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气候反常?
    警醒!2003年 | 8月8日
    • 气候反常?

      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打趣道,“英国人碰面时总是先谈谈天气”。近年来,天气转变已不再是打开话匣子的话题了,而是各地居民深表关注的事情,为什么呢?虽说天有不测之风云,气候的变化却实在糟透了。

      举个例,2002年夏季,欧洲受到反常的暴风雨吹袭,造成“欧洲中部100年来最严重的水灾”。请看看以下的报道:

      奥地利: “萨尔斯堡、克恩藤州和蒂罗尔等地受狂风暴雨严重破坏,情况尤其恶劣。泥沼充斥街道,堆积的淤泥和碎石高达15米。在维也纳南铁路,雷暴引致火车意外,多人受伤。”

      捷克共和国: “布拉格灾情严重,国内其他地区的情况更是惨不忍睹。整个城市顿成泽国,多达20万人需要疏散。”

      法国: “23人死亡,9人失踪,成千上万的人受水灾影响。……其中3人于周一的风暴中被雷电击中丧生;……一对夫妇连同车子也一并被水冲走,一名消防员救援后不幸殉职。”

      德国: “自联邦共和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这么大的疏散行动,把住在城市和乡村的居民撤走。这的确是‘世纪洪水’。成千上万的居民离开家园,以免受害。在千钧一发之际,直升机救起一些灾民。”

      罗马尼亚: “自7月中旬起,有10多人死于风暴。”

      俄罗斯: “黑海海岸一带至少有58人丧生。大约30辆汽车给淹埋海底,由于已发出新的暴雨警报,搜索生还者的工作被逼停止。”

      非欧洲独有

      2002年8月,《南德意志报》说,“连续的暴雨在亚洲、欧洲和南美洲造成广泛破坏。星期三尼泊尔山泥倾泻,最少夺去50人的性命。台风在中国南部导致8人死亡,以及为中部地区带来豪雨。在泰国,湄公河水位上升至30年来的最高点,东北部地区淹浸了100多幢房屋。……另外,在阿根廷,有5人在暴雨后死去。……中国发生的夏季风暴,已夺去了1000多人的性命”。

      当世界各地正受水患困扰之际,美国却发生大旱。据报,“全国各地的水井接近干涸,不少河流流量大减。山火发生的次数是过去同期的两倍多。农作物失收,食水供应短缺。还有,山火宗数大增,灰尘暴比以往更常见。有鉴于此,专家预测2002年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数十亿美元”。

      北非部分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起,同样遭受严重旱灾打击。报告指出,“降雨量比20世纪上半叶少百分之20-49,多人死于饥荒”。

      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东太平洋的水温上升促成,为南北美洲带来周期性的水灾和其他天然灾害。a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络报道,1983至1984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1000多人死亡,在各大洲也引发不同天灾,财产和牲口损失达100亿美元。自从19世纪发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后,这个现象约4年出现一次。可是,有些专家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将更频繁、更常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篇文章毫不含糊地说:“暖和的秋季、潮湿的冬季,这些‘反常’的气候是由原本正常的地区性气候转变而来的。”诚然,另一些迹象显示,环境的确大有问题。环保团体“绿色和平”预测,强烈飓风和豪雨将继续蹂躏地球。严重的旱灾烧毁森林,水灾淹没沿海地区,这些反常的气候将改变地球的地貌。这样的声称有没有事实根据?这种“可怕的气候”是由什么促成的呢?

      [脚注]

      a 参看《警醒!》2000年3月22日刊“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第11页的图片]

      德国的水灾

  • 气候出了什么问题?
    警醒!2003年 | 8月8日
    • 气候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四周发生的严重水灾和猛烈暴风,只会越来越多。”——托马斯·勒斯特,气候灾害专家。

      气候真的出了问题吗?许多人都很担心。彼得·沃纳博士是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学院的气象学家,他说:“我们研究全球气候的极端现象,像暴雨、水灾、旱灾、暴风等,并观察这些气象的发展,我们可以确实地说,这些极端的气象在过去五十年间,上升了三倍。”

      许多人觉得,这些气候反常的现象,证明全球温度正在上升,也就是“温室效应”。美国环保署说:“温室效应是指地球温度上升。温度上升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层中某些气体(例如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及甲烷等)捕捉了阳光中的能量。要是没有这些气体,热量就会逸回太空中,地球的平均温度就会比现在低摄氏33度。”

      可是很多人指出,人类在不知不觉中,干扰了这个大自然的规律。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有一份网上出版物,名为《地球天文台》,说:“几十年来,各地的工厂和汽车,把数以亿吨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许多科学家都担心,如果温室效应气体积聚的地方越来越多,那么本该离开地球的上升热辐射,就困在地球无法逸走。结果,这些气体把过量的热能困在地球大气层中,就像挡风玻璃把太阳热量困在汽车里面一样。”

      有些人却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他们觉得人为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所占的百分比很低。可是跨政府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却不同意这个观点。这个研究小组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资助的。小组报告说:“新的证据充分显示,过去五十年间大部分观察到的暖化现象,都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

      彼得·坦是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的气候学家,他说:“如果真要我评估的话,我觉得全球气候暖化,百分之60是人类过失造成的……其余百分之40才是自然发生的。”

      全球气候暖化可能的后果

      那么,人类产生的温室效应气体,最显著的影响是什么呢?大部分科学家都同意,地球的温度真的升高了。气温上升的幅度多大呢?据IPCC在2001年发表的报告说:“自19世纪后期到现在,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约摄氏0.4至0.8度。”许多研究人员都同意,温度稍微上升跟地球的暖化现象有很大关系。

      的确,地球的气候体系极为复杂,科学家也不清楚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或者到底有没有原因。然而许多人认为,由于全球暖化,北半球的降雨量会越来越多,亚洲及非洲的旱象会越来越严重,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威力也会越来越大。

      各国政府必须合力解决

      很多人都觉得,既然问题是人类造成的,难道人类就没办法解决吗?不少地区早就通过法令,限制汽车及工厂排放废气!可是,这些努力虽然用心良苦,效果却不理想。污染是全球性 的问题,因此各国政府都必须通力合作,解决难题。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地球高峰会议。十年后,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世界永续发展高峰会)在南非约翰尼斯堡举行。2002年,超过四万名代表参加了这个会议,包括约一百名国家领袖。

      这类会议确实有一定作用,能让科学家取得共识。德国的《每日镜报》说:“1992年,大部分科学家对温室效应仍半信半疑;可是今天他们不再怀疑这个效应了。”即使如此,德国的环境官员尤尔根·特里田提醒我们,问题还没有方法解决。他说:“约翰尼斯堡会议不该一味高谈阔论,还该采取实质行动。”

      可以停止不再破坏环境吗?

      人类面对许多环境恶化的问题,全球暖化只是其中之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真是谈何容易。珍·古多尔是英国一位生态学家,她说:“人类终于愿意面对现实,承认我们对环境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我们绞尽脑汁,力图用科技方法,解决问题。”她又警告说:“单靠科技还不够,我们还得全情投入,心无旁骛。”

      我们再考虑一下全球暖化的问题。采取措施减低污染,所费不菲,贫穷国家根本花不起这个钱。有些官员担心,一旦限制能源的使用,各类工业就要纷纷迁移到更贫穷的地区,工业家才有利可图。即使是一心为人民谋幸福的领袖也左右为难。如果要推动国家经济,遭殃的是环境;如果想保护环境,就会拖垮经济。

      塞弗恩·卡利斯-茹热基是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顾问小组的成员,他觉得作出改变,人人有责。他说:“要改善生态环境,人人都要付出努力。我们不能等国家领袖采取行动,才做点什么事。我们必须把焦点放在个人责任上,也该急起直追,积极改变。”

      人该尊重环境,这样的要求绝不过分;可是要人改变生活习惯以免破坏环境,却绝非易事!比如说:大部分人都同意,汽车会促成全球暖化,因此有的人大概会减少开车,或索性不坐车子。可是这样做是不容易的。就如伍珀塔尔气候、环境及能量协会的成员沃尔夫岗·萨克斯最近指出,“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如工作地点、幼儿园、学校、购物中心)不得不去,又实在太远,没有车子就去不了……问题不在于想不想开车子,根本是别无选择”。

      有的科学家担心,全球暖化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实在太大了,到现在才设法改善,未免为时已晚。像乔治亚地球及大气科学科技学院的罗伯特·迪金森教授就认为,即使从今天开始,大家不再污染环境,可是过去人类对大气造成的巨大破坏,影响深远,少说也要一百年后,才能复原!

      既然没有任何政府、没有任何人可以彻底改善环境,那么问题是不是解决无望呢?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祈求苍天,希望风调雨顺。虽然这些活动看来十分幼稚,却透露了一个基本真理:人类需要上帝的帮助,才能解决这些烦恼。

      [第15页的精选语句]

      “新的证据充分显示,过去五十年间大部分观察到的暖化现象,都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

      [第14页的附栏]

      “全球暖化会伤害健康吗?”

      《科学美国人》有篇文章,提出这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文章预测,全球暖化将会“大幅增加许多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及令更多人患病”。例如,有些地方“因热浪袭人而丧命的数字,预计到2020年会增加一倍”。

      全球暖化也会影响传染病的传播,虽然这个问题不是这么受人注意。“蚊子传播疾病,很可能越来越普遍。因为当天气较暖和的时候,蚊子会繁殖得较快,叮人的次数也较多……由于各地温度同时上升,蚊子就会侵入一些它们本来无法生存的地方,并把疾病带进去。”

      最后,全球暖化也会酿成水灾和旱灾,两种灾害都会令水源污染。因此,全球暖化的威胁,绝不可等闲视之。

      [第15页的图片]

      温室效应把热量困在大气层内,无法逸到太空

      [鸣谢]

      NASA photo

      [第15页的图片]

      人类把数以亿吨的污染物排放到大气层中,令温室效应加速形成

  • 天灾不再!
    警醒!2003年 | 8月8日
    • 天灾不再!

      “现代人一味贪求舒适快捷,事事以商业利益为重,结果大大忽视了地球的自然环境。”《挽救地球——期限只剩五千日》一书的封套上印了这句话。人类长期贪得无厌,我们这代人就要承受恶果。不论全球气温上升的各种理论孰是孰非,有一点却是证据确凿的,这就是人类正破坏这颗美丽的星球。我们的唯一希望,是上帝实现圣经预言,让“败坏大地的人也要败亡”。(启示录11:18)

      上帝会铲除腐败的人为统治制度,引进一个新制度。在你断言这不过是痴人说梦之前,请认真想想:有谁能比地球的创造者更了解地球生态需要什么?地球深陷如此的境况,难道他也无权过问吗?圣经清清楚楚地说,上帝的确有权过问。以赛亚书45:18指出,耶和华是“是创造高天的上帝,又是塑造、制成、坚立大地的主。他创造大地,不是徒劳的;他塑造大地,是要给人居住”。上帝言出必行,也万事皆能,他一定会干预事情。

      上帝干预事情的方式,就是引进一个新政府,也就是一个新王国,来管治地球。基督徒诵念“主祷文”时,说“愿你的王国来临”,就是祈求这个新政府接掌大地。(马太福音6:9,10)上帝的王国,也就是上帝的政府,深明怎样因应地球微妙的自然循环,施行统治。这个政府能够有效解决地上的污染和滥用资源的问题,使受破坏的地区重获生机,就像以赛亚书35:1,6说:“荒原……像番红花盛放……旷野有水涌出,荒原有河奔流。”

      在上帝干预事情之前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2002年几场水灾过后写道:“当大自然的力量要冲破堤坝的时候,没有人能挡得住。天灾从不间断。”一点也不错。当气候反常酿成灾害,人类能够做到的,最多也不过是勉力应付而已。灾难带来种种痛苦,也带来若干正面作用,比如能推动人把对邻人的爱化作行动。(马可福音12:31)例如,最近在欧洲发生的几场大水灾,看来对某些人起了正面作用。一份报章指出:“热心的志愿人员来自德国各地,一起投入救援工作。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型的志愿活动。”

      许多耶和华见证人也加入志愿救灾工作。下一篇文章会提到见证人在四个受风灾吹袭的不同地区,展开的救援工作。这些基督徒所做的,仿佛一个展示未来的预观,让我们看到在上帝那将临的政府治下,爱与关怀如何取代贪婪自私,洋溢四处。(以赛亚书11:9)a

      上帝应许古代以色列人的这句话能让基督徒感到安慰,上帝说:“我就必按时降雨在你们的地上,赐下秋雨和春雨。”(申命记11:14)有幸在上帝的新世界里生活的人,都会看到这个应许实现,到时不会再见到因气候反常而产生的灾难。

      [脚注]

      a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圣经应许的王国政府,请联络本地的耶和华见证人,或照本刊列出的地址写信给我们。

      [第17页的附栏或图片]

      气候变化尽在掌握

      在上帝的新世界里,没有人会害怕自己的房屋禾稻因暴雨狂风,毁于一旦。(彼得后书3:13)圣经说得很清楚,天气变化尽在上帝和他儿子耶稣基督的掌握之中。请考虑以下经文。

      ◼ 创世记7:4,“再过七天,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日、四十夜”。

      ◼ 出埃及记14:21,“耶和华就刮起强劲的东风,整夜吹在海上,使海水退去,海床变成干地,水也分开了”。

      ◼ 撒母耳记上12:18,“撒母耳呼求耶和华,当天耶和华就打雷降雨,民众就非常惧怕耶和华和撒母耳”。

      ◼ 约拿书1:4,“耶和华使海上刮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船也几乎毁坏”。

      ◼ 马可福音4:39,“耶稣醒来,[凭着上帝赐予的力量]斥责风,对海说:‘不要作声!安静吧!’风就缓和下来,大大平静了”。

      [第17页的图片]

      在上帝的新世界里,我们不用再害怕天灾了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