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報復的精神
在今日的世人和列國中間,報復的精神非常流行。我們時常聽聞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說:「你若採取某項行動,我們便會將其視作敵意行動而採取適當的報復措施。」在地方上,同樣的精神亦從頻繁的示威運動表現出來;人們往往互相攻訐而拒絕對一項爭論作冷靜的討論。但在個人的生活上又有什麼事例將這種忿怒的精神表現出來呢?
甚至在個人的關係上,例如在家裡、在工作的地方及遊戲中,這種以牙還牙的態度也同樣普遍。當別人說些羞辱你的話時,你豈不是想反唇相譏嗎?家內的人豈不時常相吵而互不交談嗎?他們讓憤懣和怨恨縈迴腦際,結果將他們的喜樂與愉快完全扼殺了。
聖經在很久之前已預言報復的精神會在我們這個時代很盛行。因為使徒保羅曾在信中警告我們「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人要專顧自己、……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凶暴、不愛良善。」(提摩太後書3:1-3)但這是不是說自認為基督徒的人也有理由容許自己受到這個世界的報復精神所影響呢?絕不。
事實上,真基督教的傑出特色便是一種真摯而基於原則的愛的精神。跟隨基督的人絕不容許自己墮落到這個世界的人的水平,反之他們會努力將他們的領袖的話謹記在心:「要愛你的仇敵,為那逼迫你的禱告。」(馬太福音5:44)誠然,他們是不完美的,他們的肉體十分軟弱,但他們卻力求養成耶穌基督的心性和態度,並在與別人的關係上效法他。
在耶穌臨終的時候,他曾為他的敵人禱告。第一世紀的殉道者司提反也如此行。當耶穌在地上從事傳道工作的期間,他的態度始終是與他的禱告一致的。他深深體會到他的天父對不完美和有罪的人所表現的堅忍與仁慈。他提醒他的跟從者,耶和華「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5:45;路加福音23:34;使徒行傳7:60。
那末人們所時常表現的懷恨、憤懣、鼓氣的態度又如何呢?這樣行是否有害呢?無疑是;因為這樣行的人表現出一種與我們的天父完全背道而馳的精神。
耶穌為他的跟從者立下了「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一樣」的崇高標準。(馬太福音5:48)不合理嗎?不是,請記得上帝和基督對我們與生俱來的弱點都瞭如指掌,因此絕不會期望我們做不可能的事。可說,他們為我們立下如此崇高的標準乃是要強調我們在努力效法耶和華上帝方面永遠會有改良的餘地。這種不斷的努力會幫助我們提防這個世界的精神。例如,只要我們稍微疏忽一點,報復的精神便會盤據我們的思想而在我們的行為上表現出來了。
這種精神會導致災害。以色列的將軍約押雖然是個很傑出的軍事領袖,但卻因為採取報復的行徑而賠上了他的性命。(列王紀上2:28-34)聖經述說雅各的兒子西緬也由於懷著同樣的復仇精神,以致沒有通過他的父親向耶和華尋求指引便躁急地替他的妹妹底拿復仇,結果他失去了長子的權利(在流便喪失了資格之後)。——創世記49:5-7。
因此,我們必須極力提防受這種錯誤的精神所感染。上帝仁愛地為他所有的僕人寫下了以下的訓示:「不要以惡報惡,……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不要自己申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耶和華]說,申冤在我,我必報應。』……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17-21。
基督徒有一個有力的理由要盡力以善勝惡。耶和華是絕對良善的,他所有的兒女都應該在一切活動上反映出同一的美德。為了證明自己是他的兒女,我們必須效法他那仁愛的行事方式。因此,當耶穌吩咐他的跟從者要愛仇敵及為他們禱告時,他表明原因便是:「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馬太福音5:45)你無疑想這樣行!
因此在你與別人的關係上,不論在家庭的圈子內、在你所從事的俗世工作中以及在娛樂消遣時,都不要對那些得罪了你或看來如是的人採取報復的行動。當你想說出或做出不合基督徒身分的話或事時,請問問你自己:這樣的言行會證明我屬靈的父親是誰呢?它會表明我是上帝的兒女之一嗎?
對那些向你仁慈寬大的人表現仁慈寬大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之處。但是,如果我們在別人得罪我們時仍「以恩慈想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我們便可以證明我們的確努力仿效我們的天父了。——以弗所書4:32。