,乔答摩死后不久,有500个僧人结集起来,要决定什么才是师尊的纯正主张。究竟是否曾有这样的一次结集已成为佛教学者和历史家激烈争辩的问题。不过,我们应该留意的重要之点是,甚至佛教经书也承认结集所决定的纯正主张并没有用书面记录下来,而是由弟子记忆下来的。实际的圣书还须等待相当长的时间才由人书写下来。
5.巴利语的佛经在什么时候写成?
5 据斯里兰卡公元第四和第六世纪的年代志所载,最早的巴利语“经典”是公元前第一世纪艾卜哈耶王(Vattagamani Abhaya)在位期间记录下来的。佛陀的生平事迹未见于其他经传,直至公元第一或甚至第五世纪才有著作提及。这距离他的日子差不多有千年之久。
6.有人对佛教的“经典”提出什么批评?(可与提摩太后书3:16,17作一比较。)
6 因此,《阿宾登流行宗教辞典》评论说:“各‘传记’不但起源甚晚,而且杂有许多传奇和神话资料。再者,最古老的经典乃是长时期口头相传的产品,显然含有若干修订,也加插了许多补充资料。”一位学者甚至“辩称记录下来的教训没有一个字是可以完全肯定出于乔答摩本人的”。这样的批评有根据吗?
佛陀的孕育与出生
7.据佛经所载,佛陀的母亲是怎样受孕的?
7 请想想以下引自《本生经》——巴利语经典的一部分——与公元第二世纪记录佛陀生平的梵文《佛所行赞》的记载。首先让我们看看记载如何叙述佛陀的母亲摩诃摩耶王后在梦中受孕的经过。
“四个守护天使来到,把她连床提起,带到喜马拉雅山。……然后这四个天使的妻子们前来,把她带到阿诺达蒂湖,为她沐浴,以除去所有属人的污垢。……不远之处便是银山,其中有一座金色的大宅。天使在宅内铺好一张圣床,床头向东,扶她躺在床上。当时,未来的佛陀已变成一头壮硕的白象。……他爬上银山,……绕着母亲的床游行三次,右边向着那床,从她的右侧碰她,看来进入了她的腹内。她于是在这个仲夏的节日怀了孕。”
8.有什么预言谈到佛陀的未来?
8 王后把这件事奏告她的国王丈夫。国王于是召集了64名显赫的印度教僧侣,赐衣食给他们,叫他们解释这梦。他们的回答是:
“王上不必忧虑!……你将会有一个儿子。他如果继续在家里生活,就会成为普世的君主;但如果他厌世出家,就会成为佛陀,驱散罪孽的云雾和这个世界的愚昧。”
9.据称在宣布过佛陀的未来之后,随即有什么奇事发生?
9 此后,据说有32个奇迹接踵发生:
“大千世界突然震动,颤抖,摇撼。……所有地狱的烈火都熄灭;……许多人的病霍然而愈;……所有乐器不奏自鸣;……浩瀚海洋的水变成甘甜;……整个大千世界顿时变成庄严华丽的花环。”
10.佛经怎样描述佛陀的诞生?
10 后来佛陀在一处称为兰毗尼的娑罗树园中降生。当时王后意欲攀住树丛中一根最高的娑罗树枝,那树竟然弯低树干让她攀到。她攀着树枝站在那里,就分娩了。
“他从母腹出来,就像个说法者从讲经座下来,或像人从梯子下来一般,伸开双臂双足,身上绝没有沾染母腹内的杂质……。
[未来的佛陀]一生下来,就在地上站立稳固,向北走了七大步,头上有白色天篷随着。他观察世界的每个方向,以无比庄严的口吻宣告: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是我最后一次降生,从此永不再降世了。”
11.关于圣书所载佛陀的生平事迹,有些学者作出什么结论?
11 关于他的童年、他邂逅仰慕他的少女、他的流浪和生平的大小事迹均有同样详尽的故事。难怪大多数学者都把这些记载视为传奇和神话。英国一间博物馆的职员甚至声称,由于“有太多传说和奇迹,……佛陀的真实生平事迹已无法追寻了。”
12,13.(甲)根据传统的记载,佛陀的生平如何?(乙)关于佛陀的出生年份,哪一年最为人普遍接纳?(可与路加福音1:1-4作一比较。)
12 尽管有这么多神话传奇,佛陀一生有一项传统的记载广泛流传。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出版的一本现代书籍,称为《佛教手册》,提出以下的简略记载。
“时维公元前623年5月月满之日,在尼泊尔地区有一位释迦族的王子诞生,名叫悉达多·瞿昙。a他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诃摩耶王后。她在孩子生下来几天之后就逝世了,波阇波提成为他的养母。
他在16岁时娶了表妹——美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
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间,他过着豪华的生活,对宫门以外生涯的沧桑变化一无所知。
随着时间过去,真相逐渐对他显露。29岁那年是他一生的转捩点,他的儿子罗睺罗在那年出生。他将他的后裔视为障碍,因为他意识到人都免不了要受生、病、死之苦。他由此看出悲伤痛苦是天下众生的际遇,于是决心要找寻消除人间疾苦的方法。
他于是舍弃王宫的享乐生活,在一个晚上离家出走。……他削发,身穿苦行者的素服,以真理寻求者的身分出外流浪。”
13 显然,这项传记的细节与“经典”所载的神奇故事截然不同。除了他的出生年份之外,这项记载普遍为人接纳。
觉悟——怎样发生
14.什么是乔答摩一生的转捩点?
14 上文提及“他一生的转捩点”,所指的是什么事呢?事情发生于他生平初次看见病人、老人和死人的时候。这项经验使他对人生意义苦思焦虑——为什么人生来便要受苦、衰老和死亡?据说他后来遇见一个为了寻求真理而避世的圣人。这件事促使乔答摩舍弃家庭、财富和王子的名号,在随后的六年向印度教导师和古鲁寻求答案,但却劳而无功。记载告诉我们,他尝试过冥思、禁食、瑜伽术和极端的苦行,但仍然找不着心灵的和平或觉悟。
15.乔答摩最后怎样修成他所谓的觉悟?
15 最后,他意识到极端的苦行和他以前所过的自我放纵生活一般无用。他于是采纳所谓的中道,避免他曾经遵从的极端生活方式。由于认定解决方法要从自觉中找到,他于是坐在菩提树(即印度无花果树)下沉思。他抵抗恶魔玛拉的攻击和诱惑,继续坚定沉思四周(一说七周),直至据称他超越一切知识、了解而达到觉悟的地步。
16.(甲)乔答摩后来成为什么?(乙)关于佛陀,人们怀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16 借着这种过程,以佛教的术语来说,乔答摩就成了佛——开悟者或觉者。他达到了终极的目标——涅槃的境界——亦即获致完全的和平与觉悟,摆脱一切欲望和苦难。他成为众所周知的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他也时常自称为如来(前来[教导]的那一位)。可是,不同的佛教宗派在这个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他完全是个凡人,为自己寻得觉悟的途径,便将其传授给弟子。其他的人认为他是一系列来到世间说教或弘法(巴利语“达摩”,意即佛陀的教训或途径)的佛陀中最后的一位。还有些人则把他视为菩萨,意即已经证悟,但为了帮助别人觉悟而延迟进入涅槃境界的人。无论如何,觉悟这件事乃是佛教所有宗派的中心教义。
觉悟——究竟是什么?
17.(甲)佛陀第一次说法是在何处?对谁讲论?(乙)试将四谛作简略的解释。
17 既已觉悟,并且克服了起初的若干犹豫之后,佛陀于是出去把他新发现的真理——达摩——传授给别人。他的第一次——很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说法是在贝拿勒斯市的鹿野苑对五个比丘——门徒或僧侣——讲出的。他在讲道中指出,人若要得救,就必须避免放纵私欲,但不是要苦行而是要跟从中道。然后,人必须了解和遵行四谛(参看下页附框),大意如下:
(1) 一切生存都是痛苦的。
(2) 痛苦起源于贪欲。
(3) 没有欲望,就没有痛苦。
(4) 停止欲望的方法是跟从八正道,控制个人的行为、思想和信仰。
18.关于觉悟的来源,佛陀怎样说?(可与约伯记28:20,21,28;诗篇111:10作一比较。)
18 以上解释中道和四谛的讲道阐明了觉悟的精义,因此被认为是佛陀一切教训的总纲。(与此对照,请参看马太福音6:25-34;提摩太前书6:17-19;雅各书4:1-3;约翰一书2:15-17。)乔答摩并没有声称受神感示而说法,相反,他声称“如来发现”而归功于自己。据说佛陀临终时告诉门徒说:“要惟独向真理寻求正觉;除了自己之外,不求任何人的协助。”因此,据佛陀所称,觉悟并非来自真神,而是凭个人培养正确思想和良好行为而修成的。
19.为什么佛陀的信息在当时大受欢迎?
19 我们不难了解何以这种主张大受当时印度社会所欢迎。它一方面谴责印度教的婆罗门(僧侣阶级)所促成的贪污腐化,在另一方面,它也反对耆那教和其他神秘教派的严格苦行主义。它同时取消了各种献祭和繁文缛节的仪式、无数男女神祇以及奴役人生活各方面的阶级制度。简言之,它应许为每个乐意跟从佛法的人带来解脱。
-
-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觉悟人类寻求真神
-
-
[第139页的附栏]
佛教的四谛
佛陀阐释他称之为四谛的基本教训。以下引录的是《转法轮经》(义国之基)一书,英文译本的译者是赖斯·戴维斯(T. W. Rhys Davids):
▪ “众比丘欤,此为苦谛。生为苦,老为苦,病为苦,死为苦。怨憎会为苦,爱别离为苦;求之不得,亦为痛苦……
▪ 众比丘欤,此为集谛。然夫,生之所由新,起乎渴心。由是生声色之欲,求之于此,求之于彼——即求欲、求生、求达……
▪ 众比丘欤,此为灭谛。然夫,灭此渴心,则无欲存焉。须弃背,除却,摆脱渴心,无欲无求……
▪ 众比丘欤,此为道谛。然夫,道谛,八正道也;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
佛教——不靠真神而自求觉悟人类寻求真神
-
-
[第133页的图片]
石浮雕,来自巴基斯坦犍陀罗的壁画摩耶之梦,描绘未来的佛陀以有光轮的白象的形态进入摩耶王后右侧使她受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