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的观点
你信什么真的关系重大吗?
“人喜欢相信一些自己认为真实的事。”——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英国散文家兼政治家。
谈到宗教教义问题,许多人都觉得,只要人诚恳地相信‘冥冥中有个主宰’,并且爱他的同胞,信什么其实都不要紧。对于有关上帝、他的旨意,以及人怎样崇拜他等问题,有些人在分析过各教派众说纷纭的见解之后,都一致认为差异仅属表面性质而已,就如同一个人穿起不同款式的服装一般。他们甚至可能觉得,那些对于这类差异郑重其事的人其实完全缺乏真正的基督教精神。
圣经承认并非所有宗教道理都是值得讨论的。例如,使徒保罗在感示之下写信给提摩太时曾谈及一些“因小事就发生剧烈争论”的人。保罗描述他们是“专好质疑问难,为语词争辩”。(提摩太前书6:4,5,《新世》)他吩咐提摩太要“拒绝愚蠢无知的质疑问难,因为知道这些事只生争斗”;他也嘱咐会众“不要为言词争斗;这是完全无用的”。(提摩太后书2:14,23,《新世》)现今大部分的宗教辩论都与保罗所描述的不谋而合,而且确实是毫无意义和浪费时间的。
不过,这是否意味到所有有关宗教信仰的讨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呢?不,我们会仅因为有些衣服不适合自己穿便完全放弃穿衣服吗?那么,为什么仅因为有些教义问题不值考虑,便完全将宗教信仰视为无关痛痒而置之不顾呢?保罗在以上所说的话的上下文表明,他非常关注教义的问题。他多次警告人,谬误的道理可以削弱人的信心。他吩咐提摩太要“嘱咐那几个人不可传异教”。(提摩太前书1:3-7;4:1;6:3-5;提摩太后书2:14-18,23-26;4:3,4)事实上,如果第一世纪基督徒的信仰是无关重要的话,他就无需屡次强调这件事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他又劝勉人不要为教义争辩呢?因为在保罗的日子,有些被描述为“坏了心术,失丧真理”的人正就教义的问题掀起了一些存心要破坏别人信心的争端。(提摩太前书6:5)所以保罗在劝勉提摩太要避免为宗教信仰争辩时,他所针对的便是由这些腐败分子所鼓吹的争论。
信仰对行为有影响吗?
可是有些人可能纳罕,宗教信仰是否会对自己的为人,即我们的品格行为有重大影响。他们可能将信仰和行为视为两件独立而不能混为一谈的东西,犹之乎外衣和裤子,可以随个人的喜好配衬其他衣服穿着一般。但圣经却指出信仰和行为犹如一袭套装,只宜一并穿着。
圣经显示我们的信仰和为人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在耶稣的日子,那些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受到错误的信仰所影响。(马太福音23:1-33;路加福音18:9-14)在另一方面,歌罗西书3:10(《新世》)则劝勉说:“要穿上新品格;这种品格借着确切的知识,按着创造这种品格的上帝的形像,渐渐获得更新。”请留意使人有力量过敬虔的生活跟对上帝具有确切的知识,这两者的关系是密切不可分的。
被译成“确切的知识”的希腊语词在基督教希腊文圣经里出现过20次,意思是指纯正、精确和完全的知识。希腊的学者纳撒内尔·卡尔弗韦将其描述为“对一件以往知道的事更熟识;对一件从远处看见的物体看得更透彻”。犹之乎一位珠宝商会细心鉴定一颗贵重的珍珠以评估它的品质和价值;基督徒也必须细心查考上帝的话语,以求对他所事奉的上帝具有纯正、精确和完全的认识。这包括清楚认识上帝的特质、他的旨意和标准,并所有构成“纯正话语的规模”的教训。这跟仅是相信‘冥冥中有个主宰’是有天渊之别的。——提摩太后书1:13。
在罗马书这封受感示的书信中的第一章便记述,人如果仅是表面认识上帝会产生什么恶果。这里谈到有某些人“虽然认识上帝,却……不肯确切地认识上帝”。使徒保罗论到这些错误信仰所导致的结果时说:“上帝就任凭他们存着不蒙认可的思想,做出不该做的事来,满怀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念、满心妒忌、谋杀、争端、欺诈、性情恶毒、低声说长道短、背后中伤人、憎恨上帝、凌辱人、高傲、自负、想法子害人、不服从父母、没有理解力、违背协议、没有亲情、毫无慈悲。”——罗马书1:21,28-31,《新世》。
毫无疑问,这些人所相信的事一定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过基督徒生活的能力。今日也一样,信仰和行为应该好比一件没有接缝的衣服一般紧密地编织起来。因此,所有渴望得蒙上帝嘉许的人都必需肯定他们的宗教信仰是真实的,并且是完全以上帝的话语为根据的。因为‘他愿意万人得救,并且充分认识真理’。——提摩太前书2:4。
[第25页的图片]
法利赛人自以为义的态度将自己的信仰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