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形可见的言语!警醒!1998年 | 9月8日
-
-
美国的卡尔是从失聪的父母学会手语的。a卡尔天生失聪,可是,他在十分年幼的时候,就已经晓得用美式手语表达物件的名称,把个别零星的手语串成完整的句子,和甚至可以表达抽象的思想了。事实上,失聪的父母要是通晓手语,他们所生的失聪婴儿大都在10至12个月大的时候就已“小试牛刀”,开始运用手语了。《走进聋人的世界里》解释说:“语言学家意识到,自然而然地学习语言和把语言传给下一代的做法,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语言是有声语言还是手语,都不是问题。”
在俄罗斯,斯菲达是一个失聪家庭的第三代孩子。她跟同样失聪的兄弟从小就学会用俄罗斯手语。斯菲达三岁的时候,入读专为失聪儿童而设的幼儿园,当时她运用手语的技巧已经相当纯熟。斯菲达说:“其他失聪儿童往往不会打手语,得从我身上学习。”许多失聪儿童的父母是健听的,因此大都不懂手语。在这类特殊学校里,手语常常是由年长的传给年幼的,好方便彼此之间的沟通。
目前,愈来愈多健听的父母正学习运用手语跟儿女沟通。结果,这些失聪儿童往往在入学前已经可以跟别人沟通自如了。以加拿大的安德鲁来说,情形正是这样。虽然安德鲁父母的听觉是正常的,他们却还是刻意地学习手语,并且在安德鲁年幼时就已经用手语跟他沟通,从而为他在日后学习语言一事奠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家里每个人都可以用手语谈天说地、畅所欲言了。
-
-
有形可见的言语!警醒!1998年 | 9月8日
-
-
在环球各地,许多供失聪儿童入读的教育机构发现,在儿童学习语言的早期就运用手语,对儿童是大有益处的。(请参看20和22页的附栏。)这些机构发觉,让失聪的幼儿接触常用手语,奠下了语言的基础,他们日后在学业、社交和学习书写语言方面就可以有较大的成就。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聋人教育委员会说:“我们不能对事情无动于衷了。忽视手语,不愿积极参与聋人教育发展,都是不能容忍的。”话虽如此,不论父母为失聪孩子选择接受哪种教育,最重要的还是父母双方全情投入,悉心扶助孩子成长。——请参看“为了爱儿,我甘愿学习另一种语言”一文,《儆醒!》1996年11月8日刊。
了解聋人的世界
不少失聪儿童长大成人之后,往往都会坦言承认,他们小时候最渴望的,莫过于父母能够跟他们多作沟通。杰克是个聋子。在年迈的母亲临终时,杰克千方百计要跟母亲沟通。母亲挣扎着要跟他说点什么,可是她既写不出来,又不懂手语。不久,她就陷入昏迷状态,最后还死去了。杰克自然十分难过,而这件事也令他终日耿耿于怀。难怪杰克苦口婆心地向失聪儿童的父母提出以下的忠告:“你要是希望跟你的失聪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在思想、感情和爱心方面有真正的交流,就要学会用手语。……对我来说,一切都为时已晚了。但你又怎样呢?你还来得及补救吗?”
许多年来,人们对聋人都有种种误解。有些人的看法是,聋人既然听觉不全,对世事大概就一无所知了。失聪儿童的父母也往往对孩子过分呵护,害怕让他们接触外面的世界。一些人则把聋人叫做“聋哑人”或“哑巴”,然而聋人其实大都有健全的声带,只是听不见声音而已。此外,也有人把手语视为次等语言,不及有声语言优越。人们这么无知,难怪许多聋人常常感到十分委屈,却又欲诉无从了。
在30年代的美国,约瑟夫入读一所为失聪儿童而设的特殊学校。这所学校不但仅以口语授课,还禁止学生使用手语。结果,约瑟夫和同学常常因使用手语而受罚,即使有时候他们只是上课时不明白老师的话而用手势示意而已。他们多么渴望可以从老师的教导得益,而老师又能够尝试了解他们!在某些国家里,为失聪儿童提供的教育则十分有限,因此有些失聪儿童根本没接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举个例,《儆醒!》驻西非的通讯员说:“在非洲,大部分聋人的生活都是既艰辛,又潦倒的。在所有残障人士当中,聋人大概就是最为人忽略,又最少人谅解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