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纾解压力的良方
    守望台2001年 | 12月15日
    • 负起耶稣的轭

      9,10.在古代,轭象征什么?为什么耶稣叫人负起他的轭?

      9 马太福音11:28,29有以下一句话:“你们要负起我的轭,向我学习。”你有没有留意耶稣在这里所用的字眼呢?(这里译做“轭”的希腊语词也可以指“扁担”。)在耶稣的日子,老百姓劳劳碌碌,感到有如负轭一样。在古代,轭一直是奴役的象征。(创世记27:40;利未记26:13;申命记28:48)耶稣遇见的工人,有不少要实际肩负沉重的担子。他们挑的扁担,有的容易挑,有的却会擦伤脖子和肩膀,这取决于扁担的样式和材料。耶稣当木匠的时候,可能造过扁担。他知道怎样把扁担造得容易担负。也许他会给扁担垫上一层皮革或衬布,尽量使工人感到舒服。

      10 耶稣说“你们要负起我的轭”,当时他很可能把自己比作一个造轭的工匠。他造的轭或扁担是“容易负的”,不会擦伤工人的脖子和肩膀。因此,耶稣也说:“我的担子是轻省的。”他的话表示,他的轭并不难负,挑起他的担子也不会叫人感到受奴役。虽然耶稣叫听众负起他的轭,但这不是指他会马上解除他们的一切 困苦。不过,耶稣促请听众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会叫他们感到很安舒。他们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改变处事方式,也可以减轻压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出前头有明确的希望,生活的压力自然会减少。

      你能得到安舒

      11.为什么耶稣不是叫人以轭换轭?

      11 请注意,耶稣并不是叫人以轭换轭。罗马帝国仍然统治他们,照样今天的基督徒也受本地政府所管辖。公元1世纪,人依然要向罗马帝国缴纳赋税,也要面对健康和经济问题。他们仍旧是不完美的,有犯罪倾向。不过,只要接受耶稣的教诲,他们就能得到安舒。照样,今天我们听从耶稣的教诲,也能感到安舒。

      12,13.耶稣表明人可以怎样得到安舒?有些人有什么反应?

      12 显然,耶稣这个负轭的比喻,主要适用于教导人成为基督门徒的工作上。毫无疑问,耶稣的首要工作,就是教导人认识上帝的王国。(马太福音4:23)因此,耶稣说“你们要负起我的轭”,意思必然是指人要跟随他传道。福音书的记载表明,耶稣感动了一些诚心实意的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职业,转而跟从耶稣。对许多人来说,职业是人生的大事。你还记得耶稣怎样呼召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吗?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吧,我要使你们成为得人的渔夫。”(马可福音1:16-20)耶稣向这些渔夫表明,如果听从他的指引,靠着他的帮助,做他视为首要的工作,他们就会大感满足。

      13 有些犹太人听了耶稣的话,领会了他的意思,就照他的吩咐去做。请想象一下路加福音5:1-11所记述的海滨情景。四个渔夫劳碌了一整夜,却一无所获。突然,他们的网竟满是鱼!这并不是碰巧发生,而是耶稣所促成的。他们向岸边看去,见到大群民众正切望聆听耶稣的教诲。由此可以看出,耶稣为什么对那四个渔夫说:“从今以后,你[们]要得活人了。”那四个渔夫有什么反应呢?“他们把船拢了岸,就撇下一切,跟随了耶稣。”

      14.(甲)今天,我们可以怎样得到安舒?(乙)耶稣宣扬什么令人安舒的好消息?

      14 你也可以采取类似的行动。今天,教导人认识圣经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在世界各地,大约有六百万个耶和华见证人响应耶稣的呼吁,“负起[他]的轭”,成为“得人的渔夫”。(马太福音4:19)有些耶和华见证人全时参与传道工作,其他人也在余暇尽力而为。他们因教导人认识真理而感到安舒,生活压力也因此减少了。他们乐于做得人的渔夫,向人传讲“王国的好消息”。(马太福音4:23)传播好消息总是令人愉快的,尤其是传播王国的好消息。我们可以用圣经作为主要教材,帮助人相信圣经有助于纾解生活的压力。——提摩太后书3:16,17。

      15.你可以怎样从耶稣的教诲得益?

      15 人即使刚开始认识上帝的王国,也多少能从耶稣的教诲得到裨益。许多人坦言,听从耶稣的教诲,使他们得到安舒,生活也大为改善。你只要读读耶稣的生平和传道事迹,尤其是马太、马可和路加所写的福音书,考查一下其中的生活原则,就可以确定这个事实。

      得到安舒的方法

      16,17.(甲)你可以在哪里找着耶稣的一些主要教诲?(乙)人要怎样实践耶稣的教诲,才能得到安舒?

      16 公元31年的春天,耶稣发表了一个著名演讲,到现在还是举世闻名的。这个通常被人称为“登山宝训”的演讲,记载于马太福音5至7章和路加福音6章。这个演讲总括了耶稣的许多教诲。你也可以在福音书的其他地方找着耶稣的教诲。耶稣所讲的话,大都显浅易明,但要付诸实行,就得下一番苦功。何不细心阅读上述几章经文,加以沉思呢?要让耶稣的教诲模铸你的思想,改变你的态度。

      17 当然,耶稣的教诲可以做不同的分类。现在,我们列出他的重要教诲,好让你在一个月内的每一天都留意一项,在生活上应用出来。你可以怎样做呢?不要匆匆看完了就算。请记住那个富有的官长,他问耶稣基督:“我该做什么才可以领受永生呢?”耶稣复述了上帝一些基本诫命之后,官长随即表示自己已经遵守了这些诫命,但他也意识到自己还有改进的余地。于是耶稣促请他作出更大的努力,切实遵行上帝的诫命,跟随他,成为他的门徒。可是,官长却不愿意这样做。(路加福音18:18-23)因此,人要学习耶稣的教诲,就必须谨记,口头同意跟付诸实行是两回事。人要积极实践耶稣的教诲,才能纾解压力。

      18.请举例说明你可以怎样善用附栏的资料。

      18 请先看看附栏的第一项。我们就从这一项开始查考并应用耶稣的教诲吧。第一项举出马太福音5:3-9。老实说,我们人人都该抽时间看看这段经文,沉思其中的优良劝告。看过整段经文之后,你觉得自己的为人怎样?如果你真的想纾解沉重的生活压力,什么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更专注、更常常沉思属灵的事,生活会怎样得到改善呢?你可以少花点时间在其他事务上,好让自己多留意属灵的事吗?你这样做,就可以增添快乐。

      19.你可以怎样进一步洞悉耶稣的教诲?

      19 你还可以进一步留意附栏的资料。何不跟信徒同工,例如你的配偶、亲属或朋友,讨论附栏里的经文呢?(箴言18:24;20:5)上述那个富有官长也曾主动向耶稣提问。要是他听从耶稣的吩咐,就会增添快乐,有希望得享永生。当然,你的信徒同工不能跟耶稣相比,可是大家一起讨论耶稣的教诲,彼此都会得益。请实行这个建议,不要迟疑。

      20,21.你可以怎样有计划地学习耶稣的教诲?你可以怎样评定自己的进展?

      20 请再看看题名为“叫你安舒的教诲”的附栏,当中逐项列出耶稣的教诲,让你每天至少可以考虑一项。首先,你可以读读列出的经文,看看耶稣说什么。然后沉思耶稣的话,想想怎样把他的话付诸实行。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实行了耶稣的教诲,不妨想想可以怎样做得更好。要在当天努力应用出来。如果你不大明白耶稣的话的含意,或者不知道该怎样实践,就多花一天的时间考虑。但请注意,你不用等到完全掌握了这一项,才考虑另一项。第二天,你可以留意别的教诲。到一周的末了,也许你已经实践了附栏列出的其中四五项。这时候,你可以评定一下自己的进展。第二周,要再接再厉,一天又一天地实践耶稣的其他教诲。如果你发觉自己在某方面退步了,不要灰心,基督徒往往都有这样的经历。(历代志下6:36;诗篇130:3;传道书7:20;雅各书3:8)在第三和第四周,要继续努力,贯彻始终。

      21 大约一个月后,你也许已经把附栏列出的31项全都考虑过了。无论你的进展怎样,你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感到快乐些,舒服些?即使只有一丁点儿的进步,你也可能觉得压力减少了,或者起码应付得好一点,知道日后该怎样做。请记住,耶稣还有许多优良的教诲,是附栏没有列出来的。何不查考一下,然后付诸实行呢?——腓立比书3:16。

      22.跟从耶稣的教诲,会有什么益处?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探讨?

      22 你可以看出,耶稣的轭虽然不至于全无重量,但确实是容易负的。实践他的教诲,做他的门徒,不是难事。这正是耶稣的挚友使徒约翰的感觉。经过六十多年的亲身体验之后,他说:“我们遵守上帝的诫命,就是爱他了,况且他的诫命并不是沉重的负担。”(约翰一书5:3)你也可以像使徒约翰一样,确信跟从耶稣不是难事。你实践耶稣的教诲越久,就会越觉得,你并不像今天许多人那样,饱受生活的难题所困扰。你会发觉自己安舒得多。(诗篇34:8)关于耶稣所说的轭,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耶稣说他“性情温和,心里谦卑”。我们可以怎样在这方面向耶稣学习,效法他呢?在下一篇文章,我们会探讨这个问题。——马太福音11:29。

  • “向我学习”
    守望台2001年 | 12月15日
    • “向我学习”

      “你们要负起我的轭,向我学习,因为我性情温和,心里谦卑。这样,你们的生命就会得享安舒。”——马太福音11:29。

      1.向耶稣学习,为什么能使人活得快乐,活得充实?

      耶稣基督思想正确,教导得法,处事得当。他在地上的时间很短,却活得很快乐。他的工作富于成果,叫他深感满足。他召集门徒,教导他们怎样崇拜上帝、关心别人、战胜世界。(约翰福音16:33)他使门徒心里充满希望,“又借着好消息,让人认识生命和不朽是怎么回事”。(提摩太后书1:10)如果你是基督徒,你认为做基督徒是什么意思呢?耶稣曾促请人成为他的门徒,我们考虑一下他的话,就会知道怎样充实自己的生活。方法就是采纳耶稣的观点,把一些基本原则应用出来。——马太福音10:24,25;路加福音14:26,27;约翰福音8:31,32;13:35;15:8。

      2,3.(甲)做耶稣的门徒是什么意思?(乙)为什么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我到底是谁的门徒”?

      2 在《希腊语经卷》里,译做“门徒”的原文语词,基本上是指学生。在本文的主题经文马太福音11:29,出现了一个跟“门徒”相关的语词:“你们要负起我的轭,向我学习,因为我性情温和,心里谦卑。这样,你们的生命就会得享安舒。”不错,做门徒的意思就是向人学习。在福音书里,“门徒”一词通常指跟随耶稣的人。耶稣传道的时候,门徒跟随左右,接受他的教导。还有些人仅是接受耶稣的教诲,甚至暗中做他的门徒。(路加福音6:17;约翰福音19:38)福音书的执笔者也提及“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派的门徒”。(马可福音2:18)既然耶稣警告跟随他的人“要提防……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的教义”,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到底是谁的门徒呢?”——马太福音16:12。

      3 如果我们跟从耶稣,向他学习,别人跟我们相处的时候,理应感到安舒。他们应该看出我们比以往温和,为人更谦卑。如果我们是主管,是父母,是会众的牧人,我们的下属、儿女或羊群觉得我们待他们就像耶稣待门徒那样吗?

      耶稣怎样待人

      4,5.(甲)为什么我们不难知道耶稣怎样对待困苦的人?(乙)耶稣到一个法利赛派的人家里坐席,当时有什么事发生?

      4 我们需要知道耶稣怎样待人,特别是怎样对待那些身陷困境的。学习耶稣待人的方式应该不难,因为圣经有不少篇幅描述耶稣怎样待人,这些人有的是生活困苦的。让我们也看看当日的宗教领袖,特别是法利赛派,怎样对待处于困境的人。耶稣和宗教领袖的对照,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5 公元31年,耶稣在加利利传道的时候,“有一个法利赛派的人再三请耶稣同他吃饭”。耶稣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耶稣就到他家里去坐席。有一个妇人,是城里的人所认识的罪人,知道耶稣在这个法利赛派的人家里坐席,就带了瓶用雪花石瓶子装着的馨香油来,走到耶稣后面,挨着耶稣的脚哭。她的眼泪滴湿了耶稣的脚,她就用头发擦干,又温柔地吻耶稣的脚,又抹上了馨香油。”——路加福音7:36-38。

      6.一个有罪的妇人怎么来到法利赛派的人家里?

      6 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一本参考书说:“按照当日的习俗,穷人可以到举行宴会的地方,拾取残羹剩饭。妇人(37节)就利用这个机会去见耶稣。”这说明了宴会之中怎么会有人不请自来。当时也许还有其他穷人来到,待宴会结束后,拾取一些剩余食物。可是,妇人却有不寻常的举动。她没有从旁观看,等待宴会结束。她名声不好,是个众所周知的“罪人”,所以耶稣说这个妇人“有许多罪”。——路加福音7:47。

      7,8.(甲)面对路加福音7:36-38所描述的情况,我们可能会有什么反应?(乙)西门又有什么反应呢?

      7 请想象一下你生活在那个时代。如果你是耶稣,你会有什么反应呢?妇人走近你的时候,你会感到不自在吗?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处理呢?(路加福音7:45)你会惊惶失措吗?

      8 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客人,你会跟法利赛派的西门有类似的想法吗?“邀请耶稣的法利赛派的人看见,心里说:‘这个人如果真是先知,就该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该知道她是个罪人。’”(路加福音7:39)西门显得冷漠无情,耶稣却宅心仁厚。耶稣了解妇人的困境,感受到她的痛苦。我们不知道妇人当初怎样身陷罪中。如果她真是个妓女,城里那些虔诚的犹太人显然没有给她帮助。

      9.耶稣有什么反应?事情的结果可能怎样?

      9 可是,耶稣很想帮助妇人,于是对她说:“你的罪赦免了。”耶稣又说:“你的信心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路加福音7:48-50)圣经的记载到此为止。有些人也许认为耶稣没有给妇人什么帮助。其实,妇人离去以前,耶稣已给了她祝福。你以为她会沉沦下去吗?我们不能确定,但请留意路加接着怎样说。他叙述耶稣起程传道,“逐城逐村,宣扬上帝王国的好消息”。路加也报道,“还有一些妇女”跟耶稣和他的门徒在一起,“拿自己的财物资助他们”。妇人很可能就在那些妇女当中。也许她对耶稣满怀感激,于是改过自新,怀着清白的良心,开始过敬虔的生活。她现在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比以往更爱上帝。——路加福音8:1-3。

      耶稣和法利赛派的差别

      10.沉思一下耶稣在西门家里遇见一个妇人的记载,为什么对我们有益?

      10 我们可以从这个生动记载学得什么呢?我们不是很感动吗?假如你当时在法利赛派的西门家里作客,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你的反应会像耶稣那样,还是你会有西门的感觉呢?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我们的感觉和行为当然不能完全像他一样。另一方面,我们也许不愿把自己看做法利赛派的西门。很少人会以仿效法利赛派的作风而自豪。

      11.为什么我们不愿被视为像法利赛派那样的人?

      11 我们仔细看看圣经和其他证据,就会得出以下的结论:法利赛派自命不凡,以公众和民族利益的维护者自居。上帝的律法大体上是显浅明确的,但法利赛派还不满意。如果律法看来不够明确,他们就自行加添条文,以补他们认为的漏洞,叫人不用按良心做决定。这些宗教领袖定下通则,要人事无大小都恪守。a

      12.法利赛派的人怎样看自己?

      12 公元1世纪的犹太历史家约瑟夫斯清楚指出,法利赛派自以为和蔼可亲、公正严明、完全胜任做宗教导师。有些法利赛派的人也许是这样。你可能想起尼哥德慕。(约翰福音3:1,2;7:50,51)法利赛派的人,有些后来也归信了基督。(使徒行传15:5)使徒保罗论到法利赛派一类的犹太人,说:“他们对上帝有热心,但不是按照确切的知识。”(罗马书10:2)可是,福音书所记述的,却是老百姓眼中的法利赛派——骄傲自大、自以为义、吹毛求疵、贬低他人。

      耶稣的看法

      13.耶稣怎样评论法利赛派?

      13 耶稣斥责抄经士和法利赛派是虚伪的人。“他们捆起沉重的担子,放在人的肩膀上,自己却不肯动一个指头去移开那些重担。”不错,他们把沉重的担子、难负的轭,强加在百姓身上。耶稣说抄经士和法利赛派是“蠢材”。蠢材对社会不利。耶稣也把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称为“瞎眼的向导”,断言他们漠视了“律法上更重大的事,就是公正、慈悲、忠信”。有谁想被耶稣视作法利赛派的人呢?——马太福音23:1-4,16,17,23。

      14,15.(甲)耶稣宽待马太·利未,显示了法利赛派的作风是怎样的?(乙)我们可以从这个记载吸取什么重要的教训?

      14 福音书的读者,绝大多数都看得出法利赛派喜欢挑剔。耶稣召收税人马太·利未做他的门徒,后来利未设盛宴款待耶稣。圣经说:“法利赛派的人和他们的抄经士向耶稣的门徒埋怨说:‘你们为什么跟收税人和罪人一起吃喝呢?’耶稣回答说:‘……我来不是要召义人,而是要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5:27-32。

      15 耶稣又说:“‘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祭牲。’你们去学习一下这句话的含意吧。”(马太福音9:13)利未对这段话别有一番感受。至于法利赛派,他们声称相信希伯来先知所写的话,却没有领会耶稣所引用的何西阿书6:6的含意。他们宁可因恪守传统而犯错,也不愿慈悲为怀。我们各人都可以问问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我是个墨守成规、固执己见、坚要照常规办事的人吗?还是别人觉得我为人良善、待人慈悲呢?”

      16.法利赛派有什么作风?我们可以怎样做,免得像他们那样?

      16 挑剔、挑剔、再挑剔。这就是法利赛派的作风。法利赛派处处挑错,无论是真的还是想象出来的。他们经常挑别人的毛病,叫人存有戒心。法利赛派把极小的草本植物,例如薄荷、莳萝、大茴香等,交纳十分之一,为此而骄傲。他们穿着特别的衣服,装出虔诚的模样,又强迫族人跟从他们。毫无疑问,我们要效法耶稣,就必须避免吹毛求疵,揭别人的短儿。

      耶稣怎样处理问题?

      17-19.(甲)请说明耶稣怎样处理一件本可以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乙)为什么情况变得紧张,令人不安呢?(丙)如果你当时在场,看见妇人走近耶稣,你会有什么反应?

      17 耶稣处理问题的方式,跟法利赛派大相径庭。请看看耶稣怎样处理以下的事,他本可以把这件事看得很严重。事情牵涉到一个妇人,她患了血崩十二年。你可以在路加福音8:42-48读到有关的记载。

      18 马可的记载说妇人“惧怕颤抖”。(马可福音5:33)为什么呢?这必然是因为她知道自己违反了上帝的律法。利未记15:25-28表明,如果妇女下体不正常地流血,她在下体流血的日子及随后的七天都不洁净。凡她接触过的东西,都是不洁净的。谁跟她接触都一样。当时妇人要挤过人群才能靠近耶稣。差不多二千年后,我们看这个记载,也禁不住同情她的处境。

      19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样看这件事?你会说什么话?请留意,耶稣宽待这个妇人,体恤她的处境,一点也没提及她可能引起的问题。——马可福音5:34。

      20.假设今天我们要遵守利未记15:25-28的规定,我们可能会面对什么问题?

      20 我们可以从这个记载学到什么?假设你是今天基督徒会众的长老。再假设今天的基督徒要遵守利未记15:25-28的规定,现在有一个基督徒女子违反了这条律法,她感到彷徨无助。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你会公开批评这个姊妹,当众羞辱她吗?或许你会说:“我永不会这样做!我会效法耶稣,尽量对她仁慈、体贴。”说得好!不过,要效法耶稣宽厚待人,其实说来容易做时难。

      21.关于律法,耶稣教导群众认识什么?

      21 群众听了耶稣的教诲,心里感到安舒,精神振奋,大受鼓励。如果上帝律法的规定是明确的,意思就一目了然,无可争辩。如果律法的规定看来不大明确,人就更要凭良心做决定。人所做的决定,可以显出自己对上帝的爱。律法容许人根据情况加以变通。(马可福音2:27,28)上帝深爱他的子民,处处为他们着想。即使他们犯错,上帝也乐于宽恕他们。耶稣待人跟上帝完全一样。——约翰福音14:9。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