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对抗自然灾害警醒!1995年 | 7月22日
-
-
无可避免还是可以减少?
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尤其感到无奈。这是不足为奇的!在过去50年来,天灾夺去无数人的性命,单是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就占了死亡人数的百分之97!《防止灾害》指出,在这些国家当中,有些地区“频频闹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实在很难把一场灾害的终结和另一场的开始分辨出来”。事实上,有百分之95的灾害是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除此之外,还有不计其数的个人不幸事件,例如贫穷、失业和恶劣的居住环境等问题。因此,你不难看出,穷人为什么会陷入绝望无奈的深渊,有如给涨潮淹没一样。他们因一场又一场的灾害而损失惨重,悲愤之余,也只好痛苦地接受这是命运的安排。然而,这些损失是否真的无可避免?
能做和不能做的事
你的确不能控制自然祸患的出现率和强烈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束手无策。你可以把遭遇灾害的机会降低。怎样着手呢?请考虑以下的对比。
假设有人不想多晒太阳(自然现象),以防患上皮肤癌(灾害)。他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很明显,他不能控制日出日落(现象的出现率),也无法把照耀四周的阳光(现象的强烈程度)减弱。他是否一筹莫展呢?不,他可以尽量避免暴露在日光下。比如在烈日当空期间,他可以留在室内。如果这是不可能的话,在户外期间,他可以戴上帽子和穿着防护衣服。这些步骤有助提高防护作用,使他不致遭受日光曝晒(自然现象),并且降低患皮肤癌的风险(灾害)。预防措施的确能够发挥很大功效!
同样,你也可以采取步骤,提高防护作用,以免遭受自然祸患侵袭。这样,灾害一旦发生,你就不会轻易受到伤害,同时也可以减少财物损失。对发达国家的居民来说,“你已作妥准备吗?”这个附框的提示也许会有所帮助。至于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他们可以从“廉价有效的改善措施”这个附框所举出的例子,获知目前有些什么简单措施可供防患之用。这些措施能够发挥很大作用,既能挽救人命,又可以减少财物损失。地球物理学家弗兰克·普雷斯提醒说,现今科技先进发达,“命运安排这个借口不再有立足余地了”。毫无疑问,就应付自然灾害来说,防患的确胜于救灾。
-
-
人类对抗自然灾害警醒!1995年 | 7月22日
-
-
[第8页的附栏]
廉价有效的改善措施
据世界银行报道,世上有接近一半人口仅靠每周五美元或更少的收入维持生活。不少专家声称,即使收入这么微薄,你也可以采取一些业已证实有效的措施。你不妨增进这方面的知识,原因是,正如秘鲁的灾害专家阿尔贝托·吉泽克所强调,“关于减缓天灾的影响,最廉价的措施莫过于”教育。以下两个例子来自南美洲:
联合国出版的《减缓自然灾害》手册阐明,居民可以怎样建造稳固耐用的土坯屋:
◻ 在山区地带把土壤挖出,作为建造房屋的平台。
◻ 正方形的房屋最稳固;如果你打算建造长方形的房屋,长度该是宽度的两倍半。
◻ 为了消减地震的威力,用岩石或混凝土作地基。
◻ 建造低矮而平行的薄墙,墙壁的重量、坚固程度和高度要一致。与一般规格的土坯屋相比,采用这个方法建造的房屋在地震期间较少遭受损毁。
另一种业已证实有效的技术就是传统的格构(苇墙)建造方法。《防止灾害》指出,苇墙屋的构架是用芦苇杆和嫩枝编织而成的,由横梁和直柱支撑着。这样的房屋只需用少量填土,墙壁的厚度由10至15厘米不等。这种结构容许房屋在地震期间摇动,地震一旦停止,建筑物就会回复原位。在1991年发生的地震,苇墙屋全部完好无损;可是,一万间墙壁厚一米的‘坚实’房屋反而塌下,夺去35人的性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筑师约翰·贝农表示,夺人性命的不是地震,而是塌下的建筑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