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奇妙可畏的宇宙是碰巧产生的吗?
    警醒!2000年 | 10月8日
    • 奇妙可畏的宇宙是碰巧产生的吗?

      有些人说:“不错,宇宙不过是碰巧产生的。”但有些人,特别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却不同意。另一些人则不置可否。你相信什么呢?

      不管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无疑也同意宇宙是奇妙可畏的。请想想天上的星系。据估计,可见的宇宙里大约有一千亿个星系,而组成个别星系的星,则从少于十亿到超过一万亿不等。

      另外,大部分星系又都组成星团;星团里星系的数目有少至几十个的,也有多达几千个的。举个例,有人曾说,我们的银河系跟邻近的仙女星系是双生星系。两者都是巨大星系,因引力而互相牵制,并且跟少数相邻星系共同组成一个星团。

      宇宙里的星团多不胜数。有些星团跟其他星团受引力约束,形成超星系团。可是,在超星系团之间,引力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科学家发现,超星系团之间的距离正不断增加,换句话说,就是宇宙正在膨胀。这个发现叫人惊讶,因为这暗示宇宙是有起源的,而当时的规模比现在的要小得多,密度则高得多。科学家常常以大爆炸来解释宇宙的起源。

      对于宇宙是怎样诞生,人最终能否疑团尽释,有的科学家表示怀疑。有的科学家则在推测各种可能,如果宇宙的诞生跟智慧、设计,扯不上半点关系,宇宙就必然是这样或那样产生的。杂志《科学美国人》1999年1月刊,曾探讨“宇宙怎样开始”这个课题。科学家的一些理论已被发现是不尽不实的。《科学美国人》说:“很可惜,天文学家要验证一下这些说法……恐怕挺困难。”

      要相信宇宙是碰巧产生的,人就得相信科学家所说许多“幸运的意外”或“巧合”确曾发生。且举个例,宇宙是由巨量结构最简单的原子——氢和氦的原子——所形成的。可是,要产生生命,就不单得有氢,还得有大量结构较复杂的原子,特别是碳和氧原子。科学家也曾纳罕,这些宝贵的原子究竟从哪里来。

      这些维持生命所必需、结构复杂的原子,其实是在某些巨大星体里制造的。这只是巧合吗?这类巨大星体有些像超新星般爆炸,使其蕴藏着的宝贵、稀少的原子泉涌而出,又是碰巧发生的吗?弗雷德·霍伊尔爵士有分发现上述事实。他说:“核物理学的定律是特地设计出来的。我相信任何科学家查看过证据以后,都一定作出这样的结论。”

      那么,就让我们进一步看看形成宇宙的物质吧。

      [第4页的附栏或图片]

      宇宙暴胀论

      有的科学家相信,宇宙初期的若干特色,例如宇宙精确的膨胀速度,是可以解释得来,不一定要跟什么智慧、设计,扯上关系的。这些科学家常以宇宙暴胀论来解释这件事。不过,宇宙暴胀论并没有解释宇宙的由来。要相信宇宙暴胀论,就得相信宇宙碰巧产生前,有些形成宇宙的东西已经存在。

      宇宙暴胀论说,宇宙本来比原子还要小,但在少于一秒之内,已膨胀到比我们的星系还要大,而打从那时候起,宇宙就以较慢、正常的速度继续膨胀。科学家认为,今天宇宙可见的部分只是更大的宇宙的一小部分。支持宇宙暴胀论的人声称,宇宙可见的部分四面八方都井然有序,不过是巧合而已。他们说,更大宇宙中不可见的部分可能不一样,甚至可能是杂乱无章的。天体物理学家杰弗里·伯比奇说:“要验证宇宙暴胀论是压根儿不可能的事。”事实上,宇宙暴胀论跟最近观察得来的证据更对不上碴儿。科学家已看出,要确立宇宙暴胀论,就非有股新的投机的反重力不可。哈佛大学的科学家霍华德·耶奥伊说,宇宙暴胀论是个“动听的科学神话,至少 跟[他]听过有关创造的神话不相上下”。

      [第3页的图片]

      在这个从哈勃太空望远镜看到的景象,差不多每个物体都是星系

      [鸣谢]

      Pages 3 and 4 (blurred): Robert Williams and the Hubble Deep Field Team (STScI)and NASA

      [第4页的图片]

      “核物理学的定律是特地设计出来的。”——弗雷德·霍伊尔爵士,背景是超新星1987A

      [鸣谢]

      Dr. Christopher Burrows, ESA/STScI and NASA

      Photo courtesy of N. C. Wickramasinghe

  • 元素是碰巧产生的吗?
    警醒!2000年 | 10月8日
    • 元素是碰巧产生的吗?

      《恒星与原子百科全书》说:“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连最遥远的星体也不例外。”原子体积小,肉眼看不见,但原子紧密地排列起来,就成了人所熟悉的化学元素。有的化学元素是固体,是我们看得见的,有些则是看不见的气体。这些化学元素的存在,是一句“巧合”就解释得了的吗?

      元素1到元素92

      在所有原子当中,氢原子的结构是最简单的,但氢却是一些像我们太阳般的星的燃料,是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氢原子的核里有一颗质子,另外有颗电子绕着原子核活动。其他化学元素,例如碳、氧、金和汞(水银),也是由原子组成,至于这些元素的原子,不管是原子核里的质子、中子,或者是绕着核活动的电子,数目都更多。

      大约450年前,科学家只知道12种元素。后来,他们发现了更多元素,还留意到元素是可以自然而然地顺序排列起来的。科学家把元素编制成表,使元素纵排成列,横排成行以后,发现同列元素的特性相近。不过,元素次序表上还有些空白处,代表一些未知的元素。于是,俄国科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就预言,有种元素是原子序数32(锗),以及这元素是什么颜色、重量、密度和熔点如何。1995年出版的科学教科书《化学》说,门捷列夫“对另外两种未知元素——镓和钪——的预测,也十分准确”。

      后来,科学家也预测有某些未知元素存在,以及它们的若干特性。最后,所有遗漏的元素都给发现,元素次序表上再没有空白处了。科学家所发现元素的自然规律,是元素可按照原子核里质子数目递增顺序排列,从元素1,氢,一直排列到最后一种天然元素,即元素92,铀。元素这么井然有序,是纯属巧合的吗?

      请也想想,化学元素种类纷繁。金和汞这两种元素都光彩夺目。金是固体,汞是液体,但在元素周期表上,金是元素79,汞是元素80,两种元素是相邻的。金的原子里由79颗电子、79颗质子和118颗中子组成,而汞比金不过多一颗电子、一颗质子,中子的数目则差不多。

      原子粒子(即电子、质子和中子)的数目稍稍不同,结果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元素,这难道又是巧合吗?束缚着原子粒子的各种力又怎样?《恒星与原子百科全书》说:“在宇宙里,不管是最小的粒子,还是最大的星系,万事万物都依从物理的法则。”试想象一下,如果其中一条规则改变了,例如,约束电子,使电子不断绕着原子核活动的力一旦起了变化,情形会怎样呢?

      各种物理力强弱适中、毫厘不爽

      请想想电磁力要是减弱了,结果会怎样。戴维·布洛克博士在个人著作《仰观繁星》里说:“电子的活动范围就不再局限于原子里面。”他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他补充说:“宇宙里就不可能发生任何化学反应了!”既定的法则使化学反应能够发生,这多么值得庆幸!且举个例,两颗氢原子跟一颗氧原子结合,就形成宝贵的水分子了。

      强核力使原子核结构紧凑,大约比电磁力强一百倍。这两种力的比例一旦改变,会发生什么事呢?科学家约翰·巴罗和法兰克·蒂普勒说:“如果强核力和电磁力的强弱比例稍稍不同,碳原子就不能存在了。”所有生物的重量有百分之20都是碳原子,没有碳,世上就不会有生物了。

      另一个关键的地方,是电磁力跟引力的强弱比例。《新科学家》周刊说: “引力跟电磁力的比例有丁点儿不同,像太阳一般的星就会变成蓝巨星[太热,生物受不了],或红矮星[温度太低,生物生存不了]。”

      另一种力是弱核力,是控制太阳内核反应的速度的力。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说:“这种力强弱适中,使太阳里的氢缓慢而稳定地燃烧。”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其他例子,表明人的生存取决于宇宙里巧妙平衡的法则,以及恰到好处的情况。科学作家保罗·戴维斯把这些宇宙法则和情况比作一批旋钮,说:“不同旋钮看来都调校得分毫不爽,不然生物就无法在宇宙中生存下来了。”

      牛顿爵士发现引力定律以前许多年,圣经已提及这些既定的法则或定律了。根据《现代中文译本》,在约伯记38:33,约伯被考问说:“你晓得天体移动的定律吗?你能决定地上的自然法则吗?”同一章还有以下问题:“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你若晓得就说,是谁定地的尺度?”这些问题叫人看出,人实在微不足道。——约伯记38:4,5。

      [第6页的附栏]

      不可或缺的元素

      人体约百分之98的原子,都是化学元素氢、氧和碳。然后就是氮,占百分之1.4。其他元素占人体很少部分,却都是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

      [第6,7页的附栏或图解]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到本期《儆醒!》出版为止,科学家已制造出元素93和其他序数较大的元素,包括元素118在内。他们预料这些元素仍可以像周期表里其他元素一般依次排列。资料来源: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鸣谢]

      Source: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质子的数目)

      氢 H 1

      氦 He 2

      锂 Li 3

      铍 Be 4

      硼 B 5

      碳 C 6

      氮 N 7

      氧 O 8

      氟 F 9

      氖 Ne 10

      钠 Na 11

      镁 Mg 12

      铝 Al 13

      硅 Si 14

      磷 P 15

      硫 S 16

      氯 Cl 17

      氩 Ar 18

      钾 K 19

      钙 Ca 20

      钪 Sc 21

      钛 Ti 22

      钒 V 23

      铬 Cr 24

      锰 Mn 25

      铁 Fe 26

      钴 Co 27

      镍 Ni 28

      铜 Cu 29

      锌 Zn 30

      镓 Ga 31

      锗 Ge 32

      砷 As 33

      硒 Se 34

      溴 Br 35

      氪 Kr 36

      铷 Rb 37

      锶 Sr 38

      钇 Y 39

      锆 Zr 40

      铌 Nb 41

      钼 Mo 42

      锝 Tc 43

      钌 Ru 44

      铑 Rh 45

      钯 Pd 46

      银 Ag 47

      镉 Cd 48

      铟 In 49

      锡 Sn 50

      锑 Sb 51

      碲 Te 52

      碘 I 53

      氙 Xe 54

      铯 Cs 55

      钡 Ba 56

      镧 La 57

      铈 Ce 58

      镨 Pr 59

      钕 Nd 60

      钷 Pm 61

      钐 Sm 62

      铕 Eu 63

      钆 Gd 64

      铽 Tb 65

      镝 Dy 66

      钬 Ho 67

      铒 Er 68

      铥 Tm 69

      镱 Yb 70

      镥 Lu 71

      铪 Hf 72

      钽 Ta 73

      钨 W 74

      铼 Re 75

      锇 Os 76

      铱 Ir 77

      铂 Pt 78

      金 Au 79

      汞 Hg 80

      铊 Tl 81

      铅 Pb 82

      铋 Bi 83

      钋 Po 84

      砹 At 85

      氡 Rn 86

      钫 Fr 87

      镭 Ra 88

      锕 Ac 89

      钍 Th 90

      镤 Pa 91

      铀 U 92

      镎 Np 93

      钚 Pu 94

      镅 Am 95

      锔 Cm 96

      锫 Bk 97

      锎 Cf 98

      锿 Es 99

      镄 Fm 100

      钔 Md 101

      锘 No 102

      铹 Lr 103

      糪 Rf 104

      糫 Db 105

      糬 Sg 106

      𨨏 Bh 107

      糮 Hs 108

      团 Mt 109

      110

      111

      112

      114

      116

      118

      [图解]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周期表里的元素井然有序、互相协调,这纯粹是出于巧合,还是巧妙的设计呢?

      氦原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第7页的图解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四种物理力怎么会强弱适中、丝毫不差的呢?

      电磁力

      强核力

      引力

      弱核力

      水分子

      原子核

      蓝巨星

      红矮星

      太阳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