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威克利夫,圣经的拥护者守望台1981年 | 1月1日
-
-
所支持,而且当时议院尚未对新的大主教变成唯命是从,他才得以继续保持自由。现在他的活动集中于路特和夫,他继续写作和鼓励他的跟从者。他的注意力特别集中于挪利其主教的行动之上。这个主教名叫亨利·勒斯班赛;在农民反叛期间,他曾率领军队击败诺尔福克地区的叛徒而以作战英勇闻名。
这个自命不凡,踌躇满志的主教决定投入教皇分裂的争论中。他在1383年从乌尔班六世获得一项通谕,授权给他组织十字军与克利门七世作战。他迅速地组成一支军队,应许一切投入他手下的人均可以获得赦罪和赎罪券的利益。在此之前威克利夫已大力抨击这场分裂,接着他写了一份单张,题名为《反对教士之战》。他将这场分裂比作两只狗为争一条骨而打斗。他声称整场争论均与基督的精神背道而驰,因为这牵涉到争逐俗世的权力和地位。威克利夫指出,虽然宗教领袖应许参与这场战争的人赦罪的利益,这其实是以谎言为根据的。反之,人若在一场与基督的教训完全不符的战争中丧生,便等于死在不信之中。十字军结果一败涂地,于是那一度不可一世的主教只好羞愧地回国。
较早时候,威克利夫在1382年中风而变成半身不遂。两年之后,他再度中风,以致全身瘫痪和不能发言。他于数日后在1384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去世,死后埋葬在路特和夫的教堂院子里;他的尸骨留在那里有四十多年。
后来在1428年有一件奇异和令人震惊的事发生。他的敌人根据在十四年前康士登斯会议所下的命令将约翰·威克利夫的坟墓打开。他们将他的骸骨掘出来烧掉,然后将骨灰带到不远之外的斯威夫特小河上。他们将骨灰撒在河上,然后水流将其带至下游的阿文河和西弗恩河,然后被带进大海中,这样行的人并没有打算将任何象征性的含意加于他们的行动之上,可是一些试图为这项报复行动寻得若干安慰的人却予以一项象征性的解释。为什么事情发生于威克利夫死了这么久之后,在他不再能够亲自作英国宗教权威“肉体中的刺”之后这么久才发生呢?以后一篇讨论他的跟从者罗拉特人的文章会提出答案。
-
-
你试过与人和解吗?守望台1981年 | 1月1日
-
-
你试过与人和解吗?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诗篇133:1,3)见到一家人或一个基督徒小组的成员和睦共处,相亲相爱,的确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是,由于人性的不完美,要保持这样的情形却并非时时都是易事。有时我们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且以一件实际发生的事去说明这点:有一个十人乐队经常一同演奏,乐队中有一个生性诙谐的苏格兰人弹中提琴,另有一个性格严肃的德国人弹大提琴。他们相反的性格有时会造成冲突,然后逐渐有一度藩篱在两人之间形成。看来大提琴手使中提琴手感觉不满。有一段时期大提琴手对事情并不重视;他对自己说:‘耶稣说,你的弟兄若得罪你,便去对他说。既然这样,我若得罪了他,他可以来对我说。’但后来有一天大提琴手阅读圣经,他留意到耶稣的这段话:“你在祭坛上献供物的时候,如果在那里想起你得罪了弟兄,就当在坛前放下供物,先去与弟兄和好,然后才来献你的供物。”——马太福音5:23,24,《新译》。
这段话对大提琴手有如当头棒喝一般。他不再能够将和解的责任推在他弟兄中提琴手的身上了。反之他觉得自己有义务要首先采取行动。因此他立即去见他所得罪的弟兄。他发觉后者正在做什么呢?他正在写信给组织的社长,将他对大提琴手所感的不满列举出来!他们作了一番坦白的讨论,结果两人得以和好如初。大提琴手多么高兴,他在那天早上读到该节经文,并且立即采取行动!
有义务要设法与人和解
既然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不和是必定会发生的。也许在你的事例上不是你得罪了别人而是别人得罪了你。问题是: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呢?你会设法与人和解吗?
你是否不再与得罪你的人说话或你对他十分冷淡呢?你晚上睡不着时是否想到你的邻人对你多么不仁慈而耿耿于怀呢?你可能纳罕为什么他没有为他对不住你的地方向你道歉。若然,你便很可能伤害你自己更甚于你的邻人伤害你了。他甚至很可能并不察觉他使你感觉如此不悦。诚然,他可能意识到他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并不很仁慈,但却没有想到你的生活受到这么严重的影响。
为什么你要让这种不和延续下去,以致令你失去喜乐呢?要记得,对上帝的仆人来说,‘耶和华的喜乐乃是他们的力量。’(尼希米记8:10)你若在祷告中将事情告诉上帝,并且试图饶恕对方及将事情恝然置之,但却发觉你无法如此行,或者看来继续有事令你感觉不满,这样你就必须去见你的弟兄及设法与他和解。上帝的道说你必须采取主动:“你就去见他,指出他的错误……假如他听了你的劝告,你便赢得了你的弟兄。”(马太福音18:15-17,《现译》)虽然这项劝告特别适用于非常严重的事端,这也是一个可以让基督徒在并不十分严重的事上跟从的通则。
什么可以帮助人采取步骤
我们可以说,在基本上这是个沟通的问题。沟通在你们两人之间破坏了,难题是怎样将其重新建立起来。这种沟通的损坏若在两个基督徒当中发生,则其中一个应当愿意作出努力加以补救。
诚然,在这件事上采取主动并不容易。什么可以帮助你如此行呢?一项帮助是谦卑。为什么谦卑可以有所帮助呢?因为时常阻止我们将损坏的沟通恢复过来的乃是自骄心。你需要有足够的谦卑才能到得罪你的人那里去,设法向他解释他在什么地方做错了,以及你怎样受他所伤害。有许多情人的口角从未获得和解,仅因为受到伤害的一方过于骄傲而不愿意承认。
可以帮助你的另一件事是体恤之心。根据一本字典所作的定义,这意味到“凭着想象力完全进入另一个人的感觉或动机之中。”换句话说,要为别人设身处地着想。不错,你可以想象自己处于别人的地位。假设你得罪了某个人,但却不察觉,你岂不希望别人向你指出这件事吗?
我们可以用一个极为简单的事例去说明这件事:假设你因为碰巧手上不够钱而向人借了一点钱,也许仅是五块钱。但事后你却完全忘记了这件事而没有偿还。你岂不会感激对方机巧地向你提及这件事吗?当然会!耶稣说我们若得罪了别人,我们便在实际上等于欠了这人的债。因此别人若得罪了你,你岂不应当去见他,并且在未有确据之前假定他无罪,使他可以解决你们两人之间的事端吗?他可能会十分高兴你如此行。
最重要的是,不自私和基于原则的爱心可以帮助你与人和解。你自然不想见到弟兄变成自私自利,粗心大意,行事的方式为自己和别人均招惹越来越多的麻烦,对吗?(利未记19:17)你若以他最大的属灵福利为念,就会不怕麻烦尽力给他所需的帮助。正如使徒描述,不自私的爱心会恒久忍耐,不谋求自己利益,不计较所受的损害,喜欢真理而非喜欢不义。真正的爱心会“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除此之外,这样的爱是永不会止息的。这样的爱会推使你与人和解。——哥林多前书13:4-8。
怎样着手
你们作的努力会多成功很可能有赖于你怎样处理这件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怀着仁爱的精神如此行,不是要证明对方不对和自己有理,而是要促成和解;正如圣经说,这样你便可能将对方“赢”回来。要留意保持镇静和自制。要等到你并非感情激动的时候才如此行。如果你的感情十分激动,你若获得一个感情激动的不利反应,那就只能怪你自己了。不错,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感情,要力求平心静气。
我们也需要表现机巧。我们可以从拿单先知学得一个教训;他曾往见大卫王,以机巧的方式告诉大卫耶和华对他与拔示巴所犯的罪有什么感觉。拿单在开始时使用一个比喻,使大卫能够对事情有客观的看法。拿单若一见到大卫就直言他的罪在上帝眼中多么可憎,大卫就很可能为自己辩护,告诉拿单不要多管闲事或甚至恐吓要加害他了!——撒母耳记下12:1-15。
你也可以从以斯帖皇后学得教训。她在鼓勇对她的丈夫亚哈随鲁王提出关系重大的恳求之前先作过良好准备。(以斯帖记5:3-8;7:1-10)诚然,你的处境与她的并不相同;你的生命和你同胞的生命并没有受到威胁。但是基本的原则仍然一样,那便是,你若十分关注事情的结果(你的确应该关心这件事),你就应该留意以最有利的方式提出你的请求。
我们可以用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例去说明这件事:一位乐队指挥有一个钢琴家朋友,这个朋友很有天才,而且极为忠贞,但不幸的是,她非常敏感,而且脾气暴烈。她若受到批评,便很可能“大发雷霆”。因此,每逢乐队指挥有些建设性的批评想提出,他通常会先轻松地谈谈一些彼此感兴趣的事,然后当双方都处于一种友善、宁静的情绪时,他便机巧和仁慈地将需要留意的事向钢琴家提出。
但你的弟兄若不肯听又如何呢?这样你就必须决定事情至什么程度牵涉到原则以及至什么程度你能够让‘爱遮掩许多的罪’。事情若真正严重,你就需要按照耶稣的训示带两个见证人与你同去。但时常你都无需采取这个步骤。——马太福音18:16;彼得前书4:8。
当然,情形若刚相反,你若有理由相信你得罪了别人,像上述的大提琴手得罪了中提琴手一般,以上的原则亦同样适用。事实上,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更应当听从上述的劝告。假设有人得罪了你,他若采取主动来见你而使你无需找他商量以便将事端解决,你岂不会为此而高兴吗?
在这种情形之下,一个敏感的良心特别会对你有所帮助。这意味到具有敏锐的是非感,并且渴望做对的事。我们若得罪了别人,我们就欠了他的债,我们应当渴望忠实地偿还债务,将两者之间的争端解决。——马太福音6:12。
但是也许你所作的努力未能成功。箴言说:“弟兄结怨,劝他和好,比取坚固城还难。”(箴言18:19)也许他误解了你的动机,而你无法使他对你谅解。若然,视乎事情的严重程度而定,你可以决定你是否想请基督徒小组的一位长老帮忙你解决事端。
在我们和基督徒同工之间若有不和存在,我们的确应该力求达成和解。老实说,基督徒试图应付这个邪恶的世界,撒但的诡计和他们自己自遗传所得的弱点已够吃力了,何必再彼此相争而加重负担呢?我们若对别人有所不满,虽然我们作过祷告及试图饶恕对方及将事情恝然置之,但却未能使情况有所改善,我们就必须设法补救了。你若得罪了别人,可以应用马太福音5:23,24的训示。别人若得罪了你,而且过犯相当严重;则可以运用马太福音18:15-17。你若这样行,便可以尽一份力促进弟兄之间和睦共处,相亲相爱的快乐。你同时可以借此证明自己是基督的门徒。——约翰福音13:34,35。
-
-
读者来函守望台1981年 | 1月1日
-
-
读者来函
● 为什么1980年五月十五日的《守望台》(26页)谈及“新约”完成其目的的日子已经近了,但希伯来书13:20却将这个约称为“永约”?
《守望台》说:“新约的目的是要产生144,000个属灵的以色列人,这些人符合上帝的条件与耶稣基督一同在属天的王国,人类的理想政府,里共事;看来新约完成其目的的日子已经近了。当这些蒙嘉许的属灵以色列人当中最后一个在地上死去,复活进入属天的王国里而不再是‘人’时,耶稣基督的中保职分亦会随之而终止。”
请留意《守望台》并没有说新约的裨益会终止。由于新约达成了目的,产生了上帝的十四万四千个属灵儿子与基督一同在天上作王统治,生活在地上的人会永远从这件事得益。且举个例说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打了合同为他建造一间房屋。房屋照规定建成,付完了款之后,合同便结束了,但是由于屋主继续使用房屋,合同的裨益会继续下去,直至一段不确定的时期。
使徒保罗在希伯来书13:20谈及耶和华“凭永约[希腊文di·a·theʹke ai·oʹni·os]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显明新约》[The Emphatic Diaglott]将这句话译作“年代久远之约的血”。《七十人译本》的译者使用同一的希腊字去译出埃及记31:16的希伯来字伯利夫奥兰(berithʹ ʽoh·lamʹ);这里所指的是安息的律法(律法之约的一部分),这律法后来终止了,虽然许多译本也将此称为一个“永约”。(出埃及记31:17,《七十人译本》;歌罗西书2:13-16)类似地,虽然上帝与亚伦立了约,要他和他的儿子“永远[希伯来文ʽoh·lamʹ;希腊文ai·o·niʹa]当祭司的职任”这件事只是延续至一个“没有限定的时间”(《新世界译本》)而已。——出埃及记40:15;民数记25:13;希伯来书7:11,12。
希伯来字奥蓝和希腊字艾翁尼奥斯可以用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