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谁灭亡,我都是清白的,不用承担血债”“为上帝的王国作彻底的见证”
-
-
第21章
“无论谁灭亡,我都是清白的,不用承担血债”
保罗热心传道,劝告长老
1-3.(甲)犹推古摔死的那个晚上发生了什么事?(乙)保罗怎么做?这表明保罗是个怎样的人?
在特洛阿斯,一所房子楼上的房间挤满了人,保罗正在这里对弟兄们讲话。他因为第二天就要走,所以讲了很久。现在是半夜,由于点了许多灯,房间里变得有些闷热,可能还弥漫着烟。有一个叫犹推古的年轻人坐在窗口上,在保罗讲话的时候睡着了,结果从三楼的窗户掉了下去!
2 路加是个医生,他很可能马上就冲出去查看这个年轻人的情况。犹推古“被扶起来的时候已经死了”。(使徒行传20:9)然而,奇迹也随之而来。保罗伏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对众人说:“不要慌乱,他活过来了。”保罗使犹推古复活了!(使徒行传20:10)
3 这件事显示出上帝的神圣力量能发挥强大的作用。犹推古的死不是保罗的错,但保罗还是不希望这场意外令当晚的重要聚会蒙上阴影,或让人对上帝失去信心。借着使犹推古复活,保罗让整群会众都得到安慰、充满力量,可以继续执行传道工作。显然,保罗觉得自己要对别人的生命负责。这让我们想起他说过:“无论谁灭亡,我都是清白的,不用承担血债。”(使徒行传20:26)现在让我们看看保罗怎样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榜样。
“起程去马其顿”(使徒行传20:1,2)
4.保罗刚刚经历了什么严峻的考验?
4 正如上一章所说,保罗刚刚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他在以弗所的传道工作很有成效,当地靠阿耳忒弥斯崇拜谋生的银匠因而掀起骚乱。使徒行传20:1说:“骚乱平息以后,保罗请门徒来,鼓励了他们一番,就向他们告别,起程去马其顿。”
5,6.(甲)保罗可能在马其顿住了多久?他怎样帮助那里的弟兄?(乙)保罗对信徒保持怎样的态度?
5 在去马其顿的路上,保罗曾在特洛阿斯港稍作停留,希望在那里跟派到哥林多的提多会合。(哥林多后书2:12,13)不过,保罗后来清楚看出提多来不了,就继续上路去马其顿,在那里住了不到一年,“说了许多话鼓励弟兄们”。a(使徒行传20:2)最后,提多在马其顿跟保罗会合,还告诉他一个好消息,说哥林多会众对他写给他们的第一封信有很好的反应。(哥林多后书7:5-7)于是,保罗又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也就是哥林多后书。
6 值得注意的是,路加说保罗的探访“鼓励”了以弗所和马其顿的弟兄。“鼓励”这个词充分说明了保罗对信徒的态度!跟蔑视群众的法利赛派截然不同,保罗把上帝的羊视为一起工作的伙伴。(约翰福音7:47-49;哥林多前书3:9)他即使有时不得不严厉地劝诫他们,也仍旧把他们视为自己深爱的伙伴。(哥林多后书2:4)
7.今日的基督徒监督可以怎样效法保罗?
7 今日,会众的长老和分区监督都努力效法保罗。即使责备人,目的也是帮助需要纠正的人。监督会怀着体恤之心,尽量鼓励而非谴责。有一位做分区监督很多年的弟兄说:“大部分弟兄姐妹都渴望做对的事,不过他们时常要应付挫折、忧虑和力不从心的感觉。”监督可以让这些基督徒弟兄姐妹得到力量,振作起来。(希伯来书12:12,13)
“犹太人密谋害他”(使徒行传20:3,4)
8,9.(甲)为什么保罗改变了计划,没有直接坐船到叙利亚去?(乙)为什么犹太人对保罗怀恨在心?
8 保罗从马其顿去了哥林多。b在那里过了三个月以后,他很想继续上路去坚革里,然后坐船去叙利亚,再前往耶路撒冷把捐款带给那里贫困的弟兄姐妹。c(使徒行传24:17;罗马书15:25,26)不料后来情势突变,他不得不改变计划。当时,正如使徒行传20:3说的:“犹太人密谋害他。”
9 犹太人对保罗怀恨在心,这也不奇怪,因为在他们眼中保罗是个叛道者。早些时候,由于保罗在哥林多传道,当地犹太会堂的一位重要人物基利司布改信了基督教。(使徒行传18:7,8;哥林多前书1:14)还有一次,哥林多的犹太人在亚该亚行省的总督迦流面前指控保罗,但迦流认为他们的指控毫无根据,所以不肯受理,这让保罗的敌人怒不可遏。(使徒行传18:12-17)如今哥林多的犹太人可能知道或是推测保罗不久就会从附近的坚革里启航,于是密谋在那里伏击他。保罗会怎么做呢?
10.保罗没有取道坚革里是因为懦弱吗?请解释。
10 保罗为了人身安全,也为了保护托付给他的捐款,回叙利亚时决定取道马其顿,而不是取道坚革里。当然,陆路有陆路的风险。在古代,路途上常有强盗埋伏,就连旅店也可能不安全。但保罗宁愿冒陆路的风险,也不去坚革里冒更大的险。好在保罗并非孤身上路,在这段传道旅程中,他有不少同伴,包括:所巴特、亚里达古、西公都、该犹、提摩太、推基古和特罗非摩。(使徒行传20:3,4)
11.今日的基督徒会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自己?在这方面,耶稣树立了什么榜样?
11 今日的基督徒像保罗一样,在传道时会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在有些地区,他们不会单独行动,而会几个人或至少两个人一起传道。受到迫害时,他们会怎么做?基督徒知道自己难免会受到迫害。(约翰福音15:20;提摩太后书3:12)但他们不会故意冒险。请想想耶稣的榜样。有一次,在耶路撒冷的反对者拿起石头要砸耶稣,“耶稣却躲起来,离开了圣殿”。(约翰福音8:59)后来,犹太人密谋要杀他,耶稣就“不再公开地在犹太人当中往来。他离开那里,前往旷野附近的地方”。(约翰福音11:54)只要不违反上帝的旨意,耶稣就会采取措施保护自己。今日的基督徒也一样。(马太福音10:16)
他们“感到十分安慰”(使徒行传20:5-12)
12,13.(甲)看见犹推古复活,会众有什么感觉?(乙)今日,痛失至亲好友的人可以从圣经提出的什么希望得到安慰?
12 保罗和同伴一起穿越马其顿后显然曾一度分手,之后他们又在特洛阿斯会合。d圣经说:“我们……五天后到了特洛阿斯跟他们会合。”e(使徒行传20:6)正如本章开头所说的,年轻的犹推古就是在这里被复活的。请想想,弟兄们看到犹推古又活过来时,心情是怎样的。圣经说,他们“感到十分安慰”。(使徒行传20:12)
13 当然,今天不会有复活的奇迹发生,但痛失至亲好友的人仍可以因圣经提出的复活希望而“感到十分安慰”。(约翰福音5:28,29)犹推古因为仍然不完美,所以最终还是死去了。(罗马书6:23)但在上帝的新世界里复活的人却有希望得到永远的生命!复活到天上跟耶稣一起做君王的人甚至会拥有不死的生命。(哥林多前书15:51-53)因此,今天的基督徒,不论是受神圣力量任命的,还是“另外的绵羊”,都大有理由“感到十分安慰”。(约翰福音10:16)
“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挨家挨户”(使徒行传20:13-24)
14.保罗跟以弗所的长老在米利都见面时说了什么?
14 保罗一行人从特洛阿斯到了阿索斯,然后又去了米推利尼、希俄斯、萨摩斯和米利都。保罗希望能在五旬节时抵达耶路撒冷。由于他急切地希望能如期抵达,因此在这次回程中选择绕过以弗所。可是,保罗又想跟以弗所的长老谈谈,于是就派人请他们到米利都来见面。(使徒行传20:13-17)他们到了,保罗就对他们说:“你们很清楚,从我第一天到亚细亚行省以来,我怎样处世为人。我一直怀着谦卑的心为主服务,常常流泪,也因为犹太人密谋害我而受尽考验。你们也知道,只要是对你们有益的事,我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你们,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挨家挨户,我都教导你们。无论是对犹太人还是希腊人,我都作了彻底的见证,劝人悔改归附上帝,信从我们的主耶稣。”(使徒行传20:18-21)
15.挨家挨户地作见证有什么好处?
15 今天,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向人传讲王国的好消息。不管是在车站、街道还是市场,总之哪里有人,我们就去哪里传道,就像保罗一样。不过,我们耶和华见证人最主要的传道方式仍然是挨家挨户。为什么呢?首先,挨家挨户传道能让每个人有充分的机会听到王国的信息,这表明上帝是不偏心的;此外,心地正直的人能得到帮助,认识上帝;还有,挨家挨户传道也能帮助我们培养信心和忍耐。没错,今日真基督徒的一个标志,就是热心地“在公众场合”以及“挨家挨户”作见证。
16,17.保罗怎样表明自己勇敢无畏?今日的基督徒怎样效法他?
16 保罗告诉以弗所的长老,他不知道自己回耶路撒冷以后会遇上什么危险,又说:“我的性命无关紧要,我只希望能跑完赛程,完成主耶稣交给我的职务,为上帝分外恩典的好消息作彻底的见证。”(使徒行传20:24)保罗勇敢无畏,绝不让任何逆境——健康的难题或是猛烈的反对——阻止他完成职务。
17 今日,基督徒同样要忍受种种逆境:有些人要面对政府的禁令和迫害;有些人要勇敢地跟各种疾病搏斗;年轻的基督徒在学校要应付同辈压力。不论面对哪种逆境,耶和华见证人都像保罗一样坚定不移,决心为好消息“作彻底的见证”。
“要留意自己和整个羊群”(使徒行传20:25-38)
18.为了不承担血债,保罗怎么做?以弗所的长老如果也不想承担血债,就该怎么做?
18 接下来,保罗向以弗所的长老提出率直的忠告,并提到自己树立的榜样。首先,他告诉长老们这很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见他的面了。然后他说:“无论谁灭亡,我都是清白的,不用承担血债,因为上帝的旨意,我全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们了。”以弗所的长老可以怎样效法保罗,就不致承担血债呢?保罗告诉他们:“你们要留意自己和整个羊群,因为上帝通过神圣力量委任了你们做羊群的监督,要你们牧养他用自己儿子的血买回来的会众。”(使徒行传20:26-28)保罗警告说,会有“残暴的狼”混进羊群,“颠倒是非,拉拢门徒跟从他们”。长老应该怎么做呢?保罗劝诫说:“要时刻警醒,记住我这三年来,怎样流着眼泪,不分日夜一直劝诫你们每一个人。”(使徒行传20:29-31)
19.1世纪末出现了什么样的叛道势力?这股势力在随后的许多世纪中有什么影响?
19 在1世纪末,“残暴的狼”出现了。大约在公元98年,使徒约翰写道:“其实基督的敌人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他们从我们这里出去,却不是我们的同道。他们如果是我们的同道,就会留在我们当中。”(约翰一书2:18,19)到了3世纪,由于叛道势力的影响,基督教会出现了教士阶级。到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使这种腐化了的“基督教”得到官方的认可。教会的领袖采纳异教的仪式,并给它们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这些领袖确实“颠倒是非”。时至今日,叛道势力的影响在教会的教义和传统中仍清晰可见。
20,21.保罗怎样表现舍己为人的精神?今日的基督徒长老怎样表现这种精神?
20 保罗的一生跟后来那些利用羊群牟利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他自食其力,不想成为会众的负担。他努力为弟兄姐妹服务,并不是为了私利。保罗劝以弗所的长老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他告诉他们:“要……帮助软弱的人,也要牢记主耶稣的话,他说:‘施与比接受更快乐。’”(使徒行传20:35)
21 今日的基督徒长老像保罗一样甘愿舍己为人。他们无私地履行“牧养”会众的职责,跟一般教会那些利用羊群自肥的教士很不一样。在基督徒会众当中,骄傲和野心绝没有立足之地,因为“自寻荣耀”的人终必失败。(箴言25:27)越权妄为的只会为自己招致羞辱。(箴言11:2)
所有人都痛哭起来——使徒行传20:37
22.为什么以弗所的长老深爱保罗?
22 保罗真挚地爱弟兄,这感动他们也深爱保罗。事实上,保罗将要跟他们别离的时候,“所有人都痛哭起来,拥抱保罗,亲切地吻他”。(使徒行传20:37,38)基督徒深爱和敬重像保罗一样无私地为羊群服务的人。保罗说过:“无论谁灭亡,我都是清白的,不用承担血债。”(使徒行传20:26)仔细看过保罗树立的好榜样后,你不难看出他没有自我吹嘘,也没有言过其实。
a 请看附栏“保罗在马其顿所写的书信”。
b 保罗很可能在这次探访哥林多时写成了罗马书。
d 路加在使徒行传20:5,6用了第一人称,这表明他可能是在腓立比跟保罗再次会合的。保罗上一次离开腓立比时,让路加留在那里。(使徒行传16:10-17,40)
-
-
“愿耶和华的旨意实现”“为上帝的王国作彻底的见证”
-
-
第22章
“愿耶和华的旨意实现”
保罗决心遵行上帝的旨意,上耶路撒冷去
1-4.为什么保罗要上耶路撒冷去?他在那里会有什么遭遇?
保罗一行人将要离开米利都了,大家都充满离愁别绪。保罗和路加已对以弗所的长老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实在舍不得离去!他们俩站在甲板上,行囊里满是路上需用的物品,身上还带着为犹地亚贫穷的基督徒募集的捐款。他们渴望把这些捐款送达目的地。
2 微风吹起了船帆,船渐渐驶离喧闹的码头。保罗、路加和七个旅伴凝望着岸上面带忧愁的弟兄。(使徒行传20:4,14,15)这些远行的人不停地向弟兄挥手告别,直至离岸已远,看不见他们为止。
3 保罗跟以弗所的长老并肩工作大约已有三年之久,但如今他得到神圣力量的指示,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罗知道自己会在那里遇到考验。之前,他曾告诉以弗所的长老说:“现在我被神圣力量推动,要去耶路撒冷。我不知道在那里会遇上什么事,只知道在一座又一座城里,上帝通过神圣力量再三告诉我,监禁和患难在等着我。”(使徒行传20:22,23)对于到耶路撒冷去这件事,保罗觉得自己“被神圣力量推动”,也就是说他既觉得有义务顺从神圣力量,也很乐意顺从神圣力量,尽管有危险等着他。保罗珍爱自己的生命,但对他来说,遵行上帝的旨意才是最重要的事。
4 你也有这种感觉吗?我们献身给耶和华的时候曾许下庄严的承诺,要把遵行他的旨意作为一生的首务。在这方面,留意使徒保罗树立的忠信榜样能让我们获益不浅。
驶过“塞浦路斯岛”(使徒行传21:1-3)
5.保罗和同伴前往泰尔的路线是怎样的?
5 保罗和同伴坐的船“顺风航行”,当天就到了科斯。(使徒行传21:1)看来他们当晚就停泊在那里,第二天才驶往罗得斯以及小亚细亚南岸的帕大拉。在帕大拉,弟兄们登上一艘大货船,然后直达腓尼基的泰尔,途中“从[塞浦路斯]岛的南边”驶过。(使徒行传21:3)使徒行传的执笔者路加为什么提到塞浦路斯呢?
6.(甲)为什么看到塞浦路斯会让保罗得到勇气?(乙)沉思耶和华曾怎样帮助你、赐福给你,你有什么感想?
6 也许当时保罗把塞浦路斯岛指给路加看,并忆述自己在那里的经历。大约九年前,保罗在第一次传道之旅期间,跟巴拿巴和马可遇上巫师以吕马,这个人反对他们的传道工作。(使徒行传13:4-12)看到塞浦路斯岛,想到在那里发生的事,或许让保罗得到勇气和力量去应付前头的考验。照样,我们沉思上帝曾怎样赐福给我们,怎样帮助我们在考验下保持忍耐,也会大有益处,能够体会大卫以下的话:“正义的人多灾多难,耶和华却救他脱离一切祸患。”(诗篇34:19)
“我们去找门徒”(使徒行传21:4-9)
7.保罗和旅伴一到泰尔就怎样做?
7 保罗明白基督徒之间的来往深具价值,因此很想跟信仰与自己相同的人在一起。路加写道,保罗和旅伴一到泰尔就“去找门徒”。(使徒行传21:4)他们知道在泰尔有基督徒弟兄姐妹,所以就去找他们。最后找到了,可能还住在他们家里。敬奉耶和华的一大福分就是,不管我们去哪里,都能找到跟我们信仰一致、对我们充满温情的人。谁爱上帝并奉行正确的宗教,谁就会朋友遍天下。
8.我们该怎样理解使徒行传21:4?
8 保罗一行人在泰尔住了七天,路加谈到这段时期时所写的话乍看起来或许令人费解。他写道:“[泰尔的弟兄]得知神圣力量所透露的事,就一再劝保罗不要去耶路撒冷。”(使徒行传21:4)是耶和华改变了主意吗?他现在是想指示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吗?不是的。神圣力量早已表明保罗会在耶路撒冷受苦,却没有说他不该去那里。看来泰尔的弟兄在神圣力量的指引下,看出保罗会在耶路撒冷遇到麻烦。他们为保罗担心,所以力劝他不要去,好避开危险。他们对保罗的好意不难理解。可是,保罗决心遵行耶和华的旨意,因此继续前往耶路撒冷。(使徒行传21:12)
9,10.(甲)听到泰尔的弟兄们苦苦劝阻,保罗或许想起什么类似的情形?(乙)今天,世人普遍有什么想法?这跟耶稣所说的有什么不同?
9 听到弟兄们苦苦劝阻,保罗或许想起耶稣也曾面对类似的情形。当时,耶稣告诉门徒他会到耶路撒冷去,受很多苦,又要被杀。彼得一时感情用事,就对耶稣说:“主啊,你该爱惜自己,你绝不会有这种下场的。”耶稣回答说:“撒但,退到我后面去!你是我的绊脚石,因为你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想法,而是人的想法。”(马太福音16:21-23)耶稣决心牺牲自己,完成上帝交托的任务。保罗也有同样的决心。就像使徒彼得一样,泰尔的弟兄肯定是出于好意,却没有理解上帝的旨意。
跟随耶稣的人都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10 今天,很多人都想对自己好一点,不想难为自己。一般来说,人们比较喜欢选一个对自己既方便、又没什么要求的宗教。然而,耶稣却提倡一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他对门徒说:“谁想来跟从我,就该承认不再拥有自己,背起自己的苦刑柱,不断跟随我。”(马太福音16:24)跟随耶稣既是正路,也是明智之举,却不是容易的事。
11.泰尔的基督徒怎样表明自己深爱保罗并全力支持他?
11 不久,保罗、路加和其他旅伴就要出发继续前行了。他们离开时的情景感人至深,充分反映出泰尔的弟兄深爱保罗,全力支持他的传道工作。大人和孩子都来为保罗和他的旅伴送行,一直送到海滩上。在那里,所有人都跪下祷告,大家依依惜别。接着,保罗和路加及同行的人登上另一艘船前往托勒密。到托勒密以后,他们跟当地的弟兄见面,并在弟兄那里住了一天。(使徒行传21:5-7)
12,13.(甲)腓力忠信地崇拜上帝,留下了怎样的记录?(乙)为什么说,腓力是今日做父亲的基督徒的好榜样?
12 路加写道,保罗一行人接着又去凯撒里亚,一到那里就“去了传福音者腓力的家”。a(使徒行传21:8)看到腓力,他们一定很高兴。大约二十年前,在耶路撒冷,腓力曾受使徒委任在刚成立的基督徒会众中分配食物。长久以来,他一直热心传道。你也许还记得,基督徒因受到迫害而被迫分散时,腓力下到撒马利亚传道。后来,他又向埃塞俄比亚的内臣传道,并为他施浸。(使徒行传6:2-6;8:4-13,26-38)腓力忠信地崇拜上帝,留下了多么好的记录!
13 如今腓力已在凯撒里亚安家落户,从路加称他为“传福音者”我们不难看出,他仍忙于向人传道,对这项工作的热心丝毫未减。我们还知道,他现在有四个女儿,都能在上帝启示下发言,看来她们都效法了父亲。b(使徒行传21:9)腓力一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帮助家人崇拜耶和华。今日,做父亲的基督徒应该效法腓力带头传道,帮助儿女热爱传道工作。
14.保罗的探访让他跟弟兄姐妹能够怎样做?这跟今天的什么情形类似?
14 每到一个地方,保罗都会去找信徒,花时间跟他们共处。当地的弟兄当然很想表现好客精神,好好接待这位探访各地会众的使徒和他的旅伴。这些探访无疑让大家能够“互相鼓励”。(罗马书1:11,12)今天,我们的家即使十分简陋,也可以用来接待分区监督和他们的妻子。这样做一定会带来很大的益处,让大家能互相鼓励。(罗马书12:13)
“就是死……也心甘情愿”(使徒行传21:10-14)
15,16.亚迦布带来什么信息?听到信息的人有什么反应?
15 保罗住在腓力家里的时候,另一位受人敬重的人也来了,他就是亚迦布。聚集在腓力家里的人都知道亚迦布是个先知,他曾预告在克劳狄执政期间会发生严重的饥荒。(使徒行传11:27,28)他们也许会想:“亚迦布为什么而来?他带来什么信息呢?”他们留心观看,见亚迦布拿起了保罗的腰带(一条可以放钱和其他东西的长布带),用它绑住自己的手脚,然后开始说话。他的话使大家心里一沉:“上帝通过神圣力量说:‘这条腰带是谁的,谁就会这样在耶路撒冷被犹太人绑住,交在外族人手里。’”(使徒行传21:11)
16 他的预言表明保罗必定会上耶路撒冷去,同时也表明保罗会被那里的犹太人“交在外族人手里”。亚迦布的预言令在场的人都深感不安。路加写道:“我们听见他这样说,就跟其他在场的人一起恳求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罗回答说:‘你们为什么哭,动摇我的决心呢?为了主耶稣的名,我不但准备好受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心甘情愿。’”(使徒行传21:12,13)
17,18.保罗怎样表明自己决心遵行上帝的旨意?弟兄们有什么反应?
17 请想想当时的情形。路加和其他弟兄都恳求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有些人还哭了起来。保罗被他们的关切之情深深触动,柔声地说他们“动摇[他]的决心”,有些译本把这个短语的希腊语译作“使[他]心碎”。不过,保罗的去意坚定,别人的恳求或眼泪都不能令他动摇,就像他在泰尔的弟兄们面前一样。他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自己必须上耶路撒冷。保罗的勇气和决心确实令人钦佩!就像耶稣当年坚决要去耶路撒冷,保罗如今也是这样。(希伯来书12:2)他不是想去殉道,但如果不得不殉道,他会因为自己至死跟随基督耶稣而感到光荣。
18 弟兄们有什么反应呢?简单来说,他们尊重保罗的决定。圣经说:“我们没法说服他,就不再劝阻他了,只说:‘愿耶和华的旨意实现。’”(使徒行传21:14)试图劝阻保罗上耶路撒冷的人不再坚持,他们听了保罗的解释,意识到这是耶和华的旨意,就接受了,尽管这样做并不容易。保罗踏上的是一条最终会让他牺牲生命的路。要是那些爱保罗的人劝阻他,这条路就更难走了。
19.从保罗遇到的事,我们学到什么宝贵的道理?
19 从保罗遇到的事,我们学到了宝贵的一点:别人决定为上帝作出牺牲时,我们不该劝阻,无论事情是否牵涉到生死。比方说,许多基督徒父母看到自己的儿女要离开家园到远方去为耶和华服务,都很舍不得,却下决心不劝阻他们。英国有一位姐妹叫菲莉斯,她的独生女被派到非洲做特派传道员,菲莉斯回想当时自己的感受,说:“那时,我心绪不宁。知道她要到离我那么远的地方去,我很担心。我既担心又自豪,就不断祷告。但我始终没有劝她改变初衷,这终归是她的决定。毕竟我一直教导她要把王国事务放在首位!至今她被派到外国服务已经30年了,我每天都为她能保持忠信而感谢耶和华。”弟兄姐妹表现自我牺牲的精神,我们确实应该鼓励他们才对!
我们应该鼓励那些甘愿牺牲自己的弟兄姐妹
“弟兄们非常高兴地欢迎我们”(使徒行传21:15-17)
20,21.什么表明保罗很想跟弟兄们相聚?为什么他想跟信仰相同的人来往?
20 一切准备就绪,保罗就继续上路,同行的弟兄都充分表明自己全力支持保罗。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每到一处,保罗和同伴都寻找一切机会跟弟兄姐妹相聚。在泰尔,他们找到门徒,并跟他们一起住了七天。在托勒密,他们向弟兄姐妹问好,并在他们那里住了一天。在凯撒里亚,他们在腓力的家里住了好一段日子。接着,凯撒里亚有些门徒陪同保罗和同伴们去耶路撒冷,途中他们一行人受到很早就成了门徒的拿孙款待。最后,路加说,他们一到耶路撒冷,就有“弟兄们非常高兴地欢迎[他们]”。(使徒行传21:17)
21 显然,保罗很想跟那些与他信仰相同的人来往。他从弟兄姐妹那里得到鼓励,正如我们今天一样。这些鼓励无疑对保罗很有帮助,让他有力量面对那些愤怒若狂、要置他于死地的反对者。
a 请看第174页附栏“凯撒里亚——罗马行省犹地亚的行政中心”。
b 请看第177页附栏“基督徒女子可以教导别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