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96 8/15 27-30页
  • 以巴弗提——腓立比人派来的使者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以巴弗提——腓立比人派来的使者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6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为照顾我的需要派来的私用仆人’
  • “连魂也置之度外”
  • 他的抑郁
  • “要珍视这样的人”
  • 以巴弗提
    洞悉圣经(下册)
  • 不断强化会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10年
  • 腓立比书
    洞悉圣经(上册)
  • 圣经的第50本书——腓立比书
    “圣经全部都是上帝所感示而有益的”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6年
《守》96 8/15 27-30页

以巴弗提——腓立比人派来的使者

保罗写信给腓立比的基督徒,说:“你们要在主里照常乐意接待他。你们总要珍视这样的人”。如果有基督徒监督用这种赞许的口吻论及我们,我们必然会非常高兴。(腓立比书2:29)但保罗在这里所说的究竟是谁?这个人做过什么,值得保罗这样亲切地加以赞赏?

头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以巴弗提。为了回答第二个问题,让我们考虑一下促使保罗写出这番话的背景。

约在公元58年,腓立比的基督徒听闻保罗在耶路撒冷被一群暴民拖到圣殿外毒打。后来地方官员逮捕了他,扣押他一段时间之后,仍不知道怎样处置他,于是把他锁住,转解罗马。(使徒行传21:27-33;24:27;27:1)腓立比会众担心保罗的安全,他们必然会自问,看看自己可以为他做些什么才好。腓立比会众本身很贫乏,而且离保罗很远,因此,他们可以给保罗的帮助实在非常有限。可是,过去推动腓立比基督徒支持保罗执行服事职务的温厚感情,现今仍对他们发挥作用,何况保罗现正身陷困境。——哥林多后书8:1-4;腓立比书4:16。

腓立比会众必定考虑过是否可以派人探望保罗,送点东西给他,或看看他有什么需要,然后给他援手。但前往罗马是一段又长又累的旅程,况且帮助保罗也是危险的事!约阿希姆·格尼尔卡评论说:“探望囚犯需要勇气,如果囚犯‘罪状’含糊不清,就需要更大勇气才行。”作家布赖恩·拉帕斯基说:“跟囚犯来往太密或对他和他的观点表现同情,也会使探望的人增加危险。……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留神的举动可以令犯人受害,也令帮助他的人遭殃。”这样,腓立比会众可以差遣谁呢?

我们可以料到这样不安全的旅程可能使人感到忧虑。但以巴弗提(他跟歌罗西会众的以巴弗不是同一人)却甘愿负起这件艰巨的任务。以巴弗提一名包含了阿佛洛狄特这个名字,这显示以巴弗提可能是个改信基督教的外邦人,他父母也许是崇拜希腊爱与生育女神阿佛洛狄特的信徒。保罗写信给腓立比会众,对他们的慷慨表示谢意时,他适当地把以巴弗提称为“你们的使者和私用仆人,为了照顾我的需要而派来的”。——腓立比书2:25。

从圣经论及以巴弗提的记载,我们获悉他义不容辞地为保罗和会众服务。除此之外,以巴弗提也要应付我们同样可能遇到的难题。让我们考虑一下他所立下的榜样。

‘为照顾我的需要派来的私用仆人’

我们虽不知道事情的所有细节,但我们可以料到,以巴弗提抵达罗马时已经筋疲力竭。他可能沿着埃纳提亚大道,穿过马其顿,然后横渡阿得里亚海,来到意大利半岛的“后跟”,接着走亚壁古道前往罗马。这段叫人疲累的旅程(单程1200公里)可能要走个多月才行。——参看第29页附框。

以巴弗提启程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呢?他被派为保罗提供‘私下服务’,或勒伊特乌珥吉阿。(腓立比书2:30)这个希腊字词原指公民义务为国家履行的公务。后来,这个字词被人用来指国家强制合资格的公民所需履行的公务。按照希腊语圣经使用这个字词的形式,一位学者说,“基督徒是为上帝和人群服务的人,第一个原因是,他衷心渴望作出这样的服务。第二是,他必须如此行,因为对基督的爱促使他要这样做。”由此可见,以巴弗提表现多么杰出的精神!

“连魂也置之度外”

保罗在这里使用了一个赌博的术语。他说以巴弗提“连魂也置之度外”,实际意思是,为了替基督服务,他把自己的生命“孤注一掷”。(腓立比书2:30)我们不必认为这话是指以巴弗提会做出一些傻事,反之,所指的是他履行神圣服务时会遇上若干危险。他是不是在年中天气恶劣的时候执行这件援助工作?他在旅途上病倒之后是否仍锲而不舍地想完成任务?无论事情的真相是怎样,以巴弗提“病得几乎要死”。也许因为他本要留下来服侍保罗,所以使徒保罗要向腓立比会众解释要他提早回去的原因。——腓立比书2:27。

然而,以巴弗提是个勇气可嘉的人。他本着忘我精神,奋不顾身向急需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愿意不怕麻烦,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属灵弟兄到什么程度?’对基督徒来说,表现这种义不容辞的精神是必然的事。耶稣说:“我给你们一条新诫命,就是要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约翰福音13:34)以巴弗提为了执行任务“差点死了”。因此,以巴弗提是个优良的榜样,他所表现的“思想态度”正是保罗鼓励腓立比基督徒悉力培养的。(腓立比书2:5,8,30)我们愿意为弟兄效力到这个地步吗?

虽然这样,以巴弗提却感到抑郁。为什么?

他的抑郁

你可以跟以巴弗提易地而处。保罗报道说:“他因为一直切切想见你们所有人,又因为你们听见他病了,他就抑郁起来。”(腓立比书2:26)以巴弗提知道会众的弟兄听闻他病了,以致未能履行他们原先的期望。看来以巴弗提不但没有帮助保罗,反而为他制造了更多忧虑。跟保罗在一起的路加医生也许要放下其他事务去照料以巴弗提。——腓立比书2:27,28;歌罗西书4:14。

很可能由于这种种情况,最后以巴弗提就抑郁起来。也许他想象弟兄认为他办事不力;或者他感到内疚,“切切想见”他们,好向他们表白自己是忠信的。保罗使用了一个很强烈的希腊字词,阿德莫内俄(“抑郁起来”),去描述以巴弗提的情况。根据学者J.B.莱特富特说,这个字词可以用来暗示,“身体失常所产生的混乱、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精神痛苦所造成的悲伤、羞耻、失望等等”。圣经里这个字词也出现在另一个地方,就是用来描述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所遭受的极度痛苦。——马太福音26:37。

保罗认为最好还是打发以巴弗提回去腓立比,并给他一封信,向腓立比会众解释叫他提早回来的原因。保罗在信里说:“我认为必须差以巴弗提到你们那里去”。保罗在此负起打发以巴弗提回去的责任,这样就把别人怀疑以巴弗提办事不力的顾虑驱除了。(腓立比书2:25)其实刚相反,以巴弗提为了完成任务差点死了!保罗亲切地提议腓立比人“要在主里照常乐意接待他。你们总要珍视这样的人,因为他为了主的工作差点死了,连魂也置之度外,为的是完全弥补你们不在这里,不能私下为我服务”。——腓立比书2:29,30。

“要珍视这样的人”

跟以巴弗提怀有同样思想态度的男女的确配受赏识。他们也表现自我牺牲精神,以求为耶和华服务。试想想那些献出自己成为海外传道员、周游监督,或在守望台社的分社办事处服务的人。如果他们当中有些人因为年事日高,健康情况越来越差,以致不能像以往做那么多工作,这些人仍配受我们的尊重和爱戴。

然而,患上使人衰弱的疾病也许会使人感到抑郁和内疚。人总想多做一点,但想做却力不从心,这是多么令人泄气的事!有类似遭遇的人都可以从以巴弗提学得教训。毕竟,病倒是他的错吗?当然不是!(创世记3:17-19;罗马书5:12)以巴弗提渴望为上帝和弟兄服务,只是疾病使他无法如愿以偿。

保罗没有因为以巴弗提的情况就加以责备,他只吩咐腓立比的同工扶持他。同样地,我们也应当安慰那些灰心丧气的弟兄。我们通常可以对他们的忠心服务加以赞赏。保罗很赏识以巴弗提,说了许多称赞他的话。这些话必定能够安慰他,纾缓他的低落情绪。我们也深信,‘上帝并非不义,总不会忘记我们的作为和我们为他的名所显的爱心,就是我们从前服事圣民,现在仍然服事。’——希伯来书6:10。

[第29页的附栏]

旅途上的种种不便

今天,如果我们像以巴弗提一样,要往返欧洲两个大城市也许没有什么困难。只要乘坐喷射客机一两小时,就可以抵达。在第一世纪,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在那些日子,人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件不容易的事。旅客一天大约可走30至35公里,但他同时要面对恶劣天气以及其他种种的危险,包括“强盗”的危险在内。——哥林多后书11:26。

关于停留过夜的地方和粮食供应又怎样?

历史家米凯兰杰洛·卡贾诺·德·阿塞韦多指出,在罗马的公路上,“有驿站、驿站式的客店、仓库、畜舍,和员工宿舍;在两个驿站之间,有多个休歇的地方或停留地,给人换马和更换交通工具,或购买所需的物品”。这些客店都是声名狼藉的地方,社会上最低层的人经常前来光顾。客店老板不但会抢劫旅客的财物,同时不惜为了增加收入而蓄妓。拉丁讽刺诗人尤维纳利斯评论,任何被迫住进这类客店的人都可能发觉,“邻床的人是个杀手;在一起的人有船夫、盗贼、在逃的奴隶,还有刽子手和造棺材的人,……人人共用一个杯子;没有人可以有自己的床,也不能跟其他人分开进食”。古代其他作家则埋怨食水不洁、房间太挤、肮脏、潮湿、满是虱子。

[第27页的地图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罗马

[图片]

古罗马时代的旅客

[鸣谢]

Map: Mountain High Maps® Copyright © 1995 Digital Wisdom, Inc.; Traveler: Da originale del Museo della Civiltà Romana, Roma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